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武文化含义

【北京】邱海洋


历史悠久的少林寺,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历史上诸多大事件。在武侠小说和电影中,少林寺是一个近乎永恒的题材,其武文化含义大概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正义少林,少林寺代表着反抗暴政统治和奸邪势力的精神,代表着正义的力量;二是护国少林,少林寺代表着反抗外族入侵和民族压迫的力量;三是功夫少林,“天下功夫汇少林”,少林禅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少林寺是武学的圣殿;四是苦行少林,少林寺代表着刻苦习武和意志的磨练;五是智慧少林,佛学带给武者大智慧,帮你转识成智,提升境界;六是慈悲少林,大慈悲能解一切烦恼,能度一切苦厄。


20200930101548_7694.jpg

一、正义少林——反抗奸邪势力

忠臣义士,贤人能士,如遇朝廷腐败、奸臣当道、皇帝昏庸,遭到邪恶势力的迫害,往往逃出朝廷,避祸于寺院,练武修禅,等待时机,报仇雪恨,铲除奸臣。此时,少林寺的寺庙象征着一种对奸佞邪恶势力的反抗,代表着一种正义的力量。隋朝末年,少林寺僧帮助李世民征讨王世充,传说中叫作“十三棍僧救秦王”。其后,少林寺便以武术闻名遐迩。

二、护国少林——反抗民族压迫和外族入侵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为了防止汉民族的反抗,禁止民间汉人练武,禁止民间收藏兵器。由于蒙古统治者信仰佛教,该禁令不适用于寺院,所以很多抗元英雄和武林高手削发为僧,把功夫带进了寺院,少林寺等名寺宝刹成为保存武学、汇集武学、传承武学和发展武学的重要场所。这成为佛学与武学交融,乃至佛教武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政治原因。

明朝,面对倭寇侵扰,少林寺派出僧兵参加政府军队,抗击倭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嘉靖时,海防松弛,军纪废弛,战斗力极弱。在倭变突起,倭寇入侵之初,中国军队连战连败,由于来不及调集精锐的正规军,只好临时就地征召战斗力较强的地方武装。“少林僧兵”就在这时被派上了战场,“执干戈以卫社稷”,并且首次战胜倭寇,使中国军民重新振作,所以时人郑若曾便说:“其安中国之神气,功岂小哉?”少林僧兵在抗倭战争中,屡建殊勋,为少林寺、少林僧兵、少林武术赢得了巨大的名声。这是少林武术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少林武术真正发展和显扬的重要契机。关于抗倭武僧的高超武艺,有很多记载,例如《云间杂志》载曰:“一贼舞双刀而来,月空坐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

少林武术如果和其他许多武术流派一样,仅在民间下层流传,很可能会长时期默默无闻,绝不会如此声名显赫。在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士人的最高理想,和尚、武术,一旦进入了“修齐治平”这个层面,自当令世人刮目相看。从此,出现了少林寺“寺以武显”、而武术功夫冠以少林之名,即“武以寺名”的佳话。

三、功夫少林——天下功夫汇少林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如同一所武术大学,代表着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代表着武学的崇高和圣洁。就好像今天拍摄莘莘学子追求知识的镜头,必然以图书馆、大学为背景,以北大、清华为背景一样。“天下功夫出少林”是从武学的源头上讲,武学发源于少林寺。后来人们考究,与其说“天下功夫出少林”,不如说“天下功夫汇少林”。由于宗教场所相对超脱于政治和江湖恩仇,远离红尘俗世中的是是非非,少林寺为各派高手和有志于研究武学的人提供了栖身之所,提供了世外桃源,因而成为各派武学知识汇集、交流和保存之地,成为武学的圣殿。

四、苦行少林——刻苦习武的精神

少林寺还象征着刻苦练武的精神,在众多少林寺题材的小说和电影里,“笨鸟先飞”的故事比比皆是。少林寺生活很艰苦,吃的很差,居住条件也很差,空旷而寂寞,习练少林功夫也是意志磨练的最佳写照。如菩提达摩祖师曾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首倡禅宗;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断臂求法”,在炼魔台上养伤,遍尝酸、甜、苦、辣四口井的井水,终成一代宗师;少林绝技的修炼,也都要经过长年累月的修习,等等。和尚的苦行精神与武者的苦行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五、智慧少林——转识成智

佛就是智慧,就是觉悟。借助佛学的智慧,感悟武学,转识成智。在佛教武学看来,习武的最高追求并不是搏击术的提高,而是感悟禅机,获得智慧。少林僧众禅武双修,以武修禅,以禅运武,正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所言:“当习武成为学佛的法门时,习武又成为学佛的有效途径。”佛学以觉悟世界、通向智慧为目的。虽然武学修为有助于提升其神通,但是佛教武学并不以提升某种技能、培养神通、显示神通为终极目标,而是通过习武参透禅机,转识成智,解脱生死超越轮回。在这里,习武是以武术训练为媒介转识成智的过程,是一个觉悟的过程。

六、慈悲少林——雪庭福裕救天下

佛学的大智慧、大慈悲,能解一切烦恼,能度一切苦厄,能劝人向善放下屠刀,能拯救灾难。“雪庭福裕救天下”的故事,就是佛教主张慈悲、止杀的写照。十三世纪初,忽必烈带领蒙古军队,举兵南下,将汴梁城(今河南开封)重重包围。当时蒙古军队实行野蛮的屠城政策,每当攻打一座城池的时候,一旦攻破城门,就一定屠城。汴梁城内两百多万百姓的生命,危在旦夕。 

危急时刻,少林寺僧没有逃避,在住持雪庭福裕的带领下来到蒙古军中,用佛家的慈悲劝说他们不要屠杀无辜的百姓。蒙古统治者也信奉佛教,认为“佛门如掌,余皆如指”,意思是说佛教是手掌,而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是手指,忽必烈明确地说“三教不能比”。经过雪庭福裕的劝说,当汴梁城被攻破后,避免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这就是历史上“雪庭福裕救天下”的故事。今天,在少林寺的塔林里之中最大的灵塔,就是雪庭福裕的灵塔。

(作者系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担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武学委员会主任、中国政法大学金融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