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9月的一天,登封县时任县长毛汝采到洛阳开了一个秘密的会议后,回县的第二天立刻就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部署了抢修公路、保安警卫、清洁卫生等各项工作,又从各区调来了五千个民工,人分两班,日夜工作。一时之间,整个登封县如同烧开了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百姓们纷纷在猜测,这是哪一位大人物要来呀?
还真是来了大人物,来的人就是时任国民党政府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原来蒋介石为了避寿,决定在他五十寿辰的时候从南京转移到洛阳举行,同时准备去游览中岳嵩山、少林寺等名胜古迹。这对于当时的毛汝采来说,是天大的事情。毛汝采又派人到少林寺把名胜古迹一一梳理,自己还反复地查阅古籍,希望能在蒋委员长面前有问必答,对答如流。
蒋介石如期到来,他在参驾店稍事休息之后,直奔少林寺游览。整个嵩山地区已经军事戒备,毛汝采又在汽车不能行驶的路段准备了二十五顶凉轿,依次排开,浩浩荡荡地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一路上蒋介石对嵩山和少林寺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毛县长准备得还真是充分,有问必答,而且引经据典,这让蒋介石也来了兴致,不停地追问下去。就这样,队伍来到了少林寺的山门前,蒋介石看到全寺和尚五十多人都穿着新制的袈裟,手执诵经乐器敲打着,列队在寺门前迎接蒋介石的到来。蒋介石笑容可掬地走下轿来,这时毛汝采快步上前,指着少林寺的山门横额说道:“‘少林寺’这三个字,是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的御书。”蒋介石点了点头,毛汝采和少林寺知客僧引导蒋介石一行人进寺,饶有兴致地到各处参观。
前面是天王殿,蒋介石看了唐太宗李世民所赐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上面记载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和封赐的各项条款,下面还有李世民的亲笔题名。碑背还刻了十三个和尚的名号,毛汝采也作了详细的讲解。
蒋介石走到大雄宝殿前,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图碑”时,停住了脚步,探着身子细细观赏。毛汝采急忙介绍道:“达摩自印度初来我国时,一般老百姓对达摩的行动很不理解。相传达摩到了南京,长江两岸民众听说他要渡江北上,一夜间把江上的大小船只都藏了起来。达摩无船渡江,于是随手拔起一根芦苇,放在江面上,自己轻轻一跳,就稳稳地站在了上面,最后居然就这样渡过了江。”蒋介石听了微微一笑,又继续向前。
接着蒋介石参观了少林寺的练武大厅——绘有五百罗汉壁画的千佛殿,看到地上有许多的凹坑,感到万分惊奇,于是转身便问。毛汝采答道:“这是和尚们习武练拳,脚步套脚步,日积月累而成。”听罢,蒋介石又当场观看了武术表演。蒋介石看罢感到万分的惊奇,尤其对少林僧人周身如同钢铁一样的气功感到非常的好奇,转身又问道:“这样的气功,需要多少年才能够练成?如何练法?少林寺现在还有多少和尚有这种武功?”毛汝采一一作答,同时还说道:“这种功夫我也练习了三年,虽然没有什么奇效,但是身体的确比以前强健多了,很少生病。”接着,毛汝采又讲述了民国十七年(1928)石友三火烧少林寺的事情,蒋介石一阵唏嘘之后,拿出了一千元,当场分给了少林寺的僧人。
看完武术表演已经是午时,饭菜十分丰盛,都是河南省政府主席商震派专用卡车从开封送来的,还特意请来了几位厨艺精湛的厨师,又带来了百余条黄河活鲤。却没有料到,开饭的时候被告知,蒋介石自己带了饭菜,不需要另外准备。午饭一过,大家又去参观初祖庵和达摩面壁洞。
来到初祖庵,蒋介石看到大殿的建筑,竟然没有一根横梁,全部都是卯榫结构,就问道:“这种结构我还没有见过,是不是所谓的力学?”河南省建设厅厅长急忙回答:“是。”蒋介石满意地点了点头,一行人又去了达摩面壁洞。在这里毛汝采向蒋介石详细地介绍了关于达摩面壁的传说,还提到了达摩面壁石。这块石头据说是由于达摩在洞内面壁九年,身影已经印在石头上了,远远看去就一眼能够看出一个盘腿而坐的人影。这是一块稀世之宝,不过可惜在石友三火烧少林寺的时候损毁了。蒋介石听到这里,眉头一皱说道:“这个石友三也太坏了。”
从面壁洞下来,经过初祖庵来到了塔林,蒋介石一下轿看到如此众多且错落有致的古塔,甚觉惊奇,便问道:“怎么这里有这么多的古塔啊?”毛汝采急忙解释道:“塔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我国‘坟墓’的意思。在古印度语中,是‘塔婆’的简译。这些塔都是从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陆续建筑的。塔自古以来就没有统一的形式,建筑材料也各种各样,这里现在有230多座古塔,是我们中华民族当前最大的塔林了。”蒋介石又问道:“如果每个和尚都有一个塔,少林寺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不是塔少了点儿?”毛汝采答道:“塔是坟墓,但却不是给普通和尚死后建造的。凡是建塔的,必须都要是高僧大德,和对国家有过贡献的和尚。”
参观完了塔林,蒋介石又上了轿子,走出山门的时候,看到少林和尚又在门前欢送。于是,他连连说道:“谢谢,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