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内观禅法门
近年南北传佛教汇集频繁,各种南传禅法渐于盛行,马哈希内观禅修即是其中重要一支。以下为编辑整理禅修法门的相关资料,提供大众对禅师及其禅修理论概括的认识。
大鼓尊者──马哈希尊者
尊者于1904年出生于缅甸,20岁剃度出家为沙弥,20岁受戒为比丘。从沙弥时期开始,尊者便孜孜不倦地学习巴利三藏,二23岁时便通过了初、中、高巴利文佛学的国家考试,获得“最高巴利佛学博士头衔。”经过4年结夏潜修及一年随长老的修学之后,尊者弘法的生涯从此广延发展。尊者之名──马哈希,源于尊者住在谢坤村中Mahasi寺,maha是“大”的意思,si是“鼓”的意思,亦即该寺因为有一只大鼓而得名。每每尊者说法,寺里便击鼓通知大众,因此,便被尊称为马哈希──大鼓尊者。
尊者一生为人所称颂,不仅个人在佛学修持上的成就,同时弘传佛法成果亦是辉煌。戒帝腊、班迪达、恰密等著名大禅师皆是其座下的优秀弟子。尊者极力推广有系统步骤、简明清晰禅修方法的观慧,及各国林立分布的马哈希禅修中心,对后人学佛引导与影响更是源远流长。
正念观照──内观禅修法门
内观禅修法门,着力于觉知自身的身心现象,此身心现象总合即为五蕴,身心现象生起的媒介是六根,唯有正念观照──四念住,方能使禅修者远离诸苦、超越烦恼、证得涅槃。
修习内观禅修法,一开始即以严格的内观练习来开发正念,并无特定所缘,强调觉照观察刹那变化的身心现象,并对每一生起的身心现象标识命名,这将可以帮助禅修者更清楚地观察所缘。因为,内观的重点不在被观察的所缘,而在于培育清晰、无执着的觉照力,进一步透视实相,开发内观智慧。
内观禅修,坐禅部分多从观照腹部的起伏下手,行禅则观脚步的“左步”、“右步”;“提起”、“踩下”;“提起、推前、踩下”等等,行禅与坐禅交互进行,欲从最简单、基本的动作,观照到身心生灭的真实相。
而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凡所现行,皆要观照。可以从注意那些比较明显而且易于觉察的事件开始,如以正念观照行住坐卧等动作,当手臂举起,就觉知“举起、举起”;如果移动了,就觉知“移动、移动”;身体摇摆,觉知“摇摆、摇摆”。或观照身心的感受,如感觉到身体僵硬,就觉知观照“僵硬”;感觉到“冷”、“热”、“酸”、“麻”、“痛”、“痒”,就观照“冷”、“热”、“酸”、“麻”、“痛”、“痒”,如果感到快乐,觉知“快乐”;感到厌烦,觉知“厌烦”。对于内心的念头,也是以正念作观,如幻想遇到某人,便觉知“遇到、遇到”;在幻想,觉知“幻想”;正在计画,便觉知“计画”。
处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身心现象,无一不是观照对象,初学时从粗显易察处入手,渐能对于现行诸法一一观照。当坚固地证知一切现象都是无常、苦、无我时,就会次第获得十六观智,最后将能证得涅槃,得到解脱。
观禅为重──内观禅修法的特点
相较其他禅修法门,内观禅修法较强调3点:
一、推广毗钵舍那观,直接从止观同时进展的纯内观下手:现代人生活繁忙、思想庞杂,不仅培育高深定力不易,所培育的定力,在出定后,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保持。若从止禅下手,既不易转向观禅,又容易落入禅定的陷阱。
二、鼓励初学者以腹部起伏为主要所缘:因为以腹部起伏为所缘,容易观照、辨识,不易掉入昏沉,因此较易获得专注。而观照腹部起伏即是观照风大的特相,因此直下便可观察法的本质。
三、坐禅、行禅相互平衡:参加马哈希内观禅修,整日密集坐禅、行禅交互进行,强调坐禅与行禅相互平衡,训练收摄、守护六根,让正念安住于一切活动,与日常生活结合,如此可加速五根、五力、七觉支的平衡,促进身心和谐、血液循环通畅等,培育禅修者更强的精进力与耐力。
(来源:重楼逾陀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