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向美,禅花盛开

【湖北】程应峰

 

禅是什么?在许多人看来,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实不然,禅不是不可言说,关键是看你怎么述说。在我看来,禅是一份追求的心境,一种真善美的境界,禅是有着清晰的心灵指向和明确的思维导向的。

博学,未必能入禅。但可以肯定的是:无知即无禅。能禅定的修禅之人,大抵都不是平庸之人,必须内心强大,知识广博,思路开阔,不落俗套。只有这样,才能身在尘世,又能置身于纷扰的尘世之外,安住内心,有节制、有定力地生活。入禅入定需要专注于某一对象,不离神,不散乱。一如在历经“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之后,回归“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一样。

禅是懂得舍弃、历尽磨砺后的大成之美。菩提之于佛祖的追寻就是如此:传说菩提有一天被一个从家门口路过的人吸引,追出门,却不见人影。从此,他一心想见到那人,寻遍天下,却怎么也找不到。为了见到那人,菩提甘愿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500年后的一天,有个人远远地走过来了,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那个人。可是,那个人经过他身边,瞧都没瞧一眼。他失望、委屈,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在河边又站了500年。终于有一天,那个人又走了过来,这一回他很淡定,静静地站在那里。为着这么一天,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痴做了1000年大树,吃尽了苦,伤透了心,他已经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等待那个人的出现了。只见那个人向他走来,走到他的树荫下,安然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天。这个人就是佛祖,这棵树被唤作菩提树,菩提树跟佛祖成就了前缘,修成了禅心,终成正果。

人类历史是美的变迁史。时代背景不同,美的内涵也各不相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美如盛夏的水果,最容易腐烂而难于保持。”其实,红尘中人,都有一定的缺陷。谁不想追寻美丽?谁不想追回属于自己的缺失的一角?但重要的不是找到那一角,而在于寻找的过程,寻找的过程就是禅意所在。

美是一种潜在的感动,追寻美的过程是能够带来快感的过程。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颗发现美的心。拥有一颗发现美的心,就找到了入禅入定的入口。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美的过程中有所截获,进而进入某一境界的。以书画为例,正是有了点、线、面千变万化的造型,才有了各不相同的审美情境。张旭狂草的笔飞墨舞,化育出吴道子人物画的衣带当风;李邑碑铭的雄强刚劲,导源出以金石入画的铁骨铮铮;陈淳草书的笔意入画,开创了大写意花卉的飒爽淋漓;而龚贤书法积墨而为,积健为雄,苍茫浑厚,美不胜收……

惟有赤心向美,方有禅花盛开。一程一程的风景在盛放,一环一环的涟漪在绽开。掸去心灵的尘埃,远离尘世的纷扰,在追寻美的过程中,有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心态,又怎会没有快乐、美丽的心境。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等杂志签约作家,湖北省文联首批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