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要诀(三)

刻修禅要诀序

昔者世高法护译出禅经,僧光昙猷等并依教修心,后什公入关,僧叡请出禅法要以来,往往有其人矣。达磨西来,僧稠东起以后,斯风大振,至唐中叶,金智无畏等三藏传秘密禅,别为流派。今斯所传,义兼显密,法辨华梵,实为要诀。先得数本校以藏箧,朱盈居士有信之人也,谋余刻以弘通。余曰,弥天有谓曰,禅思守玄,炼微入寂;在取何道,犹见于掌。堕癈斯要而希见证,不亦难乎?然则入佛道要门,盖莫过焉。今子举之,谁不随喜乎?于是乎序。

天明四年甲辰之冬 播磨沙门 智晖 撰

 

修禅要诀

北天竺婆罗门禅师佛陀波利(唐云觉爱)。随问略说。

西京禅林寺沙门明恂问并随口录。

同寺梵僧慧智法师传译。


问。创初学禅。即观无相得不。

答。须以方便渐次而入。吾未见顿现无相者。

问。渐次云何。

答。如是间学者。令心先住长安一城之中。但勿令出外。如是渐住一寺一房。乃至鼻端。心若不住。还摄令住。

问。鼻端云何。

答。想于鼻端如一滴垂露。住心观此。

问。此想成已。复何所观。

答。次想脐中如沙里细泉。此想若成。或见光明及腹中诸事。次观顶上状如瓮口。直下贯身彻于下地中也。既此想已。次观顶上想已观顶上去顶四指。令心住此。从是以后。身渐自在。次乃得入无相等观。从浅至深。状若登梯之渐也。

问。亦有从想鼻端超越。即得无相观不。

答。譬似有人于沙土中本求铜铁。因或得金。此亦然也。从缘鼻端或入顶想。或入火光定。或得无相等。如是超次。中间不定。

问。经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或云心依境界是动非禅。若缘鼻端等。岂非有住耶。

答。鼻等想成。辄便舍之。更观余相。纔得寻舍。何成住耶。

问。缘鼻端等。积想乃成。久积想心。其必难舍。宁辄舍鼻。次得缘脐。

答。本作要期。得而不。住及想成已。自有猒心。猒心既生。舍之甚易。

问。如圣教说。初入道者先教五停心等。今何不尔。

答。五停心及鼻端等。各是一途。吾所禀承。但依此也。

 

问。有圣教云。若不先学多闻。不许修定。其少闻者得修禅不。

答。如吾和上阇棃相承一途。直尔学禅。无问多闻少闻也。先多闻者最为第一。或多闻者倒益浮散。固有顺定多闻及不顺者也。

问。闻思修慧次第相生。多闻闻慧既无。禅定修慧宁起。

答。设使有人一字不识。但解禅法。亦是多闻。非要广寻文句等也。周利般陀诵箕忘箒成大罗汉。此岂多闻耶。且成斯证。未必一切皆然。

问。其有持戒及破戒者。并得学禅不。

答。无问持戒破戒。并得学禅。先净持戒。尤是第一。

问。圣教云。尸罗清净三昧现前。破戒之人何得修定。

答。声闻持戒乃是菩萨破戒。小乘犯重即便永弃。何得修禅。尸罗不净定不现前者。据此说也。若大乘中。但能息心即真忏悔。真忏悔故障灭戒生。故得禅定。示有先入方等忏悔。得灭罪相。更修戒品。方始习禅者也。

问。以何法修。令心速定。

答。速求定者反是懈怠。慎勿求速。但能离念。息诸攀缘。非求非不求。得定若不得。但勿计念者。是大精进也。乌苌国有一僧。久坐不能得定。遂癈业。忽有天化为人来其前。磨一铁锤。僧问何用。答曰欲以作针。僧曰何由可成。天曰不休即成。僧遂体悟。还复习禅。因得道果。后复住灭定。住灭定故。迄今犹在。但以离念为勤。得定何虑不速乎。

问。定中有何相耶。

答。定相极多。且举三五。或头似丈夫之状。或觉身上多诸垢秽腻。此等是有障之相。即宜改易威仪。或且休止。或觉身上如虫蚁行。或复如云及白迭等从背上起并。勿怪亦勿手髑。或如滴油从头面下。或见所坐处明。此等并是定前相也。或久坐立。身有劳倦。傍闻弹指声或触门等声者。即直出定。或𥨊息等。此是诸天善神。善知人劳倦。来相警耳。或觉身有轻举而亦乐者。是神足前相。或轻举而苦者。是风大增也。或身上有处热者。是火光定相。或见一室明者。是初禅之前相。或闻奇妙香气世间无比者。此是定成之相。如是等类不可具述。但觉如是违顺等相。皆勿取着以生忧喜。但缘本境安静其心。

问。坐禅者既不用违强身心。若觉如上虫蚁行等。抑情不触。岂不违强耶。

答。未得定时不用违强。渐既在定。违强无失。

问。将从定出。时节等云何。

答。初学定者。先作要期。或若干时。或鸣钟。或一时一更等。当须出定。如是期已。然后入禅。必须然也。其有入定或经劫数或一二七日等者。并随其心有此修短耳。欲出定时。先从心动。心动已。即气脉渐通。然后徐徐动身而起。故经云。世尊从禅安详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