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湖北】赵歆


一、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

1.佛教的传入对少林武术文化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记载,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处于混乱走向分裂的时期,战争连年不断,广大人民生活困苦,生命时常受到威胁。而此时玄学之风盛行,封建君王热衷于神仙方术的修炼。因此,在此背景下容易接受佛教关于彼岸世界的宣传,这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方便条件。自佛教传入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互动互溶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禅宗。公元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传教而修建了少林寺。关于少林寺僧人习武源于何时,马爱民研究认为,从北魏太和十九年跋陀居少林寺开始,到邺人(安阳)稠禅师在少林寺的出现之前,未发现少林寺僧人习武的文献史料记载,而在少林寺第二任住持稠禅师住持下,才开创了少林寺僧人习武的风气。

此后,历朝历代的少林寺武僧遍邀武术名家切磋武艺,逐渐形成了依托佛门圣地的少林武术。同时,少林寺被尊为“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其他寺院不可替代的地位,这决定了少林武术拥有宽容开放、兼容并蓄的胸怀。少林武术也正是在汇集百家之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武术流派。在北宋初年高僧福居禅师集录了十八家拳派精华于少林,从而形成了质朴粗犷,重在实战,并且注重内外兼修的少林武术。

2.儒家思想对少林文化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的两汉时期,正值儒家“仁”治天下之时。这一时期,儒家伦理思想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佛经教义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其出家弃俗的修行方式,四大皆空的人生态度,不拜父母君王的伦理思想,必然与中国儒家思想发生碰撞冲突。佛教要在中国立足发展,必须在文化相互磨合、相互消长的过程中,积极向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靠拢,以中国“仁”的思想解释佛经教义,使其道德情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符合汉民族的习惯。形成于这种文化冲突融合氛围中的少林精神,对儒家思想的融摄是不言而喻的。无疑,儒家文化是少林精神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的重要文化根基。少林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土壤之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和浸润。

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少林精神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少林武术自隋末扬名,习武便随之成为少林寺的特殊宗风。他们不仅把习武看成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手段,更是把习武当作锻炼心志、磨练意志的不二法门。少林捶把要言云:“……练把两天不见日,夜深人静虎出洞,冬练三九迎冰雪,夏练三伏汗流倾……”《少林十戒约》云:“肄习少林技击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愿,朝夕勤修,无或稍懈。”同样强调只有朝夕勤修,才能担负恢复中国的历史重任。当民族面临危难时刻,日求精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化为坚贞拼搏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日求精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历史的实践中已经融化在少林寺僧人意识中,成为催人奋进的少林精神。

3.少林武术“拳禅归一”的特点逐渐形成

少林武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特定的人群在其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技艺,不仅是外在的技艺凝练,更是一种内在文化的表现。“禅”是佛教的内容,特点在静;“拳”是中国民间的武术,特点在动。少林寺不仅以“禅显”,更以“拳名”,达到了“禅拳”归于一寺。禅修时能长期冥坐不动,习武时却也能快捷如风。少林拳是由佛教的修心养性与强身健体结合起来的。少林寺自创建起就是一座禅律并重的佛寺,僧侣们打坐入定,排除一切杂念,在一场禅定之后,演练一番拳脚套路,才真正做到禅以定心,拳以健身的相互统一。少林僧侣的悟性和“禅拳归一”的宗风,最终铸造出动静结合为特点的盖世武功。中国武术讲究“内动引志,外动练力”的原则,主张以内动促外动,外动积于内而动,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传授少林拳的武师强调内功的重要性。首先,强调心理的修养,要求先从心理上入禅。其次,习武必须从静开始,从运气入手,由静到动,由动而静,动静合一,从而使少林武功禅中有拳,拳中有禅,禅拳互融,将佛教经义与武术精要揉在一起。少林拳功法主张在以技击之道取人的同时,也重视“精、气、神”的修炼,达到“强内固外”的作用。

因此,在少林武术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的发展就紧紧地与少林寺本身的佛教文化交织在一起,并深深烙上佛教文化的印迹。形成了少林武术“武”与“禅”的相辅相成,武为禅的外在表现,禅为武的精神和文化精粹。

