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少林文化新研究 推动禅宗文化新发展

——《少林学辑刊第一辑(全七册)》序言

◎释永信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典型代表,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历史成果。在国内,禅宗的影响早已深入人心,禅宗文化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祖庭文化是禅宗文化的核心内容,各大祖庭因为历史上祖师的卓绝贡献与超常智慧,而被华夏民族格外珍视与深切仰慕。祖庭不仅仅是佛教信众的祖庭,也是中华民族宗法精神的独特符号。在国际上,禅宗是海外公众认知中国佛教的重要窗口,以少林文化为代表的禅宗文化走向了世界,并被广泛认可,同样展示了禅宗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我们幸逢盛世,六大祖庭全面恢复,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护持下,禅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禅宗法脉的保存依靠各大祖庭的互相继承,禅宗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祖庭之间的密切交流。因此,祖庭平台的建设,理应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自觉。

禅宗诞生于中华固有的文化土壤之上,具有强烈的中华性格。一千余年来,禅宗在少林寺创立,并经历代祖师不断地丰富与创新,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质,最终遍及海内外,业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禅宗的弘布,不断影响着儒学的革新,乃至理学的诞生。禅宗与理学互相影响、不断生发,谱写出世界文明史上的精彩篇章。禅宗与理学之间那些聚讼不已的理论交锋,为儒家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启迪与净化着我们的心性与人生。尽管当代的理学研究成果丰硕,但理学与禅宗的互鉴需要跨越传统的研究视角,以丰富更接近历史现场的影响和交融,将为我们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发展开启新思路、新方向。
再说“少林学”。自2005年我提出“少林学”的概念之后,少林寺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40多个重点科研单位的近百位著名学者就“少林学”的创立与建设,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少林学”作为一个学科,得到了与会学者的一致肯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少林学”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文化体系和组织架构,出版了相关书籍及学术论文集多部,并召开了一定数量的学术研讨会。

中外文化交流是少林寺的优良传统。少林寺作为佛教实体,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少林寺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发达,创建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大高潮之际。广泛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直接构成了少林寺的文化特质和活力。少林文化是佛教信仰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少林僧团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以及少林寺法脉传承、千年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为表现形式,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少林学是关于少林寺的学问,是旨在客观真实地考察、研究和诠释有关少林寺的历史精神、佛教信仰(包括禅学、禅宗和律学)、人物事件、发展规律、适应社会、武术禅医及文物的学科。少林学的内涵正是由它自身的历史及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上的真实贡献和地位、影响所决定的。因此,对于少林学的考察和研究必然离不开这些基本方面。

对于少林寺的历史、佛教、禅宗、武术及寺内现有的各类文物,在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教内外的学者已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然而,在少林寺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禅宗祖庭、功夫圣地的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新形势,我们有必要将关于少林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以利于适应新时代对少林寺的各种历史的、文化的丰富资源进行综合挖掘,让少林寺在弘扬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在此,感谢有关部门对此次研讨会的支持。感谢演觉法师、刘威秘书长、二祖寺方丈绍云法师、三祖寺方丈宽容法师、四祖寺方丈明基法师、五祖寺方丈正慈法师、南华寺方丈传正法师亲临会场,因缘殊胜,龙天欢喜。同时,感谢孙培新先生、杨三忠副局长、孙儒起处长等各位领导对本次研讨会的关心和帮助,感谢黄夏年教授及寺院常住法师等为筹办此次研讨会的努力付出。感谢宗教文化出版社对本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工作的大力支持。

(本文为《少林学辑刊第一辑(全七册)》序言。该辑刊由释永信法师主编,由宗教文化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