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心是什么?是一切业的根本。心乱则业恶,心净则业善。每个人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心安是福。
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安是福》一书中的每一章节,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
该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编著,2013年9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心安是福》一书中,不只有佛理,亦有众生之理,世间之理。
(六)
道心:本分如常,三业合一
修行不需要轰轰烈烈,更不能大起大落,而要以如常之道心,造福众生为终极目的。
永信禅话——
说道心,首先要了解佛教意义上的“道”是什么?
所谓“道”,就是修行之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品质,一种纯粹意境。道是宇宙世界的客观存在,它寄寓于万事万物中,但却无人无我、非首非尾、不生不灭、无是无非。道本无形无相,无见无生,犹如虚空,所以道的精神品质就是身心无疵,不起分别;道的纯粹意境就是通过静心持戒,得自在而超脱。
佛教讲的入道,就是修行求顿悟、得正觉。入道不是修道,而是把道作为心仪的最高目标,策励自己修持精进。道是修不得的,你要修的只是入道的那颗“本我”发“本愿”的心,佛称——“道心”。
那么,如何修得入道之心?心本如常,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修行的过程,也是入道的过程。因为从道的角度看世事,你见到的一切,不过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风)的产物,刹那间生起,刹那间入灭,你莫去关注它,莫为外境诸相所干扰,你的平常心会自然生起。
问题是,平常心人人有之,却难有人能达到真正的自持。这世界不安定的因素太多,让许多众生的心无法每时每刻都保持如常,而这正是道所避讳的。其实人生没那么复杂,只要心简单了,什么就都简单了。但众生的心往往被想念多、想法多、想辙多(俗称“想三多”)所缠绕,所以没法简单起来。你想活在当下,却在念念中执著于过去心或未来心,又何谈什么心如常?你在修行,却对人间是是非非、善善恶恶诸实相起分别,又如何心道合一,得大自在?
所以,修行需要有坚定的道心,也不要想什么绝招,功到心到,无招不绝。要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坦荡自然,身心合一。如果道心不明或不坚定,修行就容易松懈,甚至会出现一边过修行生活,一边仍顺着旧习气过世俗生活的自欺欺人的乱性情形。
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并不识道,却号称自己在修道,可是道本身是无形无相、无见无生的,你修什么道呢?充其量只因急功近利而又利令智昏,凭着我执与臆想,把道给神化了,然后瞎折腾自己,甚至也折腾别人,直至走火入魔,才发现原来自己与正道已越离越远。为什么会这样?还是那句话:分别心太重,唯缺如常的道心。没有如常的道心,是无法入道的。
有人问,你说道是一种精神品质,一种纯粹意境,那么,可不可以说道就是正道呢?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世间的道是有属性的,既有正道,也有歪门邪道。
佛法当中的六道轮回,就分了善、恶各三道。其中,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也叫“三途”)。六道不在我们身外,都在我们心中,所以叫“六道轮回”。《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迷情众生沉溺在六道受苦”,就是指,一个人如果起恶心作恶行,他实际上就处在地狱道上;如果起贪心贪行,他就处在饿鬼道上;如果起痴心痴行,他就处在畜生道上;如果起嗔心嗔行,他就处在修罗道上;如果起戒心戒行,他就处于人道上;如果起善心善行,他就处在幸福的天道上。如此说来,欲修行,唯有净正其心,才是正路。
六祖慧能在《坛经》里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是身、口、心三业都保持如常清净,不被外相诸恶道所诱惑,这就是正道了。
当然,作为众生,不可能像出家人那样天天坐禅入道,活在世俗间,磕磕碰碰的事总是难免,要做到像六祖说的“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也不现实。但只要心中有道,持有定慧之本,“行直何用修禅”?世俗的人生之途,就像在公路上行车,光顾踩油门,不依路况增速、减速,就容易出事故。人生旅途中的起起落落也是这个道理。在某一阶段,状态极佳,发勇猛心、修苦行,力求学会一样东西,极尽所能地提升自己。这种情况每个有进取心的人都会遇到。但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天天都那么精进,天天都那么执著于修苦行,真这样做,身、心都承受不起超重的负荷。
所以,众生入道不必刻意回避外境实相,只要心中有佛,多发平常心,发长远心,并学会用一生的时间来合理地分配和修养自己的德行,不使自己误入三恶途,就已经是功德了。修行不需要轰轰烈烈,更不能大起大落,而要以如常之道心,造福众生为终极目的。
高僧同题开示——
虚云老和尚
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跟,远离妄想执著,便是无上菩提。
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致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
心即是佛,放下一切,立地成佛,平常心是道,要能直下承当及善于保养道体等圆顿道理。
净慧长老
我们经常讲平常心,实际上平常心并不是那么简单。佛祖说:平常心是道。这是讲悟后的境界。我们没有见性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去体会到呢?完全可以。如果不可以的话,道就距离我们很远。什么叫作平常心呢?马祖说:“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把一切对立的执著都扫除干净了,就是平常心。
参悟——
妙祥法师
有时候在修道中,必然会因生病、饥饿、寒冷、思念亲人等生起各种思想斗争。这种想法正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根子,应该把它灭掉才对。若发现这些根子,把它保护起来了,退道心就快。如果生起一种欢喜,发现自己还有退道心,“啊,原来你在这呢。我找你还没找着呢,你原来是潜伏在我这儿的一个特务,要离间我修道,让我退道,那我坚决不退道。”你跟它斗,最后这个道心就起来了。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为什么发心快,退道心更快呢?就是因为你不能严持戒律。因为你的发心,不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一时的冲动上,所以你那个发心是有漏的。如果建立在戒律上,它是无漏的,二十四小时它都不会退失的,怎么会发生退道心呢?不会的。另外,发心不是为了自己了脱生死,要为所有的众生去了脱生死,这样就不会退道了。当然这里的原因还有很多,简单地说这么几个。
所以说,我们发心快,应该生欢喜,但是要注意平时的习性培养。不要走路遇到水就拐弯,遇到坑你就躲开,遇到事就躲得远远的,这样的话会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说表面上你占了便宜,将来就会吃个大亏。
邹相
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产物,生命总会有结束的时候,赤条条来,赤条条走,带不走一针一线;我们的衣食住行也是四大假合的产物,总在产生与消亡中更迭;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也是四大假合的产物,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存在,不可能一直属于我们;大地一切众生、万事万物,都处在流变之中,就像“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说的一样,事物都是变化的,都不是静止的,静止不过是相对的。
既然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我们何必要去执著,去贪求,去妄取呢?倒不如放下贪念,摆脱贪、嗔、痴、慢、疑的桎梏,以一颗平常的道心,活出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