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刘先和
一、缘起
禅定是千百年来无数佛法修持者梦寐以求的目标,这不仅因为禅定是一切佛法求索者不可逾越的必经之途,是获取佛法无上智慧的关节点。更是禅修成果的一大检验,是初获佛果的一大体现。正如释迦牟尼所说:“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佛遗教经》)。
佛学是智慧之学,而定慧即等,也即定慧一体。要真正透知佛学真谛,非有禅定不可,这是一切过来人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论。然从古到今,修持者无数无量,真正能禅定者少之又少。究其根结,必有诸多障道。笔者以为对禅定的认知无有正见是一症结。众所周知,释迦牟尼证道后住世说法数十年,其良苦用心都基于用种种比喻告诉人们世界的真相,生命的真相,这是理,佛理。由此因缘,笔者见今天佛缘盛世,佛法光大,禅修四起,亲近禅法者越来越多,深涉社会各个领域与阶层,由此发心写这篇文章,与修持者共勉,少走弯路,共享法雨,早获禅果。
二、对禅定的认知
要认知禅定,必先知晓禅。这是透知禅定的必备资粮。对禅的诠释,多有说法。综观新华字典、辞海与宗教词典上的解说,大多一致。即将禅诠释为:“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常译作“静虑”。谓心住一境,正审思维。久之可达身心轻松,观照明静的状态等等。笔者以为这都只是仅仅从禅的某一个角度去作了一点文字的说明,将禅作为一种佛法修持的方法。无疑这不是禅的本质表达。
禅终归是佛法的一种表述,是佛法术语。其本质正如佛法一样,不可说,无法说。若是用文字与语言来作表述,极为困难。这从禅的起源就不难看出端倪。据佛教的记载,禅最初起源于“拈花微笑”公案,即相传释迦牟尼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色婆罗花示众时大众皆默然不得要领,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以禅的如此起源,如何给禅下一个定义呢?是方法?是境地?无疑都是,又都不是。为什么?禅的定义不在人们所有的知见范围之中,不能用一种概念,或者用世间的知见、学问去作诠释,一切诠释都仅仅是相近的描述,都只是名号,而不是本义。这就恰如路碑不是路,菜单不是菜一样。然禅要教授,要传承,必须得用文字与语言来作表述。由此对这个无法表述的禅,就出现种种世间概念般的解说。由此人们立于文字,拘于语言对禅的知解,易引人入误。
禅本无区别,因人有差别,故佛祖应世间众生分别之需,作了以上诠释。对于什么是禅,中国禅宗鼻祖达摩有如此论述:“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血脉论》)如果人们习惯于对禅要定一个标准,达摩所言就是唯一的标准,即:见性。见性为禅,不见性非禅。达摩在这里还有一句特别重要的警示,即:“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血脉论》)即表明禅非思维、推理、想象可获,亦非世间聪智所能知。禅宗六祖惠能对禅也有论述,他说:“何名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六祖坛经》)。由此表明:见性即禅。
什么是禅定呢?达摩说:“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悟性论》)惠能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两位大师以上对禅定的开示是十分明朗和精准的,但长久以来人们对定的认知,误解多多。最为关键的是人们受语言文字概念的束缚,习惯于从文字上语言的表达义去理解。认为定就是不动不起,就是看心观净,就是什么都不知的一种死寂状态。这其实是一种误知误解。人们不妨细心思虑达摩的“不忆一切法”,什么是不忆,即无念。再仔细思悟惠能所说:“内不乱即定。”什么是内乱,起心即乱,执法即乱。什么是不乱,直心则不乱。如明镜照物:照见一切,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就表明定的本质是通,不是滞。
三、禅定的修持
禅定的修持十分艰难,因为禅是心法,是顿法、是见性法,是般若根本大法。一部“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的《金刚经》,讲的就是心法。正如该经所言:“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由此一部以金刚经为旨义的《六祖坛经》开示道:“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虚云和尚全集》)还提到,“禅宗虽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这一系列论述不仅表明禅在整个佛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还足可见禅修之艰难。虚云本人十九岁出家,苦心参禅,行脚天下,几度生死,艰辛修持长达三十七年,最终于五十六岁大悟佛法。故而虚云在一生弘法都常常教导弟子:“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禅定的修持难在何处呢?笔者以为一是难在根器不具;二是难在妄心难熄;三是难在不具长远心。此三难正是修持的下手之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真实不虚。从禅修的艰辛之难来审视今天的佛法修持者,其实大多数人是不具修禅的基本条件的。但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之理影响甚广,深入人心之力度,又使人们与禅有离不开,割不断的因缘。由此形成修禅者遍及天下之现状。这也是禅法的一种应世因缘所定。笔者如此之说,唯一用心在告知人们一旦选择了禅法的修行,必得倍下功夫,方能有成就。
根器不具。面对禅修,根器不具是修持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对此唯有不断修正自己,增强自己修禅的资粮,逐而步入禅修之道。具体操行是要在通理上下大功夫。深通佛理是参禅的必需。通理的途径是读佛经,建议选《金刚经》与《六祖坛经》精读。要反复读,反复思。读经不在于背,不在于诵,而在于深解其义。要善于立于文字而出于文字,立是基,出是悟。历来有诸多修持人不重理,而在方法上着力。这是本末倒置。理不明,无正信,起步皆错。奔波一生,犹如一只无头苍蝇。
妄心难熄。妄心难熄是修禅者最难克服的一个大障。妄心是生命屡世习气所致。其实学佛修持根本就在于去掉习气,无有习气,本心清净。惠能闻师教授《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使其大悟佛法,成为一代宗师。什么是“应无所住”,即是放下一切妄心。禅宗有“歇即菩提”一法,歇即放下,妄心歇,本心现。
不具长远心。不具长远心是当今修持者的最大短板,是一大障道。当今社会是一个效益观与价值观十分膨胀的时代,诸多学佛修持人之所以看重和选择禅修,一则是禅无有次第的顿教之理,二则是禅见性成佛的快捷之道。然对内中艰辛没有强大毅力支撑,于是修持一段时间,一年或者数年,不见佛果便退转放弃。还有的人既要尽情享受现代生活福利,又想获得佛法智慧,于是便想两手抓,两不误。一旦修持与生活发生冲突,心就放逸。诸不知,我们今天修持禅法本就是在根劣,信力不足,业障深重的条件下进行的,若想不付出超常的辛劳,不付出比前辈们更多的心血,又想取得了佛果,那只是痴心妄想。
(作者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禅露》《曹溪水》等佛教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