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是福》连载

编者按

心是什么?是一切业的根本。心乱则业恶,心净则业善。每个人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心安是福。

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安是福》一书中的每一章节,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

该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编著,2013年9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心安是福》一书中,不只有佛理,亦有众生之理,世间之理。

 

(七)

随喜:成本低廉,功德无量

每次随喜的叠加,就是随喜功德。随喜之心悠悠,开怀之心常驻,必得福报。

 

永信禅话——

 

佛法当中有四无量心,分别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本题主要讲“喜无量心”,也就是随喜功德无量。

先说什么是随喜。《法华玄论》云:“若见、若闻、若觉、若知他所作福,皆随而欢喜。”《三藏法数》的解释则是:“随他人修习善因,喜他人得成善果,是为随喜。”而《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引申了随喜的含义,指出凡是见到别人取得成绩,或做了好事,我们都要心生欢喜。每次随喜的叠加,就是随喜功德。随喜之心悠悠,开怀之心常驻,必得福报。

我们常见僧人或居士给积善积德者作合掌状,道:“随喜,随喜。”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成本低廉的简单口头禅,因为“随喜”二字由心而生,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传达,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必须强调的是,随喜必须用心,如果不用心,真把它当作口头禅,结果就不一样了。不论你的学识有多深,本领有多高,做人有多圆滑,心里没有随喜他人的意识,那么你就是个孤单的人。例如你先干了害人的勾当,或者害人未遂而回过来又假惺惺地对成功者说“随喜”,这让人听起来会毛骨悚然,自觉别扭,所以佛界才把随喜称为“喜无量心”,或称为“随喜心”。

随喜心缘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随喜的胸怀,二是积善积德的随喜度。有了随喜的胸怀,你在包容与忌妒二者之间就有了正性的选择;有了积善积德的随喜度,你就会时常为别人的善举产生愉悦感,而不致因为挑剔别人而给自己惹来无穷的烦恼。

我在前面讲过,佛教的大智慧在于“自利利人,自度度他”,这种大智慧,在由随喜心连带出来的各种回向与发愿中就能得到因果体现。从众生的角度讲,发随喜心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既肯定了他人所造的善业,又有利于历练自己开朗的性格;既为他人再接再厉加油鼓劲,也有利于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随喜他人的善、德,你能够从自己身上找到与他人的差距。你会说,哦,人家做得就是比我好,我得好好向他学习。这样,我也能获得进步。你再细斟酌一下,这不就是佛教说的“自利利人”么?

但同样在众生中,也不乏以“我”为中心的自负之人,这些人生性傲慢,对他人的善德或者获得的佳绩非但不抱随喜心,而是麻木不仁,心生嫉妒,背后使坏,冷嘲热讽,嗔怒炽盛,甚至给对方发恶愿,以毁损他人而后快,这种人内心当中所有的“利”都只是为自己考虑的,对他人是不会有善念的,所以他不可能获得功德圆满。

看似简单的随喜,我们却很难办到。生活中,当你听到身边某某获得某种善德功名的消息时,你的心里是替对方高兴,还是会油然地产生嫉妒?如果是替对方高兴,那说明你的心至少已在修行的路上;如果你生嫉妒,那说明你的随喜心非常微弱,严重者甚至会使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窘境。

《普贤行愿品》云:“十方一切诸众生,所有功德皆随喜。”作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把随喜与功德放在等同的地位看待,他指出,随喜他人的功德,则与他人所做正功德量等同!这就是启发人们,随喜本身不仅是积善积德,也是获得福报的活水。既然他人修善、修德,我们投之以随喜,果报等同,没有差别,自利利他,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

当然,随喜并非仅针对他人已修得的善果,它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三藏法数》中说的“随他人修习善因”。意思是说,当你知道他人正在行善的路上时,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成全他,而不是说风凉话,等着看人家失败的笑话。

“随他人修善因”不在于修大修小,而在于你是否有一颗真诚随喜的心。只要心诚,你都会鼎力成就他人的任何善举。例如有人经过多番努力,离成功就差一步,却遇到瓶颈,你会自觉地拉他一把;或者在上微博时看到一段很励志的话,你会自觉地帮他转发一下;或者有人正要坐一把脏椅子,你会自觉地提醒一下;或者有人初次登台作慈善演讲,你会自觉地用掌声给他鼓励一下……这其中,“善因”是你“随修”的关键。假如一个企图作恶的人在你的帮助下得逞了,那么你的行为就不叫随喜功德,而该叫恶人的帮凶了。

 

高僧同题开示——

梦参老和尚

 

