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解《圆觉经》中修行人需远离的“四种病”

【四川】吕真观

 

《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这段经文,讲述了修行人容易犯的四种病。

第一种是“作病”。很多人以为修行就必须要造作一些事情才行,比如要供养佛、拜佛、念佛号之类的。圆觉性就是诸法空相、诸法实相、圆成实性。不是靠造作而得的,而是本来具足。犯作病的人一般都是刚开始学习佛法的人,还没有学大乘法,或者还没有学习了义法,他们会造作的去修。

修大乘了义法,绝大部分的时候以随顺习气为主。这个习气并不是让你去专门做坏事。习气有善也有恶,你的习气原来是怎样的,现在就随顺它该怎样就怎样。我们作出来的行为是善跟恶互相拉扯出来的结果。纯善的人、纯恶的人都是非常罕见的。大部分人都是“灰色人物”,干不了太大的坏事,也干不了太大的好事。除非你把大乘了义经都拿来做很片段很偏颇的理解,按照你所理解的这个结果,一意孤行的去说服自己,然后去干坏事,这种情况叫“恶取空见”。

修行佛法的重点是“普贤行愿、真如三昧、四依三量”,《华严经》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我们学习佛法要经常把自己浸润在大乘了义法当中,当量变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质变,你就会觉得这整个世界都如梦幻泡影,如梦如幻的觉受就会产生。

了义法必须全面性的修学,不然你只听到我说了一句“随顺习气”就会落入“任病”。

第二种是“任病”。犯任病的,是那种已经学了大乘法,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人。他认为既然是这样,那自己原来是怎样的,现在继续保持那样就好。这就是放任不管。他们认为现在不用把生死断掉,不用去求涅槃,因为涅槃和生死都没有什么差别相,没有生灭的问题。什么都保持原样,用这种方式去求圆觉。佛陀说并不是放任不管,你就可以求到圆觉性。

犯作病的人以为用造作的方式去得到圆觉,但是圆觉不是因缘所生法,无法求得。犯任病的人以为一切诸法本来的样子就是圆觉,所以他就什么都保持原样,用这种方式去求圆觉。圆觉性是指整个第八识。《华严经》讲“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是指第八识心体以及第八识含藏的本有种子。这些一向都是清净的。但是第八识还含藏了无量尘沙惑的种子,这些染污种子要是一直没有汰换清净,圆觉性就没有办法显发出来。

所以,我们要知道第八识的平等性,也要知道第八识里面含有染污种子、各种不清净的尘沙惑的种子。如果什么都不管,就永远无法把第八识含藏的染污种子淘换成清净种子而成佛。但是,如果以造作的方法去修,又等于以油洗油,越洗越油,那我们应该怎么办?——绝大部分时候随顺习气,只是在有意乐的时候,你觉得改正过来很好的时候,小幅改变身口意行。这样,我们既没有犯作病,也没有犯任病。虽然每次只是做一点点更改,但你有的是时间,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一定可以究竟成佛。这样既不是修,也不是不修。

第三种是“止病”。犯止病的人,大部分时候都在修定,他把起起伏伏的心念当成了实有,然后想通过修定来把他们消灭掉。佛陀说,并不是你把意识心修得寂然平等,就跑出一个圆觉性来。正确的见解应该是“无心念,亦无心念尽”。《心经》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谓的无明其实是依于业力与妄想而有。无明从来没有出生过,你也不需要再去把他灭掉。犯止病的人,他认为心念是真实的烦恼,想通过修定来把心念的起起伏伏全部都灭掉,用这种方式去求圆觉。有一些人破参后跑去修定,也是犯了这里所讲的止病。

第四种是“灭病”。犯灭病的人,主要是落入声闻、缘觉的境界,他们以为很寂灭的状态就是圆觉。圆觉性在哪里?到处都是,烦恼当中就有圆觉性。

这里所指的圆觉是能够让众生究竟成佛,而不只是让众生证得“三界唯心”,或者证得第八识,只停留在这里,不用前进。我们是要把第八识的功能体性整个显发出来。这需要靠悟后起修。悟后起修不是靠造作,也不是一切都不理会。有禅师叫“保任”。一是你要知道第八识是能够让你成佛的心,二是你能够转依在第八识的清净性里面,也就是能够经常住在“一切法真如”这种不是境界的境界当中。

《证道歌》中讲,“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有的人修行着在各种相里面,认为这个是清净的,那个是染污的,于是就舍掉染污的去追求清净的。这种取舍的心就错了。一直不断地取相分别,然后去造作。比如认为有起心动念就是染污,认为住在定境中就是清净,于是想办法让自己离开散乱的境界。所以很多破参的人跑去修定,道理就是这样的。证明他破参之后一直都没有转依真如,他不知道大乘法真正意义。

大乘法都是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取相分别是无始以来的业力习气,会一直不断地冒出来干扰你。破参后,你在观念上有时候还是会落入取相分别,你在行为上有时候还是会造作。这就和“空、无相、无作”不相应。你就必须要浸润在了义法里面,反复地阅读了义经论,反复地去思维领受经教的意义,反复地作意。

比如有人欺负你,你要马上检查自己是不是离开了“一切法平等”的作意。这种修行方法不是世间人的造作,也不是放任一切都不管,他是一直不断地去检查自己哪个地方违背了“一切法真如”“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等大乘法的义理。大乘见道者一直都在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就可以究竟成佛。

(作者系哲学博士,著有《禅宗的开悟与传承》《文艺佛心》《实证佛教导论》《实证佛教修行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