修行与时代 ——佛教中国化语境下的修行(释延保)

修行与时代

——佛教中国化语境下的修行

◎释延保

佛法东来,自汉明帝始,佛法传入中国后,与儒道两家互为消长,最终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之一大巨流。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祖师们翻译经典、研究教义,对印度传过来的佛教经典、宗派思想及修行方法,进行了取舍选择、创造发挥,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宗派。

我们从各种原始文献看,佛陀以自己的世界观、观察力和思维力,领悟了直达解脱之道的独特境界,并善于启发他人也进入这种思维境界,此即原始佛教所说的“闻、思、修、证”。中国文化对于佛陀思维灵性的继承和信仰的实践就是修行,中国佛教常用“彼岸和船”来譬喻修行对乘的关系。于是,佛法被作为一条直通神圣的实用之径,而非一套神圣的教条,这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对佛法的基本解构。


释延保法师与恩师释永信大和尚.jpg

释延保法师与恩师释永信大和尚


中国佛教对中国化的理解,进行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的建构,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就是禅门《清规》。《清规》是用来规范禅宗寺院大众生活、修行的规则和礼仪,最早由唐代百丈怀海所制。其基于戒律精神而成,但又作了中国化的创制和补充,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修观念及“普请”制度等,使僧众修行持守更加温和化、生活化和实用化。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变,为适应特别的社会需要和文化需要,佛教的修行也被赋予时代烙印。

佛教把修行划分为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具足这个过程,才是修行者的圆满正觉。百度百科中对修行释义为:修行是指宗教中的修炼或修养德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知乎中对修行的阐释是:修行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我在拙作《修行赋》里开宗明义地指出:天下修行,识心为上,修心为中,治心为下,降心为贵,净心为本,直心为道。振宗风,翊皇度,存真性,成正觉,化群迷,入涅槃,此为基也。


延保法师致辞.jpg延保法师致辞


修行的内容很丰富,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修行的理解可能不同。例如:佛教的修行强调对内心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内观和反省,实现真正的内在改变和提升,还包括对自己言行的律仪、戒律与行为的慈悲,养成良好的智慧实践,弃恶扬善,此谓觉醒。儒家的修行强调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此谓怀仁。道家的修行强调的是对自然和宇宙的领悟,对生命和存在的理解,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各个生命层面之间的平衡和和谐,此谓贵生。

《六祖坛经》云:“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的一生,一定是要经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痛苦,才会真正知道人生的滋味是什么。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般般具足。吃到苦的,忍受下去;吃到酸的,忍受下去;吃到辣的,忍受下去。吃到甜的时候,要反思,不能陶醉在甜蜜中。甜蜜总是暂时的,而酸、甜、苦、辣具足才是经常的,而这个尝历人生酸甜苦辣的体验就是人生的修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太多修行圈中的人,有人因为修行改变了命运,有人因为修行提升了自我,有人修而不行仍一事无成,虚度岁月,也有人能从修行中有所获得,名曰得道。不管你是哪种人生体验,学修哪种法门,都离不开对佛法的受用,这是修行走向圆满的依怙。


延保法师拈香主法.jpg延保法师拈香主法


佛陀曾不止一次地对弟子们说:“见法即见佛!”《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若人具是德,或为四众说,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若是我们现在能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实践的话,让“八正道”、“四圣谛”、“六和敬”、“六波罗蜜”、“十善业”、“自觉觉他”、“自度度人”、“尊师重教”、“发菩提心”等教导在我们的身上体现出来,那么,我们和身处佛世、亲承佛陀的教导有什么分别呢?要知道,当我们奉行佛法的当下,那就是正法时代!佛陀实不灭度,仍在不断地度化众生,正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中所说:“世尊于一切时,观察众生,无不闻见,无不知者,恒起大悲,饶益一切。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诸世间,于善根处,谁增谁减,谁遭苦厄,谁向恶趣,谁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济令出。”

我们现在距离佛世已有2567年了,很多人也将现在这个时代叫做“末法时代”,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和身处佛世无二无别……看着眼下世间的现况:秽恶充满,五欲炽盛,这烦恼之火驱使着一些颇有宿世善根的人进入佛门,来寻求一丝清凉,但闻法后,却又不用法义来对治自己的烦恼,总认为:哎呀,佛陀在世的人是何等的利根啊!我们这些业障凡夫怎么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呢?这些法虽好,但我不一定能修得起来啊……假若再遇到一些障缘,就更加相信自己给自己下的结论,认为自己是无法从现世解脱了。我们不要说修不下去,先问问自己:自己有真真正正地修过吗?


