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必勇 刘芮 杨红瑞
少林寺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禅武医艺为核心,以石刻档案、少林功夫、拳谱经籍、绘画建筑、生活方式等档案资源为表现形式。少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核,档案资源作为少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少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意义深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为少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少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新途径,也带来挑战,数据思维的变革等加剧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是实现传统与现代“传承与超越”的重要途径。
一、少林文化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少林文化推广和少林寺档案资源的开发面临着诸多质疑与挑战,“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的议题贯穿始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佛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佛教不但形成了一套完整繁富的哲学体系,而且形成了主张平等、慈悲的道德伦理规范,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佛教艺术和十分独特的生活方式。”而现代文明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因素“致使人类文明在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上出现了明显的倾斜状态。佛教则可以为人类矫正这种文明倾斜提供助力”。少林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少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流融合,是根本之道。
其次,少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如何有条件地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为我所用,传播“中国声音”,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是少林寺面临的重要抉择。从历史积淀来看,少林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少林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佛教文化产生自印度,后传入我国,随着朝代更替,佛教文化日益本土化,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使禅宗思想在少林寺生生不息。少林寺中存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碑文主张:“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儒道释的融合促进了少林文化的繁荣。从发展现状来看,少林文化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在全球范围设立少林文化中心、举办少林文化节是少林寺促进文化传播的重大创新。
最后,少林寺真实形象和“刻板印象”的碰撞。公众对于少林寺的刻板印象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公众对于少林寺的印象多来源于《少林寺》等影视作品,来源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笔下的武侠小说,文艺作品的大量衍生使少林寺进入大众视野,也固化了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其二,“许多人认为佛教组织应与经济活动绝缘,不管出于什么的目的佛教都不能参与经济活动。”从我国古代开始,寺院经济一直存在,佛教寺院主要依靠官府、富户供养和收取地租、香火等方式维持生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佛教寺院逐步转移到了以旅游、接待和香资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自养”途径。其三,为了获得关注度、吸引眼球,不少自媒体以少林寺为噱头,“污名化”少林寺。
少林寺档案资源作为少林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打破少林文化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阻力,通过融入新理念、新技术服务少林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少林寺档案资源开发现状
少林寺在薪火相传中形成了以石刻档案、少林功夫、拳谱经籍、绘画建筑、生活方式等为代表的档案资源。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使少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少林寺建立了档案馆,以丰富的档案资源为立足点,以“活态文化”的传承为中心,在争议中不断前行。
(一)保护档案资源,推动开发利用
档案资源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少林寺通过整修藏经阁、申请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档案馆等措施保护档案资源。申遗是保护传统文化、展现世界文明多样性的一种方式。2001 年,少林寺申请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且通过了审核。
2006 年,作为少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少林功夫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少林寺正着力准备少林寺档案文献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工作,推动少林寺档案文献有序化保护、科学化管理。少林档案馆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少林寺档案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利用水准。2020年,释永信方丈代表少林寺向河南省档案局(馆)捐赠档案。
(二)立足资源体系,文化传承创新
“文明永续发展,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宣传和弘扬少林文化,必须依托少林寺档案资源体系,深入挖掘少林文化的丰富内涵如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推动少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少林寺创办了《禅露》,成立少林寺图书馆,主编了《少林功夫》《少林文化研究论文集》《少林寺大百科》等数十种著作。少林武术和禅宗音乐作为“活态档案”依托于人而存在,通过独特的传播方式例如人的语言、行为等方式代代相传,有助于推动文化活态传承、保护文化多样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通过结合武术和音乐,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少林文化,热爱少林文化。
(三)紧跟科技发展,推动技术应用
