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特质

【四川】李万进

 

达摩祖师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其人远涉重洋,自南印度来到中土,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禅宗。在流传于世的达摩祖师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其人独具特色的禅法理论。达摩祖师所传的禅法思想,已经呈现出将印度的禅定转化为禅宗的倾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达摩祖师在传授禅门妙法时,极为重视对于“心”这一概念的参悟与观照,将参悟心法与观照自我心性上升到了见性成佛的高度。这些对于心法与禅法思想关系的阐述,显示出达摩祖师有意识地将中国固有文化与思想中对于自我之心的重视,融入到禅门妙法的传授中,于是就逐渐建立与形成了心法在整个禅门妙法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循着心法与禅门妙法的密切关系,来分析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特质,就不难发现,后世禅门祖师所建立与传授的禅门妙法,几乎没有超出达摩祖师建立的禅门妙法的模式,即将参悟心法作为禅门妙法的重中之重。因此,达摩祖师所传授的禅门妙法,无论是以心印心,还是不立文字,以及“二入四行”等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参悟自我本净的妙有心法来开展的,这也是禅门妙法重视心法传统的一以贯之的理论模式。

 

一、以心传心  心心相印

自达摩祖师创立中国禅宗以来,禅门之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工夫。”也就是说,禅门中人认为,达摩祖师所传授的禅法,其实质就是心法,就是要在自我的心性上面下参悟的工夫。而自我本净之心,之所以不能够开悟,不能够与佛道相应,达摩祖师认为,关键在于众人的心识意念一直处于一种迷失自我本性的状态:“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身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达摩祖师以觉与迷的不同状态,来区分佛与众人在自我心识上的不同。这对于后来六祖慧能所建立的觉迷心性的禅法理论,有着交相呼应的模式。从中可以看出,达摩祖师所倡导的以心传心的禅法理论,为后世禅门妙法奠定了基础,建立起了一种基本的思想模式。

因为一切法的缘起缘灭,都离不开自我心念意识的作用与参与,所以一切法在达摩祖师看来都是心法。一切法都是心法的显现与起灭,由此就建立了心法是一切法的依止的禅法理论。这种以心法去包容与摄受外在色法的理论模式,正是后世禅门中人在阐述其自我禅法理论时,一再强调的重点。而这一重点却早在达摩祖师开创中国禅宗之始即已被确立:“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达摩祖师所传授的禅法,特别强调了“外息诸缘”,这个外在之缘,就是虚幻不实的缘起法。与之相应还需要在熄灭与祛除外在色法的同时,将内在自我本净之心显现出来,这样在达摩祖师看来才是内外一致。内外无滞碍,才能够“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这也就将心法在禅门妙法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位置。

达摩祖师对于心法与法界、真如、佛性、涅等真实不虚之性关系的论证,是为了对治一切皆空而了无所依的“顽空”和“恶趣空”的断见论。修习禅门妙法要着落在自我之心上面,这就是后世禅宗所强调的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心法之门。

达摩祖师对于心法的强调,是为了凸显心法在其所传授的禅法思想理论中的无上地位,认为只要能够做到自我之心不纠缠、牵绊于一切法,就可以见性成佛。反之,如若自我的心法执着于一切法之中,那么就会有无尽烦恼生起,乃至于有各种极为恐怖的境相出现。这也是自我心法,因为自我所见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境相,这正是修禅者需要祛除与勘破的。

 

二、不立文字  超言绝象

禅门之中一直流传的“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夫”这一句禅门术语,既指出了达摩祖师所传禅法的特质在于心法之门,同时还有另一个特质,那就是不立文字而超言绝象。因为心法实在是极难把捉的,不可以语言、文字与名相来显现玄妙的心法,所以达摩祖师才会认为“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达摩祖师所传授的禅法理论之中,以心传心与不立文字可以被视为一物两体,以及手心与手背的关系。

在达摩祖师看来,心法是绝对超言绝象的,是一切文字名相不能够予以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修禅者要参悟禅门妙法,只能够从超言绝象的心法之中去寻觅。达摩祖师在传授禅法时主张,寻觅佛道与禅门妙法,应该从自我内在的心法入手,而不能够从外在的色法入手。达摩祖师所传授的禅法其实质就在于不立文字,不立文字就要求参禅者于内在的心法去证悟本心与本性,这就是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宗旨所在。“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这还是禅门中人一直强调的“即心即佛”的禅法理论,已经在达摩祖师传授的不立文字的禅法思想中得以确立,后世禅门中人只不过是对于其传授禅法的一种阐扬而已。在确立了心法所具有的超言绝象的特征后,达摩祖师认为,所谓的诵经、持戒等修行的形式,皆可以在不立文字的心法参悟中得以显现。也就说是,达摩祖师认为,由于佛、菩萨已经修证了心法,所以能够不以一种执着与烦恼的意念,来诵经、持戒、布施。

