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七种施因缘”

【河南】邹相


众所周知,布施为佛教“六度”之首,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也是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殊胜法门。《维摩经》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即是说,布施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的事。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无畏施”即是将不畏惧、勇敢施予他人。其实,在佛教中,除了这三种布施法之外,还有“七种施因缘”, 是佛陀因人而异,而设立的方便布施之法。

在《杂宝藏经》第六章中,记载了佛陀所说的“七种施因缘”,即:一名眼施、二和颜悦色施、三名言辞施、四名身施、五名心施、六名床座施、七名房舍施。经中还总结到:“是名七施。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即是说,这七种布施之法,虽然不用花钱、不用布施他物,但是却一样具有大果报。

何谓“眼施”?《杂宝藏经》云:“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什么是“好眼”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眼色,不是黑眼、白眼,而是充满温暖、柔和的眼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好的眼神儿,就能给人以力量。”在这里,“好眼神”其实就是一种“眼施”。给人以鼓励的眼神、喜爱的眼神、崇拜的眼神、肯定的眼神、赞赏的眼神、原谅的眼神、宽容的眼神,等等,这些都是“好眼神”,都能给人以信心和勇气,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如果我们能以“好眼”来布施,就能得到“清净眼”,成佛之后,还能得到“天眼佛眼”。

何谓“和颜悦色施”?《杂宝藏经》云:“不颦蹙恶色。舍身受身。得端正色。未来成佛。得真金色。”什么是“和颜悦色”呢?就是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形容人的态度温和、亲切。人开心的时候、心情愉悦的时候,总能露出和颜悦色的面容,但是,一旦受到刺激、惊吓,或是心情沮丧、暴躁、怒火中烧的时候,面目就显得不友善、不温和了。因此,佛陀提到“和颜悦色”也是一种布施。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地以和颜悦色来待人,就能让人心生欢喜。常言道:“出手不打笑脸人。”当我们向别人布施和颜悦色时,别人也会以笑容相待,很容易营造一个良好的相处氛围。

何谓“言辞施”?《杂宝藏经》云:“出柔软语。非粗恶言。舍身受身。得言语辩了。所可言说。为人信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佛教里提到“十恶业”,其中的“两舌”“恶口”“绮语”这三种“口恶业”,都与言辞相关。“言辞施”就是用柔软的话语、友善的话语、和顺的话语,来布施他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恶语中伤别人,到处搬弄是非,或是花言巧语,不仅伤人,还会害己,最后都会引起一系列的麻烦与烦恼。所以,我们应该用柔和、温润的言辞来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未来成佛时,还能得到辩才无碍的“四辩才”。

何谓“身施”?《杂宝藏经》云:“起迎礼拜。是名身施。舍身受身。得端正身。长大之身。人所敬身。未来成佛。身如尼拘陀树。无见顶者。”这个“身施”实际上就是指对父母、师长及出家人要恭敬有礼,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得到端正高大的身报。印光大师曾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不仅佛法自恭敬中求,很多事情的圆满也离不开一份恭敬心。只有常怀恭敬之心,才能在为人处事中获得无尽的益处。“身施”就是一种恭敬的布施,一种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心怀恭敬的处世之道。而这种布施,往往更易被人接受和认可,这种正能量的布施,也会被广为流转。

何谓“心施”?《杂宝藏经》云:“虽以上事供养。心不和善。不名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养。是名心施。舍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痴狂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一个没有善心的人,即便是做了很多表面工作,比如搞一些慈善活动、接济一些贫困户,但最后还是会暴露出他的本来面目——借着慈善实现沽名钓誉的目的。所以,佛陀说“心不和善,不名为施”,虽然表面上能做到种种供养,内心不能和善的话,是不能算数的。和善的心、慈悲的心、清净的心、欢喜的心、真诚的心、无染的心,这也是一种布施,即“心施”。这种“心施”会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滋生慈悲和善的心。经中还谈到,内心和善的修行人,将来可以得到明明了了的真如智慧,不会有愚痴、癫狂的心念。

何谓“床座施”?《杂宝藏经》云:“若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已所自坐。请使令坐。舍身受身。常得尊贵七宝床座。未来成佛。得狮子法座。”见到跟父母一样的长辈,或是老弱病残孕及出家人等,要起身为其安置座位,或者让出自己的座位,这就是一种布施,谓之“床座施”。这种布施,主要在城市或农村的公交车上,亦或是在一些座位紧缺的其他交通工具上,当我们以这种布施来施予他人时,将来可以得到尊贵七宝床座的果报。“床座施”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实用便捷的布施之法,能让受施者迅速得到欢喜和愉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种布施也是一种爱心的彰显,能够有效地传递下去,让更多人从中获得禅悦与法喜。

何谓“房舍施”?《杂宝藏经》云:“使屋舍之中得行来坐卧。即名房舍施。舍身受身。得自然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诸禅屋宅。”在古代,有不少大善人为一些流离失所的灾民安置住处,让他们住在自己的空房中,留下了乐善好施的美名。经中,佛陀提出的“房舍施”,即是这种。愿意为无家可归的人,或是行脚化缘的出家人,提供房舍让他们休息、行止、坐卧,这就是一种善良的布施,将来能得到宫殿、宅舍的福报。不管是为别人提供休息、安顿的地方,还是让疲倦、劳累的人到家里坐一会儿,歇息、缓解一下劳顿,这些都是一种“房舍施”,都能让受施者心生欢喜。现在有很多富人,名下有很多房产,却用来囤积、哄抬房价,让不少低产收入者难以买到一般的住房。那些“空房子”的主人,如果愿意做“房舍施”的功德,一定能获得殊胜的福报。

有了上述这“七种施因缘”,作为修行之人的我们,更加明了布施之法的方便与究竟。可以说,布施是学佛修行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之一。即便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也可以通过一个友善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谈等来布施。财布施能得财富,法布施能得智慧,无畏布施能得健康长寿,而“七种施因缘”则能让我们随时与幸福快乐相伴。布施,让修行变得简单而充实;布施,让人生变得丰富而多彩。广行布施之法,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庄严而圆满、坦荡而自在!

(作者系少林寺官网主编,《禅露》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