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悟”

【陕西】文远


无,总会让我们这些凡人想到没有。而老子在《道德经》中阐明无的真谛,“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有相生,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到有,无论是一草一木,一花一叶,还是飞禽走兽与人类,都是从无到有经过不断繁殖,才会丰茂。譬如花,从无到长出花骨朵,再到绽放,最后凋零,再归于无,万物生灵无不是如此反复。

佛家亦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之言。无,并非消极的没有,而是有之前提,因此我们常说无中生有。无,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是一种孕育的过程,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经历过兴衰荣辱,大起大落的人,看开眼前得失,他们更能体味《心经》中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真谛。心中有了过多对名利、对成败的执着牵挂便成了障碍,使人患得患失,痛苦不堪。唯有放下,不再执着,不生妄念,顺其自然,也能不再患得患失,心有恐怖。

无,亦是宽广博大,无边无际,无止境、无极限。天空、大海都是无边无际的,看不到尽头。我们也常说学无止境,知识太广,我们不断学习,也没有尽头。时间,因为有了钟表,似乎能看见,可它悄无声息地流逝,我们只有感慨,却捉不到、摸不着。时间相较于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说,可谓无极限。无与有,就像是阴与阳一样相生相伴,否极泰来。

因此,在无的时候,不必抱怨,不必哀叹,只需努力积累,总会有的。有了,需学会珍惜,学会如何对待拥有。否则,总有一天会失去,又归于无。倘若,面对无与有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放下抱怨嗟叹,放下执着挂碍,那么我们也就活得从容淡定,幸福自在了。


吾心之思为“悟”,悟是通过思考而得到觉醒的。《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故佛门尤其是禅宗有顿悟、渐悟之说。释迦摩尼便是在菩提树下思考,大彻大悟而成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迦叶尊者正因为悟到佛祖拈花想要表达而未说出的,因此笑了。

神光想要拜达摩为师,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绝。神光并不灰心丧气,仍步步紧跟达摩。达摩在洞里面壁坐禅,神光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但达摩却始终没有为其传法。一次天降瑞雪,神光在雪地里站着。达摩问道:“你站在雪地里干什么?”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达摩沉思片刻说:“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神光悟到这是圣僧指点他禅悟的诀奥,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听“咔嚓”一声,一只冻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和神光的衣衫。谁知这虔诚的刀声穿云拨雾,飞报西天,惊动佛祖如来,随手脱下袈裟,抛向东土。霎时,整个少林,红光笼罩,彩霞四射,鹅毛似的大雪片被鲜血映得彤红,飞扬而来。

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鲜血淋离的左臂,围绕达摩亭转了一圈,仍侍立于红雪之中,亭周围的积雪也被染成红的。此情此景,达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为了向他求教,长期侍立身后,今又立雪断臂,原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克服,信仰禅宗态度虔诚。达摩遂传衣钵、法器于神光,并取法名“慧可”,这便是佛门著名的公案“断臂立雪”。

我们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一个悟的过程,徒弟能否将师父所教真正学会,变成自己的东西,甚至有所创新,除了徒弟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外,还要看他的悟性。就像学开车,有的学员四十多天就拿到驾照,有的却要几年,这就是悟性差异。其实又何止学车,文学创作、手工制作、相声戏曲等等无不需要“悟”。肯动脑,悟出“道”才会达到巅峰。

《西游记》中之所以将三个徒弟取名悟空、悟能、悟净,我妄自揣测就是作者想要表达唐僧一路西行因悟出四大皆空,不可执着,戒除贪嗔痴怨,坚定内心,远离污浊,寻找净土,最终才取得真经。

唯有勤于思考,才能“无”所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