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林武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天津】杨祥全

少林武术可看作中国武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少林武术研究是整个武术研究的“瓶颈”。目前国内外有不少的少林武术研究者,有的大学甚至设立了少林武术拳法学院、武术学下面设立了少林武术研究方向,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因此,少林武术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十分必要。

武术成“学”是武术界的追求。马凤图先生认为“武术不止是一门技艺,而是一门学问”,王芗斋先生认为“我国拳学兴自战国时代”,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有《形意拳学》《八卦掌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留世,近期,又有《大成拳学》(两部)、《意拳拳学》等专著问世,纷纷对自己拳派的拳学思想和体系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少林武术学术体系基本框架,是关于少林武学“内源性”理论和技术的总结和概括,它的建立一方面将会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乃至于武术学的建立起到一定的促进、借鉴作用;另一方面研究少林武术的学术体系,对于把握少林武术的内在联系、对于保持少林武术的“原生态”,以及对“少林学”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少林武术承传者的知识结构建立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是主观的臆造,不是任意的瞎编,而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结合少林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学术积淀,和已有的学术启悟,我们把少林武术学术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指导思想、理论知识群和技术群三大体系。三大知识群又分别由相应的知识元素组成,由此构成了少林武术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指导思想:少林武术哲学思想

“中国之拳术虽流派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杨澄甫)。武术黏附佛教,是中国武术的奇缘,是中国佛教的奇观,少林武术动作中蕴涵着丰富的禅宗思想和智慧。因此,认真钩沉、整理少林无数种蕴涵的哲学思想,从哲学的层次研究少林武术,有利于从宏观、整体,本质上把握少林武学。

“少林武术紧密地、然而主要只是外在地附着佛教,其内涵却很少受到佛教信仰、教义、教理、戒律等宗教文化要素的渗透和影响。”(郝勤)少林武术对佛教的粘附,保证了少林武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保证了少林武术的连续性累计发展效应。但遗憾的是,少林武术“未能解决佛教精神武术内涵化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恐怕是发展少林武术的重要课题和方向”。

二、理论群

理论知识群是少林武学体系的主体架构,属于少林武术体系的专业理论,是少林武学推进的思想发动机。少林武学理论知识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元素:

(一)少林武术美学思想

“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弓”,少林武术与中国美学、艺术等有着天然的联系,不断地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了粘附、吸纳。如中国传统美学的“韵”“气”“形神”“趣”“意境”等在少林武术中,集中地体现在少林武术“短小精悍”“步法随便、拳打一线和卧牛”“滚出滚人”“神形一体”“曲而不曲,直而非直”“起望高,缩身而起”“朴实无华”等的风格特点上,形成了少林武术独有的“术语美”“姿态美”“劲力美”“节奏美”和“结构美”。如今,运用美学理论挖掘、整理研究少林武术的美学规律、美学特点等无疑将会对少林武术学术的发展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二)少林武术训练思想

是有关少林武术择徒、授徒、训徒等方面的知识,是普及和提高少林武术技术的必备知识体系。少林武术作为少林寺僧人的生活组成部分,被纳入学佛修禅的过程中。修习少林武术一般有九个阶段,即结缘、仰慕、抱负、痴迷、行动、认识、信仰、感悟、见性。“无所住而生其心”,少林禅宗追求现世解脱成佛,当少林寺僧人将这种精神贯穿到少林武术的习练过程时,就会获得跟其他流派不同的武术修养境界。

(三)少林养生思想

“固灵根(内气)而动心(意念)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道艺也。”武术与养生相互联系,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养生是武术的基础,武术是养养生的致用,“保护自己和消灭对方本来是统一的”。少林养生思想是少林寺僧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据清代少林和尚玄贵所撰写的《少林寺长寿旨要》记载,少林寺长寿法(养生法)的内容有十三种,即参禅养生法、膳食健脾法、阳光照身法、冷水浴身法、寒暑风育法、气功延寿法、走越轻身法、硬功壮体法、金刚固体法、金刚延寿法、医秘延寿法、按摩疏内法、武术健身法。

(四)少林武术技击思想

在中国文化系统中,武术与军事可谓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在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两者相互融会,军事促使了武术的发展,而武术充实了军事技术、战术的内容。

