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文化“走出去”的国际传播机制

【上海】李向平

当今世界,跨国间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实乃国际社会文化互动的常态之一,亦是各国维持国际形象与地位的重要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之中,必然包含有国际文化的有机互动与彼此交流,充分体现人类文明价值的“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因此,如何打造中国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人类文明的共同关怀,应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之一。

作为中华文化之独特的海外精神标识,少林寺及其少林功夫享誉世界。自古以来就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及其责任。特别是随着当代少林功夫海外影响力与传播力的不断加强,海外洋弟子前往少林寺学习少林功夫频率的日渐频繁,少林寺更是积极走出国门,不断弘扬中华文化。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经验

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外少林文化中心有近200个,据有关机构统计,全世界演练过少林功夫的超过六千万人,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此过程中,少林寺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影响和传播少林功夫及其文化的诸多实践平台,构建了以少林文化为中心的全球传播机制,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力。

少林文化的国际传播机制及其成效,对当前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世界各国往来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塑造中国之大国形象等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中华文化之典型代表与重要构成,少林文化是连接中国与世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与互动平台。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考察与研究以少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之海外影响力与传播力,即就是要考察少林文化走出去的国际性战略及其传播机制,挖掘少林文化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伟大成果,呈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优秀特质及其魅力精髓,同时又如何影响和促进了中华少林文化自身的现代性转型及其中国化进程,继而形成了以少林文化为典型代表的中华文化之海外影响力与传播力。

少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由少林僧团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融合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文化现象及其国际互动中介,少林寺是少林文化“走出去”的开创者、实践者,也是受益者。少林功夫作为少林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促成少林寺“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并与禅学互为一体建构了以身心修炼为特征的“功夫文化”,发挥了中国文化国际化的前锋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少林寺不断选派法师和武僧远赴海外各国推动少林功夫传播,先后在全球五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少林文化中心,促成少林功夫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为理解和总结少林文化“走出去”的方法与路径,2019年7、8月间,我们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对来自欧洲、美国、非洲各国的少林文化代表团及其成员,就少林文化国际化及其在各国社会本土化的问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深度访谈。其中,访谈对象包括了群体访谈和个体访谈大约90人之多,访谈群体涉及到少林寺外派的法师、少林文化团体工作人员、来自各国少林文化国际班学员、各类少林文化国际团成员(2019年6月至8月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海外洋弟子来寺学习约489人次)。具体呈现为少林文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经验及全球意义。

二、“功夫文化”为中介的国际交流路径

在少林文化走向国际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少林文化如何被海外各国人士熟悉、认知并接纳。少林“功夫”作为一种身心修炼方式,比较容易让一般人接受,透过大众化的运动来发展少林功夫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无论国家、无论民族文化、无论文明结构的差异,它们无不具有“身—心”两大结构,这里的“身”和“心”皆能超越国界、超越宗教。通过少林功夫文化“修身”,禅武一体“修心”“健体”,并且在少林功夫基础上构成个体层面的身心沟通方式,成为少林功夫文化在国际交流、国际化过程中,从身心打通国际社会的有效中介。为此,少林功夫文化能够作为国际少林文化中心、团体等各类交流机构的“金字招牌”,吸引大量功夫文化爱好者,以功夫牵引文化,以文化提升功夫,建构为不同层面的文化国际化互动格局。

少林功夫文化的理念在于“禅武合一”,禅是武的精神本质,武是禅的表现形式。在少林功夫中虽以武术为体,但以禅为心,呈现禅武合一,身心一体的奇妙境界。少林功夫文化在身心一体的修炼过程中,能够偏重于心,或偏重于身体,满足来自不同国家文明体系各类学员的修习目标。

从“身”的维度,少林功夫倾向于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体育运动,具有重在实战、朴实无华、内容丰富、招式众多、内外兼修等特征。通过功夫,把身体作为少林文化的载体,既有包容性,又有空间实践性。

三、以少林功夫推动宗教理解

自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国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中国社会的特点,佛教接受传统文化的改造与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在国际化传播中始终抓住“少林功夫”这一宝贵的文化源泉。

少林功夫不仅具有独特性,还具有包容性,体现在与多元宗教、文化交流互动中的可融合性。一部分虔诚的基督徒、天主教徒、穆斯林表示,功夫仅仅在“身”上发挥作用,即锻炼的方式,而他们原本的宗教负责思想和信仰部分,这同样可以解释“无宗教信仰”“洋弟子”的选择逻辑。他们没有宗教背景,因此不祈福,也不礼敬佛像,少林功夫吸引他们的是身心调节和生活方式。功夫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去宗教化”的文化特点。

