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蕴禅心

【河南】马

 

少林寺常住院内,生长着许多花草树木,或许是因为日复一日地被佛法所熏陶,这些花草树木都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它们与庄严素雅的寺院建筑相互映衬,从而让整座寺院更加富有灵性。

在寺院西寮房的右前侧,生长着一棵桑树,枝繁叶茂,一个成年人都合抱不过来,也不知生长了多少岁月。

一日清晨,我来到这棵桑树下,看到旁边有一位扫地的老僧,正在认真地清扫地上的落叶。打扫到桑树下时,老僧拿出一个用碎布缝制的袋子,放在一旁的地上,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捡拾桑树上掉落的桑葚,放入袋中。一些桑葚因为过度成熟,从树上掉落下来,摔在地上,汁液乱溅,给地面涂上了一层紫黑色。此时,我也捡起地上的一枚桑葚,放在嘴里,轻轻一嚼,饱满的汁液便在口腔里迸发,细细品味,这桑葚清凉甘甜,仿佛还带有山间清风与明月的气息。我想,桑树并不在乎桑葚是否在地上摔碎,如果有缘人恰好过来捡到,它也愿意与之分享,一切随缘自适,不悲不喜,不增不减。

天王殿前面,有一棵生长了1500余年的银杏树。银杏树高大粗壮,每到秋天,便一身金黄,就像是一位雍容华贵、端庄大气的儒士。因此,当银杏树的叶子变黄后,便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千年古树的风采;有些游客还会将捡到的银杏叶珍藏起来,用以祈福纳吉。同时,还会有各大媒体带着专业的拍摄设备蜂拥而至,记录下银杏树绝美的风姿。银杏树可能也知道人们喜爱它金黄的树叶,但它并没有执着于此,依然在春夏两季换上绿装;在冬季来临时,脱下一身金黄,变得赤裸裸、光秃秃,呈现它的本来面目。可能这时的银杏树缺少了美感,但那又怎样呢?它早已放下了虚荣,内心只剩宁静与自在。

在少林寺常住院一些建筑屋顶的瓦缝间,还生长着一株株瓦松。那瓦松就像是一座座浮屠(宝塔)一般矗立着,给人一种庄严、清净的感觉。恍惚间,我似乎听到了这些“宝塔”里面传出来阵阵的诵经声、木鱼声和钟鼓声……我想,这些“宝塔”也有它的信徒吧!不信你看——那些在瓦松下忙碌的蚂蚁、昆虫和在周围飞舞的蝴蝶、蜜蜂,便是它最忠实的信徒,可能它们也会匍匐于“宝塔”之下,向其倾诉内心的烦恼和痛苦,祈愿我佛慈悲,救自己脱离苦海;亦或飞舞于“宝塔”四周,聆听里面的高僧讲经说法,来化解内心的妄想和执着,平息无边的贪嗔痴,从而获得清净和解脱。

藏经阁的右边,有一棵被火烧过的古秦槐。这棵古秦槐一半树干已经被烧成黑炭,但另一半完好无损,并且还顽强地抽出新枝,露出绿意。这棵古秦槐真正做到了放下,它放下了伤痛,不惧怕磨难,它没有因为被大火焚烧过,便自暴自弃,消极避世;它安住当下,内心从不沉浸在躯体残缺的痛苦中,虽然只剩一半躯干还有生机,但它依然顽强生长,从而涅槃新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一棵树上既能看到生,也能看到死,生死集于一身,让我们明了生死的奥义——生,便圆满这一世生命的因缘;死,便一切成空,没有恐惧,只剩坦然。

少林寺常住院内的草木,许是听闻了高僧的开示,亦或是明了了僧人们诵读的佛经,因此渐渐地生出了一颗禅心,获得了无上智慧。它们用生命向我们传递佛法的真谛和妙义,为我们带来一场场心灵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