达摩祖师在对待三藏十二部经的经论态度上,呈现出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相统一的见解,认为佛经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与流传于世的。因此,参禅者在研读佛经时,固然是要以文字名相的形式去进行,但是参禅者极为忌讳纠缠于文字名相的束缚之中。以文字名相的形式而流传下来的佛经,是为了使得修行者能够从中体悟到自我的本心与本性,这就是禅门妙法所说的心法。心法是不能够从文字名相中去寻觅的,文字名相只能够作为一种参禅悟道的方便法门,其最终的宗旨在于:通过文字名相的形式来参悟本心与本性,即要明心见性。达摩祖师强调的是,如果不能够通过参悟而见得自我的本心与本性,这样去研读三藏十二部经论,有堕入魔道邪见的危险,与参悟禅门的妙法是南辕北辙的。

 

三、显宗破执  直指心性

在达摩祖师看来,世人之所以无法契入他所传授的禅门妙法的宗旨之中,在于世人有着诸多的执着与贪欲。这种执着与贪欲,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我执、法执的表现。由此则根本无法勘破世间法的虚幻,也就无法契入到自我本净的心性之中,也就无法领悟到禅门妙法的心法宗旨。

达摩祖师认为,世人如果能够将外在的法执,与内在的我执予以祛除,即勘破了我执与法执,那么就可以将禅门妙法的心法之宗旨予以显现。由此可以说,达摩祖师所传禅法思想的显宗破执的特质,是显宗与破执相统一的教法理论。能够破执就可以显宗,如若要予以显宗,就需要破执,这就是破执即显宗、显宗即破执的模式。

达摩祖师对于显宗破执的禅法思想的阐释中,具体到了如何引导参禅悟道者的修行之中,这就是达摩祖师禅法思想之中极为重要的二入四行的内容。从二入四行的内容来分析,二入之中的理入可以被视为显宗的特质,而四行则可以被视为破执的特质。

达摩祖师所传授的二入四行的禅法理论,“把‘言通’与‘宗通’联系、统一起来,并最终归结为‘宗通’,也就是树立信仰与禅定修持、言说与内证、理论与实践联系,统一起来,并以超越言教的‘悟宗’为根本目的。”换言之,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显宗破执的特质,在阐述理入这一禅法理论时,是与显宗的特质密切相关;而在阐述与开示众人如何在四行的修行中证得禅门妙法的真谛时,是与破执这一特质密切相关的。这样,达摩祖师显宗与破执的关系就是一物两体, 或者说是犹如手心与手背的关系,要显宗就必须要破执,而一且破执之后,宗自然就显现出来。

达摩祖师最为强调的是,一旦达到了见性而开悟的境界,那么自我之心就与佛性合二为一。如果没有见性开悟,即使是诵经、参禅也是形式而已,不能够体证禅门妙法的。达摩祖师禅法思想在直指心性的开示中,有着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心与性是合二为一的。明心即是见性,见性即是明心,只有开悟了的心才是与佛性一致的。

 

四、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历史地位

达摩祖师作为中土禅门的初祖,其所传授的禅法思想,奠定了后世禅宗思想体系的雏形与基础。后世禅宗理论的发展与阐扬,可以看作是在达摩祖师禅法思想上的一种继承与发挥。

从达摩祖师到四祖道信,皆以传授《楞伽经》为接引和印证参禅悟道者的不二法门;而自六祖慧能始,则以《金刚经》为印证开悟禅门妙法的不二法门。达摩祖师的禅法思想,实质上已经包含了禅门五祖乃至于自六祖慧能而后的所有禅门教理的内容。后世禅门中人对于禅门妙法的开示与阐述,无非是对于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继承与阐扬,如此也凸显出达摩祖师禅法思想在中国禅宗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唐代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明确指出达摩祖师西来创立中土禅宗的主旨,即唯传心法。这就是说,达摩祖师所传的心法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这是将心法具有的超言绝象、不落痕迹的特征予以彰显。由于圭峰宗密所宗奉的禅门宗派是菏泽禅,而菏泽禅又传承于六祖慧能门下,所以圭峰宗密将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心法,界定为一切众生本具的清净之心。此心与佛性是一致的,关键在于众人存在着迷失本心与本性的状态而不觉知,所以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所开示的心性的觉与迷的不同状态,被圭峰宗密作为阐述达摩祖师禅法思想之中心法理论的重中之重,由此来彰显“达摩祖师——六祖慧能——菏泽神会”一系的禅法思想的传承关系。从圭峰宗密以菏泽禅为判摄基础的禅门判教理论中,就可以看到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特质,以及其禅法思想在整个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者供职于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