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声中的心灵信仰

【湖北】肖艳

 

在湖北省京山市东北之郊坐落着一座滴水寺,这座千年古寺、荆楚名刹自古以来就是城郊游览胜地,古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多有来赏,官员钱侍郎、经学家郝敬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赞誉滴水寺。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中,记载了诸多描写滴水寺的五言诗和七言诗。郝敬写有一诗《滴水岩赠道士章晦叔》刻在寺门上方,形象地描绘了滴水寺的幽静风光。郝敬的老师李维桢是晚明著名文学家,文坛领军人物,官至礼部尚书,多次莅临滴水寺。

仰望滴水寺,这里青山巍峨,树木葱郁,汩汩的清泉流经寺下岩壁溶洞,如珠帘一般不断往下滴,故岩壁名“泌水岩”。滴水寺始建于唐朝,依山麓而筑,风格古朴,静谧幽寂,明朝寺名“滴水岩”,住道人。明末清初住和尚,改寺名为“滴水寺”。后来多有扩建。

每天晨光微熹的黎明时分,滴水寺的钟声便悠扬响起,一声声洪亮悦耳,响在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到暮色苍茫的黄昏光景,鼓声又阵阵传来,一声声轰轰隆隆,传入心灵深处另外的角落。于是,晨钟暮鼓声满满地充溢着心灵,不知不觉中,柔软的心灵变得庄严、肃穆、清静、纯正起来,也许这是信仰的力量赋予心灵的高尚品质,是信仰的方式赋予心灵的独特风采。

举头三尺有神明,心灵信仰莫远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心灵信仰;在佛教文化中,慈悲与智慧也是心灵信仰,这些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融进中国人的血脉与骨髓中,在文化发展的漫漫历程中生生不息地传承着。

慈悲能够拔苦予乐,如果人的内心充满了慈悲,看到众生陷入痛苦的情绪时,就会产生同情心和同理心,帮助众生解除痛苦,达到快乐的境地;如果看到众生本来就很快乐,那么自己也会受到快乐情绪的感染,变得非常快乐起来。

智慧可以摆脱愚痴,获得开悟。在佛教思想中,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只有智慧是统摄前五种的,有了智慧,就有可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达到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

有了心灵信仰,孩童时期会乖巧懂事,活泼可爱;青少年时期会勤奋学习,追求真理;中壮年时期会胸怀大局,奉献社会;垂暮年时期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眼睛很小,装得了整个世界;眼睛很大,容不下一粒沙子。心胸很小,只有这一寸空间;心胸很大,包容着万事万物。你我很小,从一个细胞而来;你我很大,创惊天动地事业。那么,心灵信仰是小还是大呢?也许很小,只存在于一个人的意识中;也许很大,可以主宰所有众生!

心灵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愿望与抱负、理想与追求,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与升华,是实践的指导,是行动的指南,给人以正能量。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京山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