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冯慧
2006年,国家将少林功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正是从一个侧面映现出少林武术濒临危境的无奈事实。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文件,明确要求把包括少林武术在内的中原武术作为“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组成。因此,在当前时代要求下,必须重新审视并正确看待少林武术的文化生态,重新构建少林武术的“精神之乡”,少林武术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为“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发挥应有作用。少林武术产生于中华先人的生存实践,它最终成型于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寺,是传统中国人生存实践的逼真再现和真实表达,是各种技击搏斗技术的极好的总结,也传达和彰显着武术文化价值层面和武德伦理层面等方面的内容,曾经在近代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强身健体的热潮等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武术技艺传承,对于形成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邱丕相教授深刻地指出:“中华武术所有拳种都不应该只是一种技术技法体系、运动项目,而应该是一种借助身体运动形式来表达中国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因此,借鉴少林武术近代传播的已有经验,有效地张扬少林武术的文化解说作用,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创新武术文化的发展方式、展现武术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少林武术发展的近代经验
1915年,处于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崇尚科学、拒斥落后、反省封建落后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思想史上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中,“西方先进的思想通过传教士和国外学者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进行传播……对我国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弥散于社会各个角落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解放气息,为武术的改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包括少林武术在内的武术改良首先当数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其次当数“北京体育研究社”的武术改良。
中华新武术与“传统武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依武术运动本身的动作轨迹和发力要领等,依据科学方式予以重新排列,即在练法不同的中国传统武术中精选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武术动作,再根据拳术套路的练习规则创编出新的武术套路,并在“中华新武术”发起人马良所任职的学堂和军旅中传授。马良创编的“中华新武术”在动作选择上以少林功夫等“传统武术”为基本素材,在操练形式上挪用西方体操的训练方法,分段分节地配以口令,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练到对练的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比较适合于对初学者进行集体教学,这是中华新武术科学进步的地方。1915年4月,北京体育研究社向第一次全国教育联合会提议:“各学校应该添设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这对少林武术教学方法的改进、少林拳法的整理、少林武术理论的研究阐发等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进行了较为激烈的批评,为杜威“实用主义”等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思想日益解放了的中国人,在对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甄别后,大力提倡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使少林武术不断改良,得以发展。新文化运动后,少林武术发展出了有组织的团体学习与传授,成规模的训练和竞赛等新的活动形式;在借鉴引进西方体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少林武术出现了新编套路等新的运动形式;少林武术的搏击意义受到削弱,文化内涵得到彰显。
二、少林武术的当代文化价值
(一)传统文化精神的缩影
少林武术独特的文化要素逐渐发展出有典型性特征的文化意象与特有的审美文化,其内容更是生动地体现和彰显出中华文化的文化素质。少林武术技术练习尤其是武术套路动作追求的灵动活现、天人合一、快慢相间等习练标准和美学指标,无非是中国古典美学在武术上的审美文化表征。不仅如此,少林武术与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念和价值体系实质是同为一体的,体现在少林武术所表现出的哲学道理和精神力量。从技击层面上言之,少林武术的动作招式,如虚与实的变化,进与退的转折和刚与柔的切换等,贴切而真实地诠释着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和博大内涵。少林武术能够形成文武兼修、技道共进、阴阳相济,经百代风霜而独树一帜的局面,是由于少林武术在其孕育之时,就以开放的心胸吸纳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例如“金庸武侠小说将武术和书法融为一体,形成独具审美内涵的书法武术”,少林武术在它所碰到的历史文化条件中,不断地完善其训练体系和拳法结构,终于演变为世人公认的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面貌和时代精神的文化集合体。从训练层面言之,少林武术技术练习中以想象中的“虚拟对手”为进攻的靶子,这种传达人道主义的文化关怀,崇尚物我一体和中和为本的华夏民族固有的“实用技术”,是以摧毁对手、竞标冠军和争取奖金为主要目标的西方武技项目所难以理解的,而这正是少林武术与西方体育搏击项目的文化差异。
(二)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
中华民族文化是少林武术非常重要的文化底色,也是少林武术展现其自由精神,并继续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当代中国文化须认同并重视少林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质,在面对其他国家或民族体育文化的冲击时,抛开“我不如他、技不如人”的弱者和自卑心态,以昂扬的自信心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深入发掘少林武术文化中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实质。一个国家和民族立身于世界国家民族之林的充足理由和必备条件之一,是以“民族性”为标志的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为了展现其独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通过多种不同类别的活动进行表现,是一个民族在其文化身份认同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和标志。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最能够代表其民族气质、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的民族文化形式之一就是少林武术,这样看来,少林武术所承载的民族性和泛艺术性特质显而易见。
三、少林武术的发展路径
(一)创新武术传承模式