4.独树一帜的少林武术文化内涵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融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在儒家正统思想的长期宣传、教育、熏陶下形成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潜在的民族意识的影响下,逐渐使佛教中国化。佛教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和磨合后,到了隋唐时期形成了与儒、道鼎立的局面。佛学的本体论与心性论同儒家思想结合,对宋代以后的理学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文化逐步渗透到中国高雅文化和民间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武术德行观中讲究以德明道,以身行道,以技来显德,充分说明了武术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攻防,而其基本的道德属性是树立以“仁义”为核心的“不争之德”。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对传统武术的养生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在武术拳种中,不乏有强调“静守、虚静、无欲、无为”的养生思想内容,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利己、养生和理想追求的观念。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浅淡含蓄、虚弱宽柔的色彩,强调“顺其自然”来影响人们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规范,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少林拳法强调的“动静相生”“刚柔相济”“虚实转换”等拳理要求和技击原则,都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五行生克”等哲学观念的反映,体现了古典哲学强大的渗透力和少林武术作为民族文化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少林武术突出地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性及佛教的圆融,其独特的技术风格、修炼之法在中国古代武术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乃至世界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珍品,至今仍向世人展示着其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和神秘的东方宗教特色。

 

二、少林武术文化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载体,能充分体现武术的民族性,在现代化社会中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正是由于少林武术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越来越多地被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可以说,少林武术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少林武术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

1.传承少林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从字面意思上解释,文化是一个动词,无论是“教化”还是“化成”,都体现了一个行为过程。“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化”是指教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特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文化是一个民族能够持续传承发展的最重要基石。

少林文化就是少林所倡导的少林精神,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它历经1500多年的磨砺,集众家之长,汲诸派之精,独领风骚,博大精深,构成了风格独特、内涵深厚的少林武术文化。少林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模式,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在经历了千百年来与各种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之后,少林没有丧失自我,没有发生文化变异,而是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渊源。这些说明少林文化是非常有个性的文化,它使少林武术始终焕发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导向意义。

2.通过少林武术更好地将传统武术推向国际舞台

少林武术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既继承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又蕴藏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它是东方文化的浓缩与代表。少林武术在国外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目前仅日本的少林拳法联盟就有会员百万余众,而且还在20多个国家设有分会。在美国,少林拳法组织拥有70多个分部,会员上百万人。随着少林寺在国外影响不断加大,少林武校遍及世界各地。目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有专门研学少林武术的学校和团体,少林武术拥有洋弟子数万人。少林武术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文化认同。随着众多有关少林武术的影视剧在国际上的放映,以及少林武僧团不断出国访问,“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观念,已在海外友人的心目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少林寺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外游人前来观光、朝圣,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少林武术文化具有宽容开放、兼容并蓄的胸怀。从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因素中,能清晰地看到诞生于“禅宗祖庭”的少林武术,正是在吸取百家之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而形成的,这有利于少林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只有继续加大对少林武术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举办更多的少林武术文化研讨会和国内外交流活动,以观摩和比赛促进宣传和提高,才能为少林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华武术早日步入世界体育之林。

3.把少林武术纳入完整的正规教育体系有利于武术的普及

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少林武术再放光彩,就必须把少林武术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武术被列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体育院(系)的专、选课。特别是1980年以后,一大批武术专业毕业生被分配到各个学校任教,充实了武术教学力量,保证了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武术热。但从整体上看,武术教育体系还不很健全。50年不变的武术简化套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特色的少林武术纳入教育体系中,对武术的发展与普及无疑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必须要确立少林武术的应有地位,把少林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少林武术教育的长期目标,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个桥梁,逐步将武术纳入国际体育文化体系之中。

 

三、结束语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宗教文化的沃土之中,依托佛教圣地,吸收古代武术百家之长,具有独特的技击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古代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优秀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是保存完整的民族体育文化,其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把少林武术纳入完整的正规教育体系有利于武术的普及,同时应充分利用少林武术良好的国内外广泛的社会基础,更好地将武术推上国际舞台。

(作者供职于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