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久违的清凉

——读丰子恺散文

【湖北】匡芳

 

人活着,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有点宽泛了,不过还是想试着思考。记得曾经读过一本丰子恺先生的书,名叫《佛无灵》,有一篇是写人生追求的,说在人生追求上有三层楼,一楼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而活着,大部分人生活在这层;二楼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而活着,这部分人比前者少;三楼是为了灵魂生活而活着,这部分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又读丰先生的《豁然开朗》:“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顿觉周身舒泰,虽处入秋后的烧烤模式中,但却可渐感到一片清凉。

丰子恺在描述人的成长时,认为婴儿才是最完美的,而成长只是一个逐渐残废的过程。诚然,成人的世界是残缺的,他们被各种世俗绑架,已经完全失去自我,已经由婴幼儿那“自由的英雄”,沦落为“囚牢的残废”。可是,每个人都会成长,所以很多人就会渐渐成为契诃夫笔下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了。

向佛之人,总是把苦尝了个遍,品了个透,且这苦并不是生的状态,而是心的状态。这是读此书最大的感受。看《佛无灵》,深感这是佛性与艺术的完美糅合,是修养与人性无缝对接的具体体现,感叹这才是中国失传了多年的贵族气质。

初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是我尚未读书的幼年,那时在家里的书堆里乱翻,就翻到一本似小人书的画书,那就是“丰子恺漫画册”了。记得那漫画都是用毛笔画的,很清楚也很耐看,人物生动、活泛,细细地揣摩,每一幅画,都能演绎出一个小故事,好玩儿得很。于是,我便天天翻着去看那些画,画的都是我这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也没见过的人物及活动,真的是趣味盎然。由此,我认识了未曾见过的斗笠、蓑衣,未曾见过的乌篷船、船上的渔夫、捕鱼的鱼鹰和未曾见过的推车、挑担、牛耕、放风筝。那些画都简单生动而有趣,从此,那毛笔漫画和丰子恺的名字,一直深埋进我的脑海,这就是我对于绘画的启迪。

再后来慢慢长大,各种各样的漫画风格涌现,一度被华丽流绕花了眼,于是看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小品觉得简陋。这几年逐渐腻烦了精致华丽的东西,再把以前看过的丰先生的漫画小品拿出来看,那里面流溢出的安生平淡、雍容恬静让人心驰神往。

年岁渐长,就越能体会丰先生画中的那种诗画意境和人文情怀。特别喜欢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疏朗简洁之极的笔触勾勒出房舍廊前的景致,廊上是卷上的竹廉,廊下有木桌茶具,画面大片留白,一弯浅浅的月芽高挂。聊聊数笔,就刻画出一幅无比幽静简致而富于诗意的画面,丝毫不显哀伤与寥落。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有着温润灵动的格调,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

那些漫画,看似天真与稚拙,却总会从中细品出一种烟火人间的啼笑。

而今,再读再看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和漫画,会有一种老友重逢的会心微笑,这是一个岁月积淀心情的过程,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心灵回归。

很庆幸,在这个纷繁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邂逅经典,在淡淡书香中感受一种诗意盎然、谐趣非凡和禅意十足的意境和情怀。

世事人生都有缘,画亦有缘。暑天重读丰子恺先生的书与画,身虽热心却迅速静了下来,而后若感有凉风。作为爱书者,还有什么能比置身这样的情境更为清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