有一类国际少年学员,他们基本不关心功夫背后的宗教背景,只将功夫作为健身方式,因此与本土宗教没有任何冲突,进而能够体现一定的“去宗教化”特征。其次,是表现在华裔学员身上的文化特征,大多是从文化的角度让孩子接受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进入国际社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在佛教与社会的联系上,几乎所有的修炼少林功夫者都非常自信,拥有开放、理性的社会心态,他们所有的佛教自我修行理念,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于少林功夫与当地社会生活的各种联系,让更多的人即便不修炼少林功夫也能够感受、了解到佛教信仰、少林功夫的智慧和生活方式,从而打破了世俗现实对佛教曾有的某些误解。

四、海外少林文化的发展模式

以少林功夫为中介,促成中国文化、少林文化走向海外,并在海外成立少林文化中心,形成以少林功夫为核心、一体多面的国际文化交流模式。而少林寺作为国际少林功夫的文化圣地,恰好与国际各地少林文化中心指导教练和所在国本土文化有机整合,呈现不同的少林文化发展模式。

(一)指导教练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指导教练是少林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中介,师父固有的资质、训练理念、个人魅力,具体影响着“洋弟子”对少林文化的理解,促成当地少林文化中心最终发展的规模。

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的一位指导教练,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在当地少林文化中心的具体情况。由于指导教练自身掌握有丰富的知识和功夫,该中心的各种训练课程为此安排非常丰富,包括气功、功夫、禅修、禅医、书法等,能够满足学员的多方面要求。一位西班牙的师父,他虽然汉语还不够流利,但他依然坚持尽量用汉语给学员上课,以确保传递知识的精确性。

在少林文化走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类似于少林文化中心这样的组织机构非常重要。一位外联处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接待“洋弟子”的流程,外国人在网站上联络他们,工作人员在网上发邀请作为凭证,办理签证,少林寺方接待。待“洋弟子”到少林寺后,工作人员负责讲解寺院规矩、设置课程、安全注意事项等。

(二)保持“少林本色”的欧洲模式

2001年,德国柏林成立了第一所由少林寺授权的海外少林文化中心。起初,该中心由德方投资管理,几年后由于德方投资人扩张规模不顺而被直接撤资,导致其被迫关闭,后来在少林僧人的努力下,筹款恢复了该文化中心。从管理上看,德国少林文化中心经历了从西方的文化经营模式,向少林寺传统的模式转变。这一转变说明了真正的少林本色,体现在少林僧人为中心、寺院管理为特色的传承制度及其生活方式,再加上少林功夫的传承与修习,这样才能形成对外国人而言的吸引力和价值力量。

在少林寺院里面,我们访谈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士、西班牙的指导教练,以及欧洲地区的“洋弟子”。可以说,欧洲几家少林文化中心的发展模式之中存在很明显的共性,可谓“欧洲模式”,即少林寺直接派出法师作为当地代表,以争取获得当地信任,而不提倡外国本地人在中心工作,同时强调少林寺本部对海外少林文化中心的监督,从而体现了少林文化中心对佛教纯粹性和本源性的保持与追求。而在国际交流中始终保持少林本色,即是少林文化推出去的软实力与核心动力。

保持少林本色的欧洲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欧洲少林文化中心的交流平台,并以少林寺优势资源为其发展基础,脚踏实地地“打”出一家家文化中心和功夫天地。

(三)集结“华人力量”的美国模式

美国社会和欧洲地区有很大不同,在美国,居住着很多华人,首先找到少林文化中心的也是华人。少林寺的法师们初到美国,很快就会吸引到华人的注意,尤其是那些佛教居士。当然,在美国的少林功夫学员中存在着华人、美国人两类主体学员。

一般而言,在美的华人特别鼓励他们的后代学习少林功夫,重视少林文化在华人子孙中的传承。在访谈中,一位来自短期美国团的华人父亲向我们讲述,尽管少林功夫对孩子而言只是一种运动方式,但他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功夫让后代更多了解中国文化。与此同时,其他几位华人弟子和家长也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认为练习和学习少林功夫实际上就是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途径,其次才考虑少林功夫对个人身心的调节和关照。基于这个背景,少林功夫在美国首先是被在美的华人接受,再由华人传给当地人,口口相传,逐步形成了人们对少林文化中心的信任,也有针对家中小孩学习少林功夫的鼓励与支持,例如在学费上的优惠而提供“家庭课”,同时也为家庭成员营造了良好的互动空间等。

与欧洲的发展方式比较,欧洲的发展大多难以找到当地的华人支持,而在美国这边华人的支持则显得很重要,比如推广当地资源,吸引当地人接近、熟悉、接受少林功夫等等,这就充分体现了少林文化在欧洲与美国发展的不同。

(四)凸显“文化交流”的非洲模式

2010年,少林寺主办的“首届非洲少林功夫班”开班,最初设想可以培养五年学员。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该班并没达到预期效果,但却因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洋弟子”慕名前来。所以,从2011年开始,非洲班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主要在喀麦隆、刚果布、刚果金、科特迪瓦、尼日尔、吉布提招生,作为中非友好合作的项目之一。

