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中少林 ——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有感

【河南】若冰


嵩山离郑州虽然近在咫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也早已如雷贯耳,我却一直不得欣赏,前段时间终于有了这个机会。

擦着白天与黑夜的间隙,我们下高速进入山区,沿着平坦而宽广的新公路,朝着灯火通明的方向行驶。虽然,路边也有些许灯光,我却感觉那光线远远柔弱于城市里的通透和明亮。她的光柱,像无数条微弱的蜘蛛丝线,使劲地向外界伸延,车灯打过处,那光线就更显得微弱无力了,再看看近处群山的深厚、沉稳,这才明白——山,总是那样重;光,自然无法比拟。

买票入座,我大有幼时看露天电影之感。所不同的,是面前少了一个长方形的黑框白布做屏幕,心里不由疑惑:在没有背景的山沟里,能有什么惊人舞台?一阵流水声,夹着悠悠的歌声和着音乐缓缓响起。只觉得眼前三个错落有致的峭峰渐渐亮起来,壁立的嵩山峡谷恰似现代舞台上山水画屏障,更远处,有些许灯泡燃亮,造就一幅若隐若现的层次叠起迷团。这静静的夜里,有徐徐的风吹着,与别处山体比来,并无奇异之处,那么多名家齐聚在此,能演绎什么奇彩乐章和神秘舞蹈呢?

随着流水声渐近渐响走近身边来,山上也亮如白昼,有僧人使劲地敲响了大钟,看来,一天就这样开始了。练功的少林小子,打坐的老师父,采风的山下少女,看功夫的村童,一个一个粉墨登场。我一时间感觉眼不够用了,那么大的面积,那么多不同格局的场景和不同的人物形象,哪一处的戏都不同凡响各有特色,看哪一场都怕少看了另一场,快速运转着眼球扭动头颅,妄想把所有场景一览无余尽收眼里,并看个明白,再读懂看透其中某个戏里与戏外的故事。还没等我看清那些如仙子般浣沙的姑娘们,突然又传来一声霹雳,像极了变天一样,刹那间,电闪雷鸣,天也暗了下来。接着就有沙沙的雨声合着风声,我们仿佛也要找雨具应对,顾左右看周围,大家都是纹丝不动静观其变,我才恍然明白,只是身在风雨的声浪中。

转眼间,已雨过天晴,一轮红日突然升起,普照着大地,牧羊女姗姗地赶着她的羊群,唱着千年山歌“日出嵩山坳”来了。那红彤彤的一身装扮,顿时点缀了舞台,磁引力一样搜罗去所有眼球,数十只雪白的山羊乖巧地围在她身边,或走或停,仿佛一群乖巧的幼儿跟着阿姨出来嘻戏,紧随着她走、她停,可爱又温情的景象顿时染笑了观众席。洁白的羊群,鲜红衣裙的山妹,绿色的山坳配着流水声,一股暖意禁不住涌上心头,好不温馨。

春去夏来,转眼就到了秋天,练功的演绎着熟练的功夫,表示他们已学有所成;取经的背着经卷牵着骆驼,意喻着远途跋涉满载而归;歌声、水声和风声,虫鸣、武打和古筝曲一起奏响,响彻山谷,又如梦如幻,掌声不知不觉已悄然爆发,惊醒了迷醉其中的观者仙梦;水、木、风、光、石,远近的景观,都一片通明尽透在眼前。原来,照亮这一切凡尘俗事的光束,均来自于数尊菩萨之身,众佛齐明,整个景观尽现面前,这不正是佛光普照吗?

再仔细地看看一直打坐距离最近处的僧人,再放眼望那些远处打坐的几位僧人,一个个仍是岿然静默,从始到终自是纹丝未动,不管风声、雨声和雷声,也不问春来秋去和鸟语花香,更不闻歌声、笑声和掌声,他们都置若罔闻,大有跳出三界外不在红尘中之意。这动与静的组合,声与色的调配,真是绝了,妙了!

突然感悟到,我们恍若去天堂旅游刚刚归来。人间凡事,天地人文,无不在这一个转息间,一个意念中。欣赏这一切的同时,我不由得联想到佛家的宗旨——啊,禅不就在其中吗?嵩山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佛超度了,在此演绎此曲,岂不就是在佛境中上课?一个稍不留神,佛就教育了我们,禅就悄悄进入了人心。

这世间所有,都不能打动正在参禅的活佛;这动与静,本是世间自然因果的存在,悟透即学问。

(作者本名王婕,女,河南省作协会员,郑州市作协理事。自2003年以来,先后在《奔流》《芳草》《佛友》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100余万字。出版有散文集《紫色的房子》,长篇小说《再婚超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