释延保法师静心坐禅.jpg

释延保法师静心坐禅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去五台山拜访高僧的那个片段,可以作为每一位修行人的理解。智玄大师把信纸和信封轻轻往前推了一下,说:“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呢?”韩楚风不知道这首词的内容,就势拿过看了一遍,上面写道——《悟》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韩楚风马上明白了智玄大师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大师心里有解,而他心里无解,他在心里是真正的提问: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还修什么?他觉得词中诸如“休言”“勿取”“痴人说梦”之类的用词过于激烈了,不太妥当。但此时他更关心的是,丁元英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磐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磐。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磐。”即是说,所谓的真经,就是佛家所指的能够达到涅磐、证到事物真理的终极法门,它只能用心去悟到,而不能靠通常所说的烧香、持戒、念佛、打坐等修行方法来获得。修行在于求,求保佑,求解脱,求成佛;而悟道是明心见性,在于知,在于觉醒,去发现事物本来的状态。修行,是用行为来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性情;悟道,是用本自具足的觉性来自然地主导自己的行为。觉悟的人懂得自律,律由心生,自然而然地让行为不违反规则;所谓修行的人,却只知道用外在的戒律来压抑自己的内心,比如不能喝酒、不能亲近女色、不能杀生、不能说谎、不能偷盗,以及每天念多少句佛号,打坐多长时间,磕多少个头等等。有些所谓修行的人是因为害怕落入来生下地狱等恶的果报而去遵守这些戒律,他们有信仰,他们相信有一个能主宰自己的赏善罚恶的神,或一种能赏善罚恶的宇宙运行机制的存在,被这些表象迷惑,因此不能证到事物的本质;他们心里时刻担心着因果报应,时刻住在自己的这些善恶因果的念头和妄想心之中,因此他们的内心就不能得到解脱,永远陷入情绪反复生灭的烦恼之中;但是那些觉悟的人,明白事物发展的因果规律,他们的内心不执着于一个害怕因果报应的念头,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做了会获得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他们内心没有该求什么和不该求什么的观念,也没有该戒和不该戒的事情,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又自然地不会违反道德、法律和良心,他们这样的没有观念的束缚而顺其自然的心态才是涅磐境界,才得解脱。


640.jpg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磐。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即是说,佛,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就是指我们的觉悟之性,并非是指某一个人。人人都有觉性,但不等于觉性就是某个人。人们所感知的这世界之相是包含了我们固有的认知,它会随着我们的情绪起伏而生住坏灭,但是觉性是人能见闻觉知的本体,它是本来存在,没有一个开端,也没有一个结束。我们只要起心动念,觉性都在其中,如果我们当即觉悟到这一点,觉性就等于当即显现了。如果我们的心境被贪嗔痴的情绪所障碍,那么觉性就像镜子被覆盖了灰尘一样被遮蔽了。但是情绪的障碍是随着我们的认知而同时产生的,如果没有我们的认知,觉性也就不存在显现了。了却贪嗔痴的情绪烦恼的障碍,转贪痴嗔为戒定慧,心境就达到了空寂的涅磐境界了。所谓的觉行圆满能到达西天极乐世界或具备能保佑我们的种种神通的“佛”,是佛教为了让人信仰所构造的世俗观念,以修到圆满为结果,这就有个尽头,就不是无量的佛了。佛法无量是指我们无量无边的觉性,它没有圆满和不圆满的区别,也没有终极的圆满一说,因为它本自具足。晚辈个人以为,佛教对于佛法可从不同层面上分,从精深的层面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也就是告诉我们佛法就是本来的觉性,它的存在状态不可以用思维和语言来直接表达,这就超越了文化的界限。从浅层义意上说,佛教是构建一个神一般的佛或一份对来世的期许,来引导人们向善的教义,善和恶本来就掺杂着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观念,以教义来教化人为善去恶,这是在文化的层面。从大众的角度来说,佛教这是利用人们对来世进入极乐世界的贪心、对求神保佑的贪心来制约人们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贪心,是虚构一个“佛”来制约人们对神的虚妄的贪求和想法,虽然这种虚构免不了有欺骗性的败坏下流的成分,但是毕竟是引导人们行善,给于人们心灵的安慰与寄托,不妨碍它被定义为安抚人们心灵的一种慈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 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这时,一个小僧人走进来恭敬地对智玄大师合十行礼,说:“师父,都准备好了。”说完转身退了出去。智玄大师站起来说:“两位施主,请到茗香阁一叙。”丁元英和韩楚风随智玄大师走到书案近前,只见智玄大师在书案上展开一张一尺见方的宣纸,把丁元英的那首词放在旁边,研墨蘸笔,写道——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写完之后智玄大师放下笔,说:“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即是说,对于觉悟的人来说,这个“天命”并不是众生迷信的那个神或主宰,也不是众生执迷的注定的命运,这是道天,指代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的规律。所以改为“方知”。对于那些执迷的人,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落入恶的果报,虽然是只有信仰没有在思维上证到本质,但行为上却已经有了一点自觉,已经是进步了。只要能让执迷的人进步的经就是真经,是真经就可以去照着学习。我们的情绪是悲是喜从本质上没有分别,都只是主观的感受,当来则来,当去则去,但都有起因和条件来决定,随心、随力、随缘。

