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相
《了凡四训》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让他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以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的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知道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非常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义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底蕴与浑厚功力。这本小册子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其赞不绝口,他所在的弘化社先后印制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由此可见其功德及影响力。
《了凡四训》中体现出了浓郁的佛教思想,如佛教的因果说、行善积福的理念、谦卑恭敬的处世之道等。具体如下——
一、命运与因果相连,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所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所谓的“天命”所束缚。人的命运所遵从的是因果,而因果是人造业所致,而不是什么天注定。命运它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只有人,才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当然,这并不悖逆命运可以创造和改变的说法。了凡先生在少年时,曾有一位姓孔的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而且他每年拿国家多少俸禄,考试得第几名,都算得很准。后来了凡先生一一对照,发现“算”得很准,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中注定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了凡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静坐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赏识他,赞叹道:“你的功夫真了不起,一般人达不到你这种境界。”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即使起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也是个凡夫。”了凡先生一愣,赶紧请禅师赐教。后经云谷禅师一番教导,他得顿悟,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现在虽然还有不少人仍信命由天注定,但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再相信这种宿命论的观点。这不仅得益于科学与文化的昌明,更重要的是有无尽的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例,给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诸多启发。诸如放牛郎能够成为政府高官,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其实也是激励正在努力奋斗的人们,只要选择合适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二、人非圣贤,行善积福能培植福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不犯过错的人。纵观人类历史,哪怕是智商再高、道行再深、底蕴再厚、声名再重的人,也难免会做错事。只是错误有大有小,有的可以挽回有的不可挽回。有的人只是犯一点小错误却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一个重大的错误而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为我们提供了“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了凡先生是这样说的:“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找出错误的根子,并掌握予以对位去除的方法,从而卸掉错误笼罩心头的阴影,重拾信心,轻装上阵。了凡先生还着重强调,“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决心越大,越容易改正过来,反之则不易改正。
了凡先生进一步推演道:“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这番教导与佛经的劝诫颇有相似之处。二者的目的皆同:一是与人为善,二是善护念。善是正念,是一切行为的指针;欲行善护念,就需要平定自己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即是说,既要把正念、正信,坚持下去,还要将其落实在自己的一切行动中。只要我们坚持正念、正行,就能摆脱邪念、邪行,不断地积累福报,成就庄严、圆满的人生。
《了凡四训》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每个人都不要因为怕犯错误,而对该做的事情畏首畏尾。因为错只是过失,并不等于恶业。只要我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常发善心,做善事,那么正的念头就会充实我们的心灵,邪恶的东西就无法趁虚而入,来污染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我们偶尔也有过错、有过失,但这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心中时常有正的指针在校正着我们,让我们在“过而能改”的同时,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内心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尚书》曰:“满招损,谦受益。”此言传世两千年,一直被世人当作为人处事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做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凡四训》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段话概括出这么一个直观的道理:人若能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傲自满,神明相拒。
了凡先生在告诉我们,如果说积善是自我修行、观照自心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完善这种修行中不可或缺的态度之一。我们可以想见,一个性情孤傲、自以为是的人,他是不具有谦虚意识的,因此他在人际关系中也一定会表现得很鲁莽,而且还很容易捅出大篓子,及至犯了错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之道,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之道,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之道,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之道,凡人都厌恶骄傲自满的人,喜欢谦虚的人。
我们从了凡先生如上的训诫中看到,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十分注重谦虚的效用,所以,为人之道,切不可以因为有点本事就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敞开心胸,在诚挚地接纳他人时,也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反躬内省,在低调内敛中及时发现自己的短处,并及时纠偏;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为自己得更多的人脉,接通更多的地气。
品读《了凡四训》,掩卷而思,发觉它蕴含的佛教思想给人以启迪与警醒,书中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不乏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方略,故不失为一本上乘之作。衷心地希望各位善友,尤其是在感情、生活中遇到瓶颈的朋友,能够从此书中获得裨益和帮助。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副秘书长、郑州市作协理事、《禅露》执行主编。先后出版《禅心乡韵》《拈花微笑》《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