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学修的正见正行

【贵州】刘先和

如今佛法应世,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学修人也日益增多,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殊胜福报。然佛法问世距离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如今学修到底应如何着手?如何才有成效?这是学修者们普遍思考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人们知晓,只有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学修者才具正见正行,才能够起好步,开好头。

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必须要弄清佛法到底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所有人的都是一致的:佛法在佛经中。这个回答应该是正确的。就连释迦牟尼也说过:“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金刚经》)可见,一切佛法都在佛经中。然释迦牟尼在同一经中又说过:“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若认定一切佛法在佛经中是正确的,为什么佛又要说若认定佛经是佛法,即是谤佛,并指出这并非是佛的本义?表面看来如此之说是自相矛盾,其实不然。佛在这里用心良苦,其目的是开示人们:佛经非佛。由此,学修者便会生出质疑:既然佛经非佛,那学修佛经又有什么意义呢?殊不知,佛经虽然非佛,然佛经是指向佛的路碑与向导。只有沿着这块指向光明的路碑前行,迷茫的人们才可能见到佛,这就是佛经的指向和引导作用。然而,学修人中诸多人不解佛义,以经为佛,着意于佛经的文字语言,着意于解文说句,陷入经文之中,被经所转。从古到今,如此之人不在少数,这也是学修成就者少的症结所在。佛法无疑在经中,然又不在经文中。学修者要想真正解决好这个认知问题,必须立于经而出于经,如此才能转于经,而不被经所转。学修者若是真正解决好了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学修的正见,是起步之正。

佛经有三藏十二部、数千卷,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学修者到底从何了知什么是佛法?有不少学修者为此困惑了一生。对此,笔者有一体验:细细揣摩释迦牟尼与后来入道者到底悟到了什么,这是了知佛法的最好捷径,也是解开佛法奥秘的一把钥匙。释迦牟尼悟到了什么呢?其入道时有一感叹:“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入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恒作种种颠倒执着,以致轮转生死海中,受大苦恼,久不能出,直是可怜可惜!”(《禅宗大意》,正果 著)很明显,释迦牟尼悟到了生命之本性,见到了真心。惠能大师半夜听师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悟佛法,乃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这里的五个“何期”,所表达的皆是真心自性。近代高僧虚云大师艰辛修持三十七年,于五十六岁在打禅七时,因热水溅到手上,当即茶杯堕地,一声破碎,虚云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当即书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后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虚云和尚全集》)无疑,这里所悟仍是真心自性。

从以上释迦牟尼及后来人所悟之绝,皆为真心。由此人们便可知,佛法即心法,佛即心,心即佛。佛也,心也。心也,法也。离心无佛,心外无佛。故禅宗要旨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说:“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血脉论》)禅宗五祖弘忍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六祖坛经》下同)禅宗六祖惠能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由此可知,学修者志在找到自己的真心,这就是全部的佛法。由此,学修的初心就明朗无疑了。

真心不用找,人人本自具有。也许人们会质疑:不找又怎么能亲见真心呢?一个法则:守——守心一法是最佳的修持。人们之所以见不到真心,是如释迦牟尼所说“被愚痴妄想所盖”,也如惠能所言“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六祖坛经》)一切愚痴妄想,邪见烦恼从何而生,皆由妄心所生。妄心又由何而出?由真心所动而生。真心有性,性无差别,然可迷可觉。觉是佛,迷是众生。这如同黄金一般,黄金有性,可塑佛像,可塑魔像。如何是迷?见境生心,迷心外见,执相分别,攀缘外境。此一切皆为识心所为。如何是觉?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故惠能开示:“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又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守心一法即是外不执境,内心不动。如此,一切愚痴妄想不再生起,人人具有的真心必然自现。

如何守心呢?从释迦牟尼到无数祖师都有开示,释迦有一妙法:“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经》)达摩祖师有一绝招:“身灭道成。”(《悟性论》)惠能有一秘授:“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坛经》)若细细思虑、参究如此法语,相信有缘人一定会从这一系列教诲中有所觉悟。真心不从外来,悟就是守,悟即是果。故而,惠能大师说“道由心悟。”佛法学修当知:理可顿悟,事必渐除。这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一个常理,不必心急,需要锲而不舍,精进修持。

佛法学修无疑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也非一蹴而就,需要坚韧的毅力。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物质十分富足,科技十分发达的社会,稍有不慎便会融入到所谓的时代潮流中去。综观当世无数学修者,大多是两张皮:一张学佛皮,一张众生皮。其根本缘由就是既想享受现代生活,又想通过学修而获得智慧。如此,只怕耗尽一生精力,仍是与佛无缘。笔者学修三十多年,得出的亲身体验是:学修者若有志获法,必要将生命融入佛理,这是一个痛苦的磨练。若没有这种磨砺,不经过这种伤痛的锤炼,不具大舍大得的气度,想求得佛法是绝不可能的。当知,大舍就是舍去对世间的一切贪爱,舍去一切执着,舍去一切所知。以佛理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一切,以佛理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大舍必有大得,舍的是虚妄,得的是觉悟。大舍大得犹如一场大死大活,死去一切世间之心,生无所住心。这便是学修者的终极目标。

(作者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禅》《禅露》《曹溪水》等佛教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