当代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说“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创建良好宗教环境,依法依规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更好顺应社会、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近年以来,国家层面对文化内涵的提升、对佛教中国化的重视,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致。大国兴盛之始,必有文化输出在前。首当其冲的,则是代表华夏精萃的儒、释、道文化,数千年的文明,将因三元九运、国运之器的到来而明珠出土。

就修行来说,道风日盛,是修行人不可多得的良机。这段时间修行,是整个时代给予的先天之机,也是我们制心一处、万事可修的契机。在未来的二十多年,由九运主导的中国必将会成为领先世界的第一科技大国、第一文化大国、第一修行大国,放眼全球,均可发现其谙合的轨迹。所谓圣土神州,此生不渡,更待何时?修行,就是按照佛法修正自己的言行,更准确地说是修正自“心”的过程,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处事心态等,使之安住于善法,对人对事都能起正确的反应,具有慈悲与智慧。祖师说:“搬柴运水无不是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修行没有绝对的外在行为模式,就在每个善待的当下。修行首先修心。何为修心?青山沃土,精耕细作,是为修心;工厂车间,极致追求,是为修心;人情冷暖,专注用心,是为修心;烦恼临头,转念即无,是为修心。人这一辈子,都在修行,在国家面前修爱国,在社会面前修公德,在父母面前修孝道,在孩子面前修脾气,在夫妻面前修忠诚,在奢侈面前修勤俭,在岗位面前修负责,在领导面前修服从,在朋友面前修人品,在弱者面前修善良,在强者面前修谦虚,在无明面前修觉醒,在自己面前修那颗本自具足的清净心……

人生修行在于舍得,人生修行在于承受,人生修行在于坚持,人生修行在于慈悲,人生修行在于淡定,人生修行在于超脱……一日修来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真正修行在日常,佛道就在生活中。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我们能否得度,问题不是出在诸佛菩萨的身上,而在我们自己!若是我们真正地受持佛菩萨的教导,自然就能得度,因为诸佛菩萨以不可思议的大慈悲心遍饶益一切众生,无有缺漏,是绝对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可以度化众生的因缘。综上所述,我们现在与身处佛世时,真是无二无别!为此,佛子们呐,我们应该看到修行的曙光,不要自暴自弃,对于我们各自现已熟知的佛法,要能直下承当,就是与诸佛如来把手共游!

苏轼《石钟山记》中记载:“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修行,诚不我欺,诚如《修行赋》中所言:“人也者,社会关系总和也,于世间不过百岁之无常过客而已;日月者,受控宇宙引力,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亦是寿命有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垠宇宙,终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然春风拂云,夏雨声漫,秋水流远,冬阳澄天,唯有修行者承载着一种文化,进化着生命的觉醒价值。绵绵续续,百世千载万年。此,善哉善哉善哉矣……”

(作者系浙江省东阳市天宫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