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里的佛教思想

【湖南】李向阳


《增广贤文》起源于明代,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成为阐述为人处世、人格素养的一本格言录。它是一本古人从小就阅读的书籍,也是我们每年都值得一读的书籍。每当读到这本书,里面涵盖的人世哲理和哲学思想会令我受益匪浅,能真实地品读出人生的真谛。“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随着一次次阅读《增广贤文》,我发现里面还有许多佛教思想的内容,如警言慎行,勿论人非;因必有果,果皆有因;乐天知命,莫要强求;孝心无价,爱日承欢等方方面面。

一、警言慎行  勿论人非

在许多佛教场所,都有这么一副楹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细读这副楹联,相信每个人都会品出其中之意,这是督促一个出家人在成就道业和修身慧命时,要保护好自己的德行和口风。《增广贤文》云:“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人世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对许多人和事物均持有不同的看法。当无法以体谅包容的心去看待时,便容易产生磨擦、互相批评,互相指责,于是种种是非不经意间产生,渐渐演化成烦恼,困扰身心。古人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佛法也强调身、口、意三业清净,方得建立圆满的人格——可见慎守口业之重要。《诗经》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墨子有言:“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聪明人心如明镜,不会多言语;能干实事的人,不邀功争赏。做人切勿恃才傲物,可以有傲骨,不可有傲气。切勿信口开河,警惕祸从口出。而《增广贤文》也给了谨言慎行的启示:“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所谓口业的清净,便是要去除四种不好的语言习惯:一、恶口——粗恶、诽谤、令人烦恼的话;例如脏话或尖酸刻薄的言语;二、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等破坏他人和合的话;例如用不当言语,挑起双方的仇恨、猜忌;三、妄语——虚妄、欺骗、不实在的话;例如不肖商人将劣货谎称为上等商品卖出;四、绮语——华而不实,令人心生邪想的话;例如黄色笑话或言不及义、卖弄口才的话。说这四种不清净的语言的人,未来必定招感恶报。  

因此,我们应当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断除口业的根源。一句话、一个行为,其实都是心念的呈现。当念头充满贪、嗔、痴时,所说的语言便不清净。所以在生活中,要时时刻刻保持觉性,经常思索、检讨自己的言语是否恰当。避免说明事情时,妄加感受或情绪,而引起不必要的伤害,或破坏了和谐的关系。  

二、因必有果  果皆有因

何谓“因果”?因者果之因,即现果之前缘;果者因之果,即现因之结果。此两者密切相关,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所谓“命由心作,福自我求”,大千世间,大至一个朝代的兴衰,小至一个家庭的祸福,皆出自因果。而《增广贤文》里就有许多因果方面的警言格句,林林总总地阐述了这世上的因果关系,来警示众生的行为。

时常,许多人认为做一点点恶事没有关系,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更不会招到什么报应。殊不知这样一点点放纵自已,罪恶就慢慢累积起来,直到最后覆水难收,铸成大恶,之后开始为自己的罪恶付出代价。有时当面对一件小小的善事,总是不屑一顾,甚至一味地认为,做了也不会给人家改变什么,更不给自己带来什么。但有时候就是因为做的这一点点善事,却能给人家的心里带来温暖,能点亮人家心里的希望,点燃人家在困境中生活下去的勇气。《增广贤文》里的“一毫之恶,劝人莫做;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就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增广贤文》里又云:“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速远。”即是说,当欺侮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给你本人今后的人生际遇埋下了祸患。只有宅心仁厚,慈悲为怀,那么你就给自己的人生植下了福田,日后会得到福祉和法喜。诚如《增广贤文》里云:“善恶随人做,祸福自己遭。”又如佛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其实,《增广贤文》里对于因果报应还有一种说法:“忠厚自有忠厚报,豪强一定受官刑。”人在世间,许多人都想拥有更多的利益和财富,但是为了这一些,有些人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甚至有些人巧取豪夺、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误了卿卿性命,而忠厚的人却有好的归宿和回报。

三、乐天知命  莫要强求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万物本是生灭法,没有一件事物会永恒存在,有形有相和无形无相的事物,到最后皆不免无常。《增广贤文》里有许多这方面的佛教思想,奉劝众生要知足常乐,不要一味苛求身外之物,以免妨害一个修行者的道业。

“争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争他一脚豚,反失一肘羊”,是《增广贤文》里奉劝众生不要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当损害别人利益时,同时也就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最终得不偿失。

其实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利益,而是安乐。《增广贤文》里有云:“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佛教认为,世俗的乐天知命,往往是为了财色名利等烦恼和欲望而想方设法去拼搏,直到最后身心憔悴,苦不堪言,甚至一败涂地的时候,然后反过头来望望来时路,才会懂得安乐的真正意义。

四、孝心无价  爱日承欢  

《增广贤文》里有云:“堂上有二老,何往灵山拜世尊。”可见,父母就是我们心里的一尊佛。一个人若有向佛之心,首先得有孝道,假如连自己的父母都孝敬不了,那么拜再多的佛和问再多的禅有什么意义?《四十二章经》:“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古往今来,孝行天下的故事不胜枚举,每个故事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种深深的启示,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洗礼和升华。《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道所致。”由此可见,慈孝于学道,是成佛的基础。

《增广贤文》云:“富厚福泽,不过厚吾之生;贫贱忧戚,乃时玉汝于成。”我们现在每个人生活的安好其实是父母的一种功劳,如果父母不好好养育和教育我们,指引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就过不上今天幸福的生活,就像地里的庄稼,如果不好好培育,则秋后就没有好的收成一样。

父母一年年老去,留给他们的光阴日渐减少。父母在,我们还有来路,父母不在了,我们没有了归途,因此对于父母的孝敬,我们要“孝当竭力,非徒养身。”时刻记住《增广贤文》里所说的:爱日以承欢,莫待子兰刻木杞;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亲存。

其实,出家人与在家人还有另一种父母也要孝敬,他们就是教社会知识的老师和出家修行的师父。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报四重恩,而师长恩就在这四重恩里面,这师长不管是让我们通过文字认识世界的老师,还是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的佛教师父,我们都要以报恩之心来尊重和孝敬他们,就像孝敬你的生身父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