众生赞叹随喜的业不大成熟,人家一说谁好,他总要挑点毛病,就连出家人也一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乃至于做一点小事,看见什么都随喜一下,这个世界虽然说怎么坏,我看好事还是很多。你一天当中所收进来的随喜功德不可思议,功德无量,乃至一点小事,法会也好,做佛事也好,帮助人也好,随便一点,要随喜人家功德,说:“我很高兴!我赞叹随喜!”这功德不可思议,都成了你自己的,所有一切功德都成了你自己的,你不是不缺功德吗?他做即我做,但是要毁谤,他非即我非。

看人家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永远成就不了,在你的思想意识中,尽是坏东西,还清净得了吗?你的心就污染了,同时要遭果报,没有舌头,说不出话。现在口里总长疮,舌头总是烂的,有时是火大,知道了自己要注意一下。随喜功德占的便宜最大,特别是随喜十方法界、一切诸佛菩萨时,都在度众生,你用不着看见,你发愿就好了。随喜功德,照着《普贤菩萨行愿品》,观想现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说法,你怎么不随喜一下?弥勒菩萨在兜率天说法,你常随喜一下。十方法界一切诸佛都在说法,为什么不随喜,反而一天到晚睁着眼睛看众生的过恶?所以要注意,不要毁谤别人,要称赞别人。一个人能生存必定有他的好处,你就随顺他这一点,他有一点好就可以,你就会积福了。

 

远尘法师

 

佛陀规定佛弟子一不随喜妄语,二不随喜邪染,三不随喜盗,四不随喜杀生。

随喜妄语就是看到别人妄语,非但不去加以指责,反而生起欢喜之心。要知道,以妄语欺人,不仅会使人遭受财物的损失,还会使人遭到精神的损害。见到他人妄语,我们不应随喜,而应以善巧的方式纠正其错误,把他们改造成诚实守信之人。

佛陀在不邪染戒条中,将不邪染戒条分为三个方面: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随喜邪染……因为,对邪染行为生起随喜心的人,已经染上了邪染的思想。对于遇到的邪染行为,你没有憎恶之心,相反还会称赞他们的邪染行为,其结果会使这些人认为自己的邪染行为是正确的,从而会使他们以此为荣,变本加厉地做邪染之事。随喜邪染是一种犯戒的行为,因而佛陀在制戒之时,还特别提出不随喜邪染的戒条。

不随喜偷盗就是见到他人正在偷盗时,不仅不前去制止,反而生起欢喜之心,有的甚至还对其行为大加赞赏。见人偷盗生起欢喜心,会助长他人偷盗的行为和数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危害。

不随杀生喜就是见到别人杀生或自杀的行为和场面,不生欢喜心,不幸灾乐祸,更不能怀有杀生的恶念。如果见其他众生自杀或被杀,自己生起欢喜之心,就与自己杀生同样对待。

 

参悟——

邹相

 

“随喜”就是指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对他人的善事善行,我们一定要随喜赞叹,如果有机缘还要协助他做好的事情,做有功德的事情。而且对好的行为要赞叹,要随喜,不能去阻碍和谩骂。所以说,随喜也是帮助别人、肯定别人,同时也让自己的思想言行变得善良,心里随时都能生出善念。

有随喜之心,我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保留一份纯真。看到别人欢喜,我们也欢喜;看到别人有高兴事,我们也欣喜不已;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赢得了鲜花和掌声,我们也为其欢欣鼓舞;看到别人在事业上、生活上一帆风顺,我们也打从心眼里为其喝彩……这种油然而生的欢喜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而这,正是随喜使然。

有随喜之心,我们才能“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也能助力于自己的修行。试想,我们不仅能随喜布施、持戒、忍辱、放生、持咒、闻思修的善业,还能随喜冤家仇人、亲朋好友或是非亲非故的陌生人,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视野更加开阔。随喜他人的善业能生起新的福德,随喜自己的善业则能培植自己的福德,广集资粮。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修行啊!

有随喜之心,我们才能时时反躬自省,不执著于“贪、嗔、痴、慢、疑”的念头,只把心念放在随喜一念之上,念念不忘,善护自心。当我们对他人心生嫉妒或怨恨时,就随喜他的正直与自信;当我们对他人心生曲解与敌意时,就随喜他的诚实与忠厚;当我们对他人心生迷恋与崇信时,就随喜他的善良与优秀等等。这样一来,我们的贪婪心、嗔恨心、愚痴心、傲慢心、狐疑心就能及时转变过来,而非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一旦我们时时随喜、处处随喜,快乐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

所以说,快乐源于随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