科技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抓住科技带来的机遇,运用科技带来的“机会窗口”,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发展。档案资源的开发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科技的发展,强化技术的应用,创新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扩大档案资源开发成果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互联网浪潮的兴起,游戏、动漫、真人秀等开发形式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机遇。少林寺还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十方共建禅宗数据库”,追本溯源,让全球禅宗弟子有所归属和荣耀。
(四)打造媒体矩阵,形成联动效应
在释永信方丈的带领下,少林寺逐渐兴旺,与此同时媒体对于少林寺的报道逐渐增多,“污名化”少林寺的报道亦层出不穷。少林寺更意识到打造媒体矩阵,传播少林文化以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性。2012年后,少林寺相继建立“少林寺官方网站”微信、“少林寺官方网站”新浪微博、“释永信师父”微信、“释永信师父”新浪微博等平台组成媒体矩阵。疫情期间,少林寺官方网站介绍少林八段锦帮助公众强身健体,舒缓心情,推文阅读量达到8000余人次。2017年,央视播出了《畅游中国》“河南·少林寺篇”,介绍了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少林僧人的生活方式等,展现了少林文化的多样性。
三、推动少林寺档案资源开发的建议
少林寺应总结档案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减少档案资源开发“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避免少林文化成为不良媒体的“噱头”。少林寺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亦不可“因噎废食”,需要开拓思路,提升少林文化的影响力。
(一)搭建数据中台,构建生态体系
少林寺档案资源主要以实体档案为主,活态档案为辅,实体档案的数字化程度有待提升,活态档案的数字化传播有待拓展。
数据中台是所有数据智能化、场景归一化、业务模型化的处理工厂,它是业务的抽象与数据的沉淀。数据平台和场景化应用是数据中台业务抽象化的具体表现,是打造影视、动画等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动力源泉,是构建少林文化生态体系的“蓄水池”和“永动机”。首先,档案资源作为建设数据中台的资源基础,档案数据化必须提上日程。档案数据化不同于档案数字化,其核心要义是将档案资源转变为格式标准、数据流通、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其次,数据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归集少林寺的档案资源,活态展现少林功夫、少林医学等少林文化,同时可按照主题提取和整合数据,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二)实现故事驱动,强化技术应用
少林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流传下来了许多讲述少林高僧、忠君爱国、慈悲圆融、参禅悟道等蕴含人生哲理的传说、故事,这些“活态传承”的口述档案史料是少林文化实现“人间佛教”理想最接地气、口口相传的利器。
故事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文化意识的重要资源,技术的运用则能够把最想要的传播的信息嵌入故事之中,让故事广泛传播开来。要想讲好“少林故事”,讲透少林文化,传播少林声音,必须转换思维,从线性的文化价值产业链转换成为探索多元价值文化生态空间,形成以少林文化为核心的IP生态圈,利用新型技术例如二维形象三维化、少林故事卡通化等和借鉴已有的成熟模式形成产业协同和集群效应,打造高质量的IP家族。
(三)借助专家创意,依靠群体智慧
少林文化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挖掘群体智慧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少林文化的根基之中。推动多方合作、依靠群体智慧可促进少林档案资源的多样性开发。
“专家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强强联合的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少林寺僧才不足的问题,激发群体智慧,而且让参与的人有仪式感、有温度,形成双向沟通反馈的良好机制。“专家生产内容”有三种形式,其一,与专业传媒公司合作,完成公众号的转型升级,这种合作方式必须建立推送内容的审核机制;其二,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借鉴成功经验;其三,培养少林寺僧才,组成少林文化“智囊团”,推动少林档案资源的持久开发,避免烂尾现象。“用户生产内容”除了传统的征文形式,可鼓励用户制作与少林文化相关的视频、动画等,通过投稿的方式进行审核,一经采用可以发布在微信、微博上。抖音作为文化传播、用户生产内容的重要阵地,少林寺亦要紧跟潮流,建立官方账号,打击盗版账号。
(四)推动场域建设,打造集群效应
少林寺虽然修复了藏经阁,但是藏经阁里面的书籍作为重要的文物只能束之高阁,不能够广泛的传阅;虽然建立了档案馆,但是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和档案管理有待提升。少林寺已经意识到藏经阁和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力图建设少林文化博物馆推动少林文化的传承。少林寺历史档案资源种类较多,并且由于近年来海内外活动的逐渐增多,每年都会产生大批档案,需要合理、合规地保存档案资源。为了少林文化的长远发展和少林档案资源的长久保护,少林档案馆的建设也应“晖光日新”。
档案资源和开发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推动档案馆和博物馆“两馆合一”(同一选址、同一建筑)的建设,形成档案馆和博物馆共同开发档案资源的局面,有利于打造少林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集群效应,为少林文化IP的形成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促进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生产、展示等全链条服务的形成。少林寺在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担负着独特的功能,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少林寺的发展,少林寺也要融入区域的发展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两馆合一”的建设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文化生态链,推动区域文化的建设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少林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两馆合一”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明确双方的权责划分,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统筹布局、科学发展,更要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以最小的资源损耗,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有删节。作者谭必勇、刘芮供职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红瑞供职于中国嵩山少林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