少林武术技击思想是在吸收中国兵家谋略的基础上,对少林武术打擂、实战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如少林拳谚“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与孙子“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相通、少林棍有“闪、赚之法”与孙子“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暗合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军事思想不仅影响了少林技术的运用,更多的影响了战略战术的运用。今天对少林武术的这些思想进行归纳、研究将有利于少林武术的健康发展、保护以及对现代散打运动的开展。

(五)少林武术德行思想

“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妙兴大师),根植于“仁义之国”“礼仪之邦”文化土壤之中的少林武术,尚武与尚德并存。

少林武术崇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筋截脉”技术的重视。“兵刃之举,圣人不得已而为之,而短打宁可轻用乎?故即不得不打,仍示之以打而非打不可之打,而分筋截脉之道出焉。圣人之用心苦也。夫所谓截脉者,不过截其血脉,壅其气息,使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二,狠毒招式练左手的规定。少林阴劲轻功一指禅、朱砂掌、仙人掌等功“着人必死,无药可救,似太嫌狠毒,有乖仁道”,为了防止“无意中伤人”,因此规定这些功法宜练左手。三,少林戒律的约束。少林武德受到禅宗教义、孔孟仁学、泛和谐价值观和英雄侠义精神中的影响,而集中地表现在少林戒约上,如“八打”“八不打”等。蔡宝忠研究认为少林戒约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从佛教“五戒律”到少林武术“十禁约”的出现为第一阶段;少林武术“十戒约”的出现为第二阶段;明末清初重订少林戒约为第三阶段;1984年少林武术新戒约的出现为第四阶段。从上述的四个阶段看,少林戒约的发展变化有“从微观到宏观”“由旧款到新生”等的特点。系统研究、整理少林武术的这些武德思想对于少林武术的承传和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少林伤科

在少林习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伤病,这使得少林武术与祖国医学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少林伤科属于佛家伤科(主要是骨伤科)的一部分,是中国骨伤科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派为薛几平补派)。少林伤科学派的形成以明代异远真人的《跌损妙方》面世为代表,该书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临证首务,当辩死生、察日验伤、按穴论治、治法灵活和用药平和,善使归经等几个方面(覃纯初)。异远真人后,少林伤科代有传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少林伤科以解剖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为基础理论,特色主要表现为内伤诊治、穴道论、伤科辨证及遣方用药等方面。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将会对繁荣祖国医学、完善少林武术体系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专业技术群

专业技术是指少林武术技术方法体系,一般包括拳术、器械和少林绝技三大类。据少林寺拳谱记载,少林武术套路有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攻法套路156套。现在重新收集整理的少林寺拳术套路178套,器械套路193套,对练59套,其他套路115套,共计545套。这仅仅是对嵩山少林寺武术规模的统计,如果把民间流传的套路算进去,少林武术的技术体系恐怕还要丰富得多。

少林武术拳术以拳种分主要包括少林金刚拳、少林五合拳、少林看家拳、心意把、大洪拳、小洪拳等。

少林武术器械包括少林刀、枪、剑、棍、九节鞭、暗器、稀有兵器(虎头钩、方便铲、达摩杖、牛角拐等)等,其中以少林棍最为有名。“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茅元仪),“以剑技(棍法)名天下”(俞大猷)的少林棍法内容丰富,富有特点。少林棍法动作简洁,朴实无华,套路短小精悍,攻防明显。依据“打人千万,不如一扎”的原理,少林棍法“兼枪带棍,三分棍法,七分枪法”(程冲斗)。其主要内容有小夜叉一、二、三路,大夜叉棍,阴手棍,破排一、二、三、四、五、六路,六合阴手棍,六合风里夜叉棍,白蛇棍,风火棍,俞家棍等。

少林绝技包括散打与格斗、少林气功、少林打擂秘诀、少林点穴法、少林擒拿法、少林七十二艺、少林长寿法、少林寺伤科等。

笔者认为少林武学体系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少林武术哲学思想)、理论知识群(少林武术美学思想、训练思想、德行思想、技击思想、养生思想、伤科)和专业技术群(拳术、器械、绝技)三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需要注意的是,少林武术学术体系的三个知识群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相对开放的系统,它是一个动态调整的系统,而不是僵死的框架。

(作者系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副院长、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