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禅宗祖庭少林寺1500年以来首次对外开办禅修体验班

2008年11月初,禅宗祖庭少林寺1500年以来首次对外开办禅修体验班。三日禅修,食宿都在少林景区内,於远山清明中体会禅意,是纷繁现代生活之外的纯净体验。

少林禅修营在禅修体验的基础上开设坐禅、经行与动禅指导,以及少林养生功法学习,通过体验少林达摩禅法,学习放松与专注。此外,另设有少林禅茶体验、少林寺佛寺巡礼、素食与过堂、佛教礼仪简介与问答等课程,通过体验传统禅宗寺院生活,学习欢喜积极、坚毅承担的人生观。

 

更多资料参考:

少林禅之旅

先我听到“禅修”,就不免想到“风来竹面”“雁过长空”这一些词汇,同时还要觉出一点敬仰,以为禅修之人必定通晓世间万物,换言之,就是一个科学家的意思。科学家坐在水边,过风的时候,树上就飘下大朵花瓣;路过任何人,问他任何问题,他都能正确回答。

来到少林欢喜地的时候,这种想法的前半段得到了印证。

2008年11月7日这一天的下午三点,我还记得,没有太阳。天色烟灰带一些水汽。我们一行18人缓行于少室山王指沟上,远山围成一只浅碗,碗中托一些红黄绿白的植被,间或夹杂小片油绿的田埂或梯田,是坡上居民的生存方式。

慢慢就到了沟腰上的小楼群,屋宇是最简洁的样式,磨砖对缝,刷一层烟灰的水泥。楼门之前又有烟灰色棉衣制服的服务生迎上前来,带我们去“安单”。

我的三日禅修,就是这样在烟灰色里开始的。

 

把身体交给蒲团

欢喜地的禅修体验班,就在嵩山少林寺内。禅修馆的正中供着释迦牟尼佛像,往前立一块宝剑形状的香板,旁边是红漆的木鱼。木板铺地,南北各有三排禅修垫。打坐的时候,毛细血管有所扩张,容易着凉,所以每个垫子又备有海青色毛毯,用于保暖。“还有一个秘密的用法,大家请不要告诉别人。”指导打坐的禅师微笑地说:“就是腿盘得累了,又怕师傅父看见,就可以藏在毯子里面放松一下。”

原来禅师也会开玩笑。

馆内主要教授打坐要点,念我们是初学者,就选择了最基本的七支坐法,作为开始。七支坐法提点坐禅时身体各部分——足、脊、手、肩、头、目、舌——的七项方法,故有七支之称。打坐不是盘腿坐下便可以,禅师说,要注意放松身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下身体,把它交给蒲团。而心,则交给方法。调息也很重要。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快乐了。

我在禅垫上盘腿端坐,眼观鼻,鼻观心,腰板挺直,发起了呆,虽未有所觉受,却感到一阵静谧,沁人心脾。

 

以禅入武,习武修禅

据《魏书.肥屠现尽》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廿年(公元四九五年),“……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跋陀是个天竺人,出家后一面学习禅观,一面漫游各国。西行至“拂林国”(即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又沿丝绸之路,直奔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受到刚刚“亲政”的孝文帝敬重,并为他“别设禅林,凿石为龛。”

如此就有了少林寺。

又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从印度来了一位高僧达摩。此人面壁九年,静坐修心,除了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还因终日静坐,筋骨难免疲倦,加之身处深山老林,要防严寒、酷暑以及野兽,在传经的过程中,又发现好些弟子禅坐良久便昏昏欲睡,觉得鍛练身体也很有必要。就编成一套“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此后又有了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以及罗汉十八手,后经历代僧徒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一套拳术。

史称:少林拳。

“少林功夫”,是禅武合一,讲究以禅入武,习武修禅。所以在少林寺体验禅,自然少不了武的部分。

练功地点在寺内的慈云堂。方砖铺地,三面环绕历代碑廊,正中庙龛之中供的是四面千手观世音菩萨,据说是全球唯一的一尊。每天下午都有武僧在这里练武。所以我们就挑选晨间来。11月初的嵩山正值深秋,冬日将至,所以清晨的时候,空气微带寒露,空山幽谷间,天光呈现轻柔的瓦灰。

武僧打起一套八段锦,作为示范。衣衫楞楞作响,动作一招一式,以意领气,浑然天成。听闻这两个武僧中年长的那一个,正在练习一些行将失传的少林功夫,为此受到我们的尊敬。他自己对此却不以为意。除了略施言语对我们做一些指导,几乎不说话。

禅修体验班安排的练功地点,多在一些或古朴或雄浑的地方。除了慈云堂,还有少林以西的塔林。塔林面向少室山,背对五乳峰,坐观天地阔,是安放历代少林高僧灵柩和舍利的所在。舍利塔之间又丛生一些树木,空气轻盈安详。

时有僧人踱步而过,都不急不躁,如果不是有杂务要做的话。

 

行禅的目的,就是行禅本身

行禅,英文里叫做Walking Meditation。从单纯的步行角度来看,它无处可去,亦无约可赴,所以无需注意时间或行走的方向,只以漫游的心态,匀息、噤声,享受行走这一姿势带来的单纯快乐。行禅的目的就是行禅本身,映射到生活也是这样。

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本身。行住坐卧,观闻食觉嗅,专注于行为本身,是我们所能赋予生命唯一的意义。

行禅的场所,除了慈云堂前,另有一处是一个四十平米见方、由卵石铺就的中庭,西北面巍然屹立一棵松树,松风过时,禅意就在其间。

教授禅师走路有常人没有的仪态,于行动中透露静定,是为修为之积淀,可以令人肃然起敬。虽手持香板,也绝少真的使用。

禅师随众人一道经行,提示我们要把注意力落定在脚尖、脚掌、脚跟落地的每一瞬间。“行禅,虽为动禅,但同静禅一样,旨在培养定性。做到物我两忘。沿路声色,与己无关。当下的一步尚未走好,就不要迈出第二步……”

 

慈悲济世道人心

第三日禅修的结业式,仍旧在少林欢喜地的体验馆举行。这个两日来听经、禅修的现代空间,在这一天我们迎来了少林方丈上永下信大和尚。方丈的威仪在想象之中,不曾想到的是他点化时人的质朴与平易近人。方丈说,这是禅宗祖庭少林寺1500年来首次对外的禅修营,这不但是弘扬佛法的一种方式,在人心浮动、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禅修营还有着它特别的意义。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佛教团体能够通过这一方法来使人安心,从而利益众生。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禅修中更接近佛法,获得禅悦。通过此次三日的课程,我们知道禅修是佛弟子们求得安心与解脱的方式之一,而此番我们能够听闻佛法,能够通过禅修来观察自心,获得对待生命的全新方式,则更是要感恩方丈慈悲给予我们这一学习的机会。

三日禅修,除了课程以外,食宿也在山上。晨钟暮鼓均代之以打板。最后一个早上,打板声过,推窗就是空山鸟鸣。远山雾气缭绕。午后就要离开这片烟灰的山头,一路上看去,山与我们已经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