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三十

【甘肃】王重扬

 

真没想到,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走到了三十岁这个人生的“畔畔上”。

古人云:三十而立。我却相反,到了三十岁,虽然生活基本上稳定了,但是却少了“家安则思社稷”的情怀,并不想着壮志凌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反倒收了眼光、安抚了心气,想平平凡凡地做个普通人,把自己手头的“活儿”干好,让周围的人多一点放心。

以前总喜欢自诩“随遇而安”,经常跟人说“人生无常”“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之类的话。还总觉得自己颇有道行,并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聪慧、悟性好,可以比肩千百年来的圣贤名士,暗自得意,自命不凡。谁料想,这十来年酸酸甜甜地趟了过来,才反观到自己的蠢笨幼稚,简直可笑至极。

且不喜跟人交谈。朋友中也多有性情直爽之人,喜欢谈天说地,针砭时弊,而我自己只知道随声附和,从不翻肺腑、晒肠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生活是有些阴郁的。这些内心深处的东西,不折不扣地反映出自己的成长和变化。记得少儿时代,家里曾经喂牛。耕农的鞭影,无情抽打着小牛。初时,牛犊桀骜不驯,甩性子、撂挑子,吃了不少苦头。在拉动犁铧翻土的艰涩中,牛逐渐尝试积蓄力量,学会了忍耐和坚强,一点点健壮皮实起来。

静静地回味自己的三十年,细细地倾听亲友们的三十年,我就顿时明白了:父辈们曾经委曲求全的生活,不是跟命运妥协,不是折腰求食,而是慢慢地读懂了生命,学会沿着命运的河床,适度地取水、适量地捕捞、适时地洗涤;朋友们种种的脾性和顽疾,正是各自曲曲折折成长经历中留下的印记,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和无奈,理应去掉苛责和非议,只要人与人之间有善良和仁义,那其他的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立体元素,反过来讲,不也就是生活的美吗?

这种全新的认识,让我的生活翻天覆地地变化着,物质没有增多,但精神的富足却令我欢欣鼓舞着。幸福是什么?是俯拾即是的琐碎时光罢!如今,到了而立之年,上有老、下有小,心里的确有些沉重和吃力,有时甚至愁眉苦脸的。尤其到了老人生病住院,女儿感冒发烧的时候,就更觉得心慌意乱,难以自持,人也变得有些悲观起来。朋友说,你这是角色适应不到位,我们这些人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就应该多干、少想,或者说只干对的、只想美的。生活会有阴暗,但我们不去想那些阴暗的东西,只想美好的未来,并养足精神去奋斗,就可以了。

世界太大,人生太短。我们本没有时间在无谓的东西上浪费太多,时间和空间这两条轴线互相牵制着,组成了我们生命的两条半轴。天水一带的人喜欢说一句俗语:“吃到嘴里的,才是自己的!”初一听觉得俗气、物质,但是有时去琢磨琢磨,竟有很强的哲理韵味在里头。倘若将幸福比作食物,那么你会选择饿着肚子不断地积累,还是边吃边存?幸福就是吃到嘴里的美味,吃到了就赚到了,不去好好品味,就只能任其在时光的消磨中流走,一滴不剩。

这么说来,把人生观收缩在自己触手可及的范围内,也并非不可取。好高骛远是一种病,需要现实的锤炼,才能祛邪扶正。实打实的生活,才会踏实、香甜。只要我们葆有好的身体和心态,大步朝着时间轴往前走,那么是否站得高、看得远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何故?已是最好,夫复何求?

三十岁的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务实起来。那些高大上的,远的没影的,理想化的,运气机缘什么的,都暂且收起来,连同雨水和阳光一起扎紧,存放在随意的角落里。

人生需要躬耕,放不下身子,找不到状态,那就很难丰收。三十岁,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点,去开拓那些生命的疆域吧,有山水之远,有人间清欢。

(作者系《天水文学》公众号主编,有小说《营救》《山村小戏》《讨债》,散文《近乡情更怯》《纸上人生》等作品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