文化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会适时地产生全新的文化元素,而少林武术艺术则是在当代消费语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事项。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背景下,人民大众有了更多的文化欣赏自由和文化选择自由。之后,少林武术也紧跟时代步伐,开始进行着从技术审美到文化审美的文化转化,由武术技术一统天下的局面过渡到武术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与此同时,各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正在濒临灭绝的武德修为得以获得新生,促使国人重温少林武术曾有的辉煌,为传统文化找到传承人和其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价值。不管是少林武术技术技巧的采用,抑或民族精神的传承,少林武术艺术都收获了其他任何武术展示形式从没有获得过的宣传效果。少林武术艺术借助艺术手段超越其他诸种表达形式难以跨过的文化断层,创新了少林武术的传承模式。少林武术艺术使中华武术借助产业化之路将开发人员的思维力量得以释放,其技术动作来自艺术家真实的少林武术实践和理性思考,是古老智慧和当今技术的有机融合。
少林武术艺术具有巨大的传播力,开发了新的少林武术展示路径,是武术家和影视艺术家智慧的集体结晶,同时也是提升少林武术的文化负载量和承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少林武术艺术是艺术表演或文学修养的一种提升,有利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审视其精神内核、文化形式和传承途径,从而创新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承模式。
(二)展示少林武术的文化空间
中华武术从单纯的生存技能到审美的武之舞,从养生之术到体育项目,期间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筛选,而采用任何一种单一的表现形式都不能将中华武术的全貌展示出来。避实打虚的搏击场面,崇尚武德、惩恶扬善的侠义风气,自强不息、君子仁人的人文关怀,物我一体的天人观念及知行合一的传统哲学思维等,都不能够单用一种武术形式毫无缺憾地展示出来。而少林武术艺术则能够较好地通过艺术平台,展示搏击场景、侠义风气、人文关怀和哲学理念,“大侠的生命体验和英雄事迹都要在这一舞台上发生和展开”,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能够将艺术形象、搏击场景、情节发展和音乐舞美高度融合,同时借助演员的身体动作和艺术表演来展示武术文化的较好的艺术样式。
少林武术艺术是演员运用真实的少林武术动作技法进行的武术艺术展示,它不同于舞蹈演员以纯粹艺术为根本目的的身体动作表演,是由接受过系统少林武术专业训练的演员来表达角色情感、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它将少林武术动作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是少林武术文化空间的呈现方式之一。少林武术艺术把武术带入银幕的艺术舞台,发挥着少林武术文化基因贮存库的作用,剧中表演者为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辅助技术一定程度上会使其所表演的少林武术动作失去“本真”。然而,这不能抹杀少林武术艺术在保存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武术文化的历史功绩。
(三)推动民族文化复兴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认为,“中国梦”是对一百多年来华夏各族抗争历史和文化探索的总结,是民族情感和奋斗力量的集中表达。这表明,少林武术艺术在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其凝聚民族精神和振奋民族斗志的重要作用。第一,少林武术艺术的凝聚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少林武术艺术与新中国同生共长,是全体中华儿女身心永远的烙印,于无形中发挥着有力的凝聚作用。第二,少林武术艺术的精神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驱力。艺术作品中少林僧人东南抗倭的光辉事迹是少林武术与爱国主义的完美融合;十三棍僧救唐王等“因文生事的才子之笔充满浪漫的激情”,其中不仅有报国情怀,更有少林武士奋不顾身、自强奋进的拼搏精神:少林武术艺术的精神力量具有转化为实现民族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国家昌盛的源动力。第三,少林武术艺术的美育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内生力量。发挥少林武术艺术的美育力量,以少林武术艺术为手段实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少年中国的运动才能成功”,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这是因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最后,少林武术艺术的“天下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感召力量。民族复兴必是和平发展,文明共生,世界大同的发展结果。
(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吸引力、政策的优越性等方面,软实力的确切含义就是借助自身的吸引力而非硬性手段,让人们自愿追求其所向往而自身又缺乏的事物的能力。当今世界各国无不运用技术、贸易等方式兜售本国文化产品及其附带的文化价值观念,借以提升该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例如,美国利用迪士尼动画让观众分享到美国所推崇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让受众了解美国历史背景的同时,也达到提高本国文化影响力的主观目的。新世纪以来,我国尤其注重提升中国国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以其积极的努力,发挥着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作用。少林武术艺术也越来越表现出它的文化优势:以《黄飞鸿》等为代表的功夫影视剧使全世界记住了李连杰等杰出的中国武术英才。以《风中少林》为代表的少林武术艺术在所到之处无不刮起少林武风。《风中少林》将民族舞蹈和少林武术、文化传播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等巧妙地融合一体,采用先进的舞台表演样式,展示最能代表中原文化精髓的少林禅武医,观众也在欣赏少林武术艺术时,“捕捉美的灵光,体验美的妙处”。
近些年来,这些优秀的少林武术艺术卓有成效地扮演着传播中华文化的角色和重任,随之而来的“文化蝴蝶效应”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民族文化储备了充足的势能。在精彩的舞剧表演中,演员用纯正的少林武术传达出刚健有为、引人入胜的武术景致和宁静致远、坐禅参悟的禅悟理性。少林武术艺术产品正逐渐摆脱传统的文化束缚和羁绊,演绎着以和为贵的道德观念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它启发世人深思中华传统文化的美美与共的文化精神和帮助现代人在传统中找到文化归属,也正因此少林武术艺术能够极大地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我国政府将少林功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从一个侧面映现出少林武术濒临危机的无奈生存现实。虽然作为中华武术文化重要一脉的少林武术文化与传统儒、释、道、医四家之学不可同日而语,但少林武学的存在和影响一直以来具有与时代同步前进的特质,少林武学与传统“四学”之典,用虽不同而源唯一,以技进道,从武合道,彰显民族文化的真谛。少林武术与“四学”之道亦是同一本质,只是少林武术表现的角度、方式、对象有其独特的方式和特点,因此少林武术与“四学”实为一家,合而为一,分而为五,统归“道源”。因此,可以说以身证道的少林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创新武术传承模式、展示少林武术的文化空间、推动民族文化复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林武术发展路径的重中之重。
(本文有删节。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