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蝉鸣谱禅意

【河南】杨亚爽

 

炎炎夏日,少不了知知鸣啾。居高声远,古往今来,蝉鸣引得无数人仰望、折腰。对不同的人,蝉鸣是不同的标点,勾勒着不同的精彩。酷热难耐,就着诗书听蝉。汗水浸诗卷,蝉鸣溢心田,不经意间,竟也听出几分禅意。

蝉喜鸣,或文化掣肘,或境界使然,它只歌“知了”。知者不言,所以蝉非知者。然而蝉在“知”后加一“ 了”字,又颇有大智若愚的意味。无论怎样,蝉在枝头鸣“知了”歌,谱写禅意;人在树下唱悲喜调,抒写人生。此起彼伏,心情和心境并行不悖。

蝉鸣或许比不上流行音乐,但也是余音绕梁。卢仝听得多情: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卢思道却说:听鸣蝉,此听悲无极。一样蝉鸣,两种回声,何也?“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蝉鸣蝉的歌,人听人的音,于是,蝉鸣在人心上跑了调。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是悲蝉,更是悲己,所谓以悲观物,万物皆着我之悲。于是,凌枝而歌的蝉,领衔了悲的高度,成为代言人。“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这是悲流离,人生如寄,地址在哪,收件人又是谁?“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这是悲流年,岁月如水,青丝成雪,还能否系住梦想之舟?“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这是悲壮志,世事如梦,人生蹉跎,壮怀激烈的心啊,终是和泪水一起逃之夭夭。

悲喜比心而居,有人在蝉鸣中听出悲,有人则听出喜。悲是心情,喜是心境,是谓悲喜两重天。如果说“知了”是蝉的禅,那么“悲喜”则是人的禅,两字之差,天壤之别。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哦!原来噪的不是鸣蝉,而是人心。“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听!好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噢!因为餐风饮露,所以歌清曲白。“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瞧!生命的高度在于你走多远。“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看!要抵达人生的高度,就要轻装上阵,要清心、洗除滓浊。

悲也罢,喜也罢,这些只是人的,与蝉无关。每年夏天,蝉依然应候而鸣,声竭而去。那声声“知了”,是蝉语,亦是禅语,有着世人仰望的禅意。是知?还是了?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对“知了”的坚持,对信仰的执着,以及对自己的信任。蝉是禅,禅是“知了”。

合上诗书,静心听蝉。“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生活的一幕幕随歌起舞,那些加糖、加盐、加醋的往事,绚丽多彩。我豁然,原来生活就是我们的禅,它的禅意是“知了”,加上满满一颗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