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佛菩萨的六种懿行

【河南】邹相

 

懿行,即高尚的行为。众所周知,诸佛菩萨在行菩萨道时,无不勤修菩萨行,以大慈大悲之心善待一切众生,以宽容济世之心广利一切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堪为众生之楷模。作为佛弟子,从诸佛菩萨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和品德,倍觉受益匪浅。下面,笔者与各位善知识一起分享我们能从佛菩萨身上学习的六种懿行。

一、慈心悲愿。中国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写道:“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在文中,省庵大师阐述了我佛如来的艰辛付出,以及他对众生的无限关爱与呵护,并以“丘山难喻”来形容佛陀对众生的恩德。从中足以见出佛陀慈爱众生、悲悯众生的悲心愿力。

无论是佛陀的割肉喂鹰、投身饲虎,还是诸佛菩萨善待众生、劝人向善的嘉言懿行,都体现出他们的慈心悲愿。何谓“慈”?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予乐),称为慈。何谓“悲”?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慈心不杀,悲天悯人,诸佛菩萨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为座右铭,发心善待一切生命,如《梵网经戒本·第一杀戒》云:“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诸佛菩萨奉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持戒护生,善待众生,珍爱生命,为我们树立起了榜样。时下社会,物欲横流,经济飞速发展,使得不少物种濒临灭绝,而人类的贪得无厌,又使得环境遭污染、生命遭杀戮,在此境况下,我们佛弟子更应继承并发扬佛菩萨的慈心悲愿,致力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救度困苦中的众生,一起营造和谐和美的人类家园。

二、饶益有情。饶益有情即利益一切众生,广济一切有情。发心行菩萨道者,就会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载曰:“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即是说,众生是智慧之树的根,诸佛菩萨若能饶益众生,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又云:“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普贤菩萨告诫后世弟子,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广修六度,并不是为了自身利益和一己之功,而是要回向众生,与法界一切有情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就。

在菩萨眼里,根本没有自己的利益,有且只有众生的利益;在佛菩萨的心里,只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悲悯与济世情怀,只愿众生能远离苦厄,得大自在。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若能学习佛菩萨饶益有情、慈悲济世的精神,就不会为个人的得失而郁郁寡欢,就不会为一己之私利而尔虞我诈,就会放下人我、是非的执着,就会心甘情愿地成就身边的人。只有怀着饶益有情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才能在光怪陆离的社会里,得到内心的安定与祥和,获得自在洒脱的人生。

三、随顺众生。《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载曰:“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一切众生,都应当做到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又曰:“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从中可以看出,随顺众生是佛菩萨修菩萨道的殊胜法门,“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随顺的功德不可思议。“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世间的生命种类无量无边,对于一切众生,我们都要生起慈悲和平等之心,一视同仁。佛菩萨的随顺,是以一切众生为对象,随顺众生的善心和善行;佛菩萨的随顺,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是真心实意的随顺,是发自内心的随顺。

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若能效仿诸佛菩萨随顺众生的懿行,随顺一切有情众生的善言、善心、善行,就不会心有分别,就不会区别对待一切事、一切人,使得身心不安。比如,我们可以随顺父母、随顺良师益友、随顺妻子儿女,也可以随顺一起工作的同事、一起求学的同学、一起服役的战友,等等,并称赞他们的嘉言懿行,肯定他们的付出与努力。如是,我们才能更好地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心情更加舒畅,也有利于我们的工作与修行。

四、令生欢喜。“嗔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生气、恼怒、发飙、怨恨,等等,这些皆是因烦恼而引发的心头火,即是“三毒”之一的“嗔”。嗔心让众生陷入苦痛的境地而难以自拔,唯有欢喜心才能让众生步入幸福的康庄大道。诸佛菩萨慈悯众生,誓愿救度众生出苦难,并令众生生欢喜心。《华严经》云:“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又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可以看出,佛菩萨们宁愿舍弃生命,也不愿做出让众生心生烦恼的事情。看到这里,不能不让人潸然泪下,顶礼十方一切佛菩萨!

菩萨所在之处,皆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令众生生欢喜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布施,比如困难中的援助,乃至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让众生心生欢喜。作为世俗中的我们,若能学习佛菩萨令生欢喜的懿行,心中装着众生,时刻想着让他们心生欢喜,随时愿意为他们贡献一己之力,自能远离灾祸、断除烦恼、获得自在。

五、宽容大度。佛教中关于宽容的故事有很多,特别是在一些禅宗故事中,更是屡见不鲜。佛教“六度”之一的忍辱,就是宽容的广义概念。诸佛菩萨无一不是宽容大度的典范,弥勒菩萨则是佛教宽容的形象代表。据载,弥勒菩萨的应化道场是浙江奉化雪窦寺,据说他就是契此法师,又称“布袋和尚”。他整天背着个大布袋,脸上笑呵呵地,到处度化众生,尽管弘法非常艰辛,经常受到别人的奚落和嘲讽,但他却宽容大度,自得其乐。他曾作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宽容大度,以及忍辱精神。在很多寺院中,有描写弥勒菩萨宽容大度的楹联,如:“开口便笑,笑古笑今,世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人(己)何所不容。”又如:“佛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腹欢喜;世间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曾在《醒世咏》中写道:“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做人做事,“忍辱柔和”才是妙方,足以见出宽容的重要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若能学习诸佛菩萨的宽容大度精神,不与人争强好胜,不与人斤斤计较,自能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烦恼与忧愁也会烟消云散。

六、无私奉献。《华严经》云:“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这就是佛菩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使然。又如,地藏王菩萨曾发下如此大愿:“地狱未尽,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从中可以看出地藏王菩萨悲悯众生的情怀,以及其无私奉献、度化众生的精神。在佛教中,上香供佛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无论是广行布施、广结善缘,还是亲身言教、甘为人先,佛菩萨始终以无私奉献的形象,出现在众生面前。在佛菩萨眼里,行善是一种无意识的播种,幸福在于为别人而活。无私奉献,就像是一位老农在春天里播下种子,经常浇水、施肥,总会在秋天里,收获一地的金黄。身处在当代社会,我们若能学习和发扬佛菩萨无私奉献的精神,甘愿付出,不求回报,亦能得一份清净闲适之心。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我们若能学习佛菩萨的慈心悲愿、饶益有情、随顺众生、令生欢喜、宽容大度、无私奉献这六种懿行,定能助力于这一战略的实施,普令世间众生皆大欢喜。

(作者系少林寺官网主编,《禅露》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