在此基础上,这种非洲班由政府牵头、寺院承办,学院的费用由中国文化部承担。而非洲各国学员的选拔条件是:(1)努力认真学习;(2)参加国家活动;(3)通过武术考试。其中,少林寺与非洲当地的少林文化中心的互动关系是,少林寺本部定时予以监督、指导,以确保功夫传播的正宗。

非洲班的很多学员表示,他们学功夫之后,对少林弟子的身份产生强烈认同,“学功夫后我身体变得很好。”“圆了自己的功夫梦。”“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很厉害的人。”“自己更加自信。”并且要在自己的国家开武馆。一位功夫联合会的领袖认为:“我可以在我的国家,通过功夫帮助更多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想法,在很多学员身上都有体现,彰显了少林文化在外交中的软实力地位。

五、少林文化“走出去”新模式

少林文化依托“功夫”为先手和中介,探索出一条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道路,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少林文化固有的优势资源和文化感召力,使得少林文化能够越走越远,其国际发展具有相当深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一)“洋弟子”成为新的传播中介

在身心逐渐一体的功夫修习中,不少“洋弟子”已逐步实现对少林弟子的身份认同、甚至实现了对少林文化的认同归属。目前,少林文化国际化传播方式已经非常成熟,在少林文化走向国际、并且在各国逐步本土化的过程中,少林文化国际发展更关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功夫练习与各国主流文化进行有效的互动与融合。

在此过程中,已经基本学成回国的“洋弟子”中,有的将少林功夫作为一种职业和谋生手段,有的回国开设武馆;有的将少林弟子作为一种获得自信的身份象征,有的将其作为文化学习载体或信仰方式,通过功夫进而皈依佛教。他们在海外少林文化中心和少林寺中作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在翻译、协助教学、联络、与当地人打交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已经不同程度上逐步成为少林文化新的传播主体,尤其是那些多次来少林寺学习的国际学员。他们通过向身边人介绍、展示照片、使用社交媒体等方式,吸引其他人来学习少林功夫,走进少林文化,感受少林文化。

(二)海外少林文化的本土化路径

当少林寺走向海外,成立海外少林文化中心后,接着就是少林文化置于所在国家或民族地区的本土化问题。依据我们的了解,目前少林文化的海外发展大致形成有如下三大组织形态:

第一类是少林寺派出机构。它由少林弟子在原有少林文化研究中心基础上继续拓展为新的中心,直接延续少林文化的传统与特色。

第二类是经由少林寺授权建立的研究中心。这类研究中心主要是由海外少林文化中心指导教练培养和训练出来的“洋弟子”(包括海外华人)所开办的中心或武馆,由少林寺本部监督,定期安排少林弟子(有的是原来海外中心的指导教练)去培训。这一类研究机构在美国模式和非洲模式中比较常见。

第三类是没有少林寺授权的中心或武馆。这种形式大多是“洋弟子接受集中的训练后而自己独立创办,一般不与少林寺本部联络。另一种是当地人模仿少林寺开设的武馆。对这一类“非正规”的少林功夫机构,少林寺采取一种宽容认可的态度,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弘扬少林文化,只是这一类机构往往因为缺乏少林本色或其他资源的支撑,最终关门的也不少。

六、国际交流强化文化自信

少林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就在国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和国家情怀。伴随少林寺国际化进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推进,这就更加激活了国内外一些少林功夫爱好者的文化自豪和家国归属感。在访谈中,一位14岁的小女孩第一次来少林寺参访,当我们问她:“看到这么多外国人练功夫,有什么感受呢?”小女孩满脸笑容地说:“我感觉到外国人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我很骄傲。”一位在寺院里长期卖水果的居士感慨:“寺院的国际化发展与国家的富强是同步的。”国人对少林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是外国人接受少林文化有利的国内土壤和环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复兴的重要表现。

少林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已经发挥重要的作用,少林功夫的优势在于能够打破语言、文化、宗教的界限,其传播方式更为直接,更容易被爱好者接受,能够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少林功夫的传播基础上,少林寺的国际化发展出:保持“少林本色”的欧洲模式、集结“华人力量”的美国模式、凸显“文化交流”的非洲模式。在未来少林寺的国际发展规划之中,少林寺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中的社会服务,逐步建构一套专门针对青少年、老年、家庭成员等群体有特色的功夫训练模式。

经由少林寺多年来的积极弘扬与推动,少林文化已经走出了一条从“中国化—国际化—本土化—再中国化”的实践路径,在少林文化本身所拥有的独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征及其发展战略之中,实际上已经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而构建健康开放的大国心态贡献智慧与力量,产生了极为重要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