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邹相
常言道: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有恩当思报”,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基本做人道理。然而,人生在世,得到别人的帮助与恩情,随时可见、无处不在,却有一些人并不懂得报恩之理。我们先来看下面的这则哲理故事。
有一位轻生者,被寺院里的一位僧人从深水中救上岸后,不仅没有感恩,还满嘴怨气地说:“大师,你何必费力救我?我去意已决,即使今天没死成,明天还得去找死的。”僧人淡然一笑道:“是啊,我确实阻止不了你寻死的决心,可是,我想问你一句:你该报的恩,都报了吗?”
轻生者一脸诧异地说:“我并没有欠下任何人的恩情,也不曾施恩于他人,有什么恩可报呢?”
僧人回答说:“你的生命来自于父母,就得报父母之恩;你的衣食住行取自于天地,就得报天地之恩;你的知识和智慧得之于老师,就得报老师之恩;你的生活得力于亲友,就得报亲友之恩……这些恩,你一辈子都报不完,怎能说无恩可报呢?”
轻生者低头沉吟片刻,忽然醒悟过来,连声对僧人道谢后,便独自下山而去。
正如那位僧人所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报之不尽的恩,佛教中更是将报恩看成如法修行的基本准则,并提出“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之说。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报恩品》云:“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即是说,世间的恩情有四种——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即是要求一切众生,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要明白“报四重恩”之理,并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首先说报父母恩。“生我者父母”“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这些都是先贤为我们留下的经典佳句,这些佳句,无不是在告诫世人:若没有父母的恩情,哪里会有我们的降生,所以父母之恩,恩重如山。这一点,佛陀无愧为我们的楷模。佛陀出生后,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他后来被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成人。佛陀的母亲并没有把他养大,但对他有生育之恩。佛陀为报答母亲的生育之恩,曾经专门示现神通,升到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说了三个月的法,然后乘着宝阶从天宫降到人间。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以后,他亲自为他的父亲抬金棺(棺木)。尽管佛陀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佛祖,尽管他是众人顶礼的智慧觉者,但父母之恩在上,他选择以身作则,成为报父母恩的楷模和典范。
反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在享受各种优厚的生活条件之余,对父母为养育他们所付出的艰辛讳莫如深,实为不该。人总是会长大的,长大后成家立业之际,也正是父母老去之时。假如你一门心思地只想着过自己的幸福小日子,不思报恩父母,不思赡养老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还有许多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出门打工者,他们把孩子扔给家中年事已高的父母照料,觉得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这类人中,有一部分在养家糊口时,对家中父母有感恩之情,对孩子还有些牵挂,而有一部分却无视父母的付出,只想着父母应该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一味地“啃老”,还不想对父母有任何回报。试想,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哪有自己现在的一切呢?不知对父母感恩的人,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呢?
其次说报众生恩。对这一“恩”,有些人也许会感觉难以理解,他们甚至会想:我就是众生,众生不过是凡人,为什么要报“众生恩”呢?而且,世人常将“众生”分为三类:亲人(包括沾亲带故的人)、仇人和非亲非故的人。亲人的恩自然要报,那“仇人”和“非亲非故的人”的恩还要去报吗?殊不知,佛陀在经典里告诫我们:“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这就要求我们对待所有的人,就像对待我们的父母一样,同样要有感恩的心,要有报恩的心。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记载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按照佛教因果轮回的理论来讲,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历经六道轮回,在多生多劫里互为父母。正因为我们互为父母,所以我们不能去伤害父母。退一步说,即使你不相信“因缘果报”,但如果你能常怀慈悲心,做到敬重每一个人、关爱每一个人,不管是我们的亲人、仇人,还是和我们非亲非故的人,我们也必将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善意的回报。
当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中,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对头”,给我们带来一些障碍和困境。但如果我们用感恩的心来对待对方,把对方看成我们报恩的对象,时间一久,自然会消融彼此的间隙。即便是遇上难缠的竞争对手,不论是你打败了对手还是你被对手打败,你都应该感谢他们。因为没有他们的存在,就没有助你成功的催化剂,也没有你积累的经验与教训。
其三是报国土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皆如响应。圣王恩德广大如是。”从中可以看出,佛教中最原始的“国土恩”多侧重于报“国王恩”,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里,国王就是国家,国家是一个地域概念。报“国王恩”,就是要报“国家恩”,一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不仅养育了我们,还成就了我们,“有国才有家”,我们若不懂得感恩自己的国家,就不符合成为一位国民的基本要求;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家,但小家作为国家的基本单位,所谓“家国”,即是说,“家”必从属于“国”,没有繁荣富强的国家,就没有安居乐业的小家。
报国土恩,并不需要我们如何喊口号来表决心,只要我们守好自己的本份,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物,拥护国家的大政方针,包括尊重国家所倡导和呼吁的各项政策与方略,就是报国土恩的积极表现。当然,我们还要给国家以美好的祝福,怀着感恩的心坚决拥护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国家,积极响应国家的各项倡导与呼吁,这样才能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最后是报三宝恩。佛教所说的“三宝”,即佛、法、僧也。顾名思义,报“三宝恩”就是要报答佛、法、僧的恩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载曰:“三宝恩者,名不思议利乐众生无有休息,是诸佛身真善无漏,无数大劫修因所证,三有业果永尽无余,功德宝山巍巍无比,一切有情所不能知,福德甚深犹如大海。”这即是说,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讲,“三宝”正是步入佛道的三大要素:佛如修行精进波罗蜜的师宝,教导我们通过学佛修行明心见性、找到真如本心;法宝有数万种不二之谛,能让我们修福明智、圆满觉悟;僧宝为“真丈夫”,能忍人所不能忍,与青灯古佛为伴,以上行下化、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为己任,堪为三界之楷模。“三宝”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我们岂能不报“三宝恩”呢?
报“三宝恩”,不是纯粹带着功利心或是出于某种动机,逢初一、十五到寺院去烧香顶礼、请愿谢拜那种,而是要理解佛教,理解僧人,善待佛法,以感恩之心善待佛、法、僧,护住我们的善心、善念,行持有度,福慧双修。我们身边有不少人,见到佛寺或有佛像的地方,就要去礼拜的,这也是一种感念三宝恩的表现,也有殊胜的功德。
作为芸芸众生中一员的我们,这一生既是思想成熟、境界提升的过程,也是感恩、报恩的过程。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你是地位显赫的高官还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平头百姓,只要你一息尚存,就需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自己的生命,善待身边的人与事。当然,更需要用一份真挚清净的心,去报四重恩,感知报恩带来的愉悦与欢喜!
(作者系少林寺官网主编,《禅露》执行主编,少林文化学者。先后出版《禅心乡韵》《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