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少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建构“少林学”的若干思考

【广东】马明达


记得多年前,在嵩山少林寺,释永信方丈曾向我出示了2003年香港各界名人为“少林寺文化大展”赠送的题字,其中最引我注意的是饶宗颐先生所题写的“少林学”三个字。饶先生的字,楷隶融和,体势高古,笔法雄浑而挺秀,一向是我十分熟悉也十分敬慕的。但是除了对书法的一番叹赏之外,更吸引我的是“少林学”三个字的学术意蕴。我感觉饶先生写这三个字,饱含着他对禅宗祖庭少林寺的期许之情,更深层的是寄托着他对当代少林文化发展趋向的希望和鼓励。

饶先生是当代成就卓著的国学泰斗,是海内外学人高山仰止的学术兼书画大师。同时,先生的禅心如清池皓月,所见往往洞彻无碍,发人深省。我的理解,出自饶先生之手的“少林学”三个字,是先生对源远流长的少林文化的学术定位,这里面既含有如何对千年少林文化的总结与继承问题,也是对当代乃至今后少林文化如何发展的殷殷指引。可以说,饶先生在鼓励有志于少林之学者,应该努力建构少林学术系统,使之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问。“少林学”三个字可谓寄意高远,耐人寻味。如果我的理解不谬,我愿意就“少林学”的建构谈谈一得之见。

我以为“少林学”之可以成立,并且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因为它具备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应该具备的若干条件,而在所有的条件之中,以下两点是最重要的,是构成“少林学”的基石。

第一,少林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少林寺自创建以来,流传千载,绵延不断,尽管因为多种原因而迭经兴衰,时显时晦,甚而造成了不少迷疑难解的历史盲区,但总体上说来少林寺历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兴衰之迹与大多数史事、重要人物的活动等,基本上都于史有证,主要脉络清晰可考。因此,对千年少林及其所有相关问题作历史学的研究,搞清楚它的真实情况,应是建构“少林学”最基本也最迫切的学术工作。

少林寺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和佛教自身的起起落落,就本寺而言,有过平稳发展的时期,也遭遇过很多天灾人祸,在坎坷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少林寺产生过一些重要人物,又不断从僧俗两界汲取融会丰富的文化资源,终于积淀并酿成独特的少林文化体系。就这一体系的结构而言,其实并不特别复杂,无非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佛教,二是武艺,二者以外还有医药一层,但影响不及佛教、武艺之大,文献资料寥寥无几。宗教与武艺,原本各有各的渊源和发展历史,是两种各有畛域、不相兼容的文化类别,因为“学佛者不应兼习武艺”是佛教的一般原则,也是古代社会大多数佛教信众的共识。然而,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在少林寺里,二者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彼此间不断地增强兼容性,加上其他因素的推助,终于形成少林寺所谓禅武并存、以武为禅的特殊的宗教修持模式。

僧徒习武和寺院拥有武装,在中国佛教史上并不少见,但最终形成一种特定的修持模式,寓禅于武的佛教理念,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千百丛林古刹之中只有少林寺一家。有趣的是在明代,少林寺这一特殊修持模式竟得到了官方认可,少林僧人习武不再仅仅是个人行为,少林僧兵居然成了国家武装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频繁地应命出征,战功和相关的传闻使少林寺名声大振,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四方仰慕少林武艺者接踵而来,既学习了少林武艺,也必然给少林带来新的武艺元素;少林僧人的游踪也达于四方,直至大江以南、西南边陲,形成了以少林为中心的良性循环的武艺交流状态,具有了天下武艺交流荟萃的功能,几乎是一个例外。少林寺真实可信的佛教史和武艺史,乃是一切少林文化孳衍派生的根源,因此“史”的研究也是“少林学”最基础的研究,是“少林学”所有外延部分的附着点。离开了少林寺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渊源,其它所有的外延现象都将是无源之水,甚至是无稽之谈。

第二,少林寺拥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内外典的各种体例的文献资料,还有数量可观的石刻图文资料和口碑资料等。

依照学术常规,任何一个传统文化如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领域的学问,在具备悠久历史同时,还应该有相应的文献资料积累,要有自己的资料体系。如果缺了这样的资料积累,或仅有断简残编,散漫不成系统,则无论拥有何等久远的历史,也都很难成为一门引人入胜的学问,研究者难免浅尝而止。少林寺除了悠久的历史渊源,还有着十分丰厚的资料基础,拥有大宗的历史文献。在这一点上,少林寺堪称得天独厚。资料基础除了我们所时常接触到的历代史部、子部和集部书中大量散存的少林资料外,仅少林寺所藏数百通历代碑刻塔铭文字,就是一笔非常珍贵的资源,在中华丛林中实不多见。此外还有《大藏经》内外的佛教资料,有传存民间的各种武术稿本抄本,以及作为武术重要表现形式的各种口传谱诀和套路之类,都是各具价值的研究资料。对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和参照比证,特别是在古今少林武艺渊源异同的探究考索,构成了“少林学”特有的学术魅力,是最让人舍不得、放不下的地方。

在少林寺与少林文化历史研究上,前人是做了不少工作,魏晋以降的各种碑碣、史志和零散的诗文的搜集汇编,以及宋以后大量的金石著录和题跋文字等,其实都具有史的性质和价值,但终究不是专门的少林史著作。再者,少林历史以佛教史和武艺为两大系统,直到民国年间,在近代武术勃然兴起的大背景下,唐豪先生的《少林武当考》赫然问世,虽然现在看上去还比较简略,有些结论也不尽准确,但它毕竟是少林专史之嚆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当代又有了温玉成先生的《少林访古》等接踵而至,可以说终于有了关于少林历史的专门之作,“史”的研究渐成气候。但是总体上说,迄今关于少林历史的研究还做得很不够,成果并不算多,深度广度都还不够,还有大量史实需要正本清源,需要搞清楚其本来面目;也还有许多幽藏不明的史实有待于钩沉发隐,有待于从史料和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所以,我以为今天要建构“少林学”,最先入手的应该是少林历史研究,这包括少林寺的兴衰沿革史和重要人物的历史踪迹,包括本寺和某些重要属寺的佛教变革史和寺院管理制度史,更包括少林僧兵史和少林武艺的发展史,等等。总之,凡与少林有关的历史问题都应该在我们的研究视野之内,大的问题固然重要,理当优先推进之。一些看上去比较细小的问题,诸如明清间少林僧人的游方制度等,其实往往牵涉着更大的问题,亦不可忽视。

 

“少林学”是一个有着古老源头的学问,无疑地又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可以说它是一个拥有新的生命力的学问。在体育——特别是具有东方人文精神的中国民族体育武术已经阔步走向世界,成为许多人重要生活内容的当代世界,少林寺名声日隆,几乎成了中华武术的标志。“竞技武术”的申奥以“表演项目”为结局,实际上等于武术原地踏步了半个多世纪,想来不禁令人凄然。事实最终证明那种背离中华武术传统而另起炉灶的所谓“竞技武术”之类,并不能代表中国武术文化的真谛,不具有真正的中国武学精神,花俏浅薄,弊端丛集,故虽经强力推行,终不被国内国外绝大多数武术爱好者所认同。当此之际,积极建立理论与实践更为高明的“少林学”,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中华武学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以为发展“少林学”应该由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构成。

首先,正如前面已经谈到,少林文化的继承是严肃的事情,是关乎“少林学”能不能立得起来的大事。这些年来,少林寺以及和少林有关的各式各样的社会文化现象很繁盛,少林寺成了世界上家喻户晓的名称。是不是现在所有关于少林的说法都符合真正的少林传统呢?未见得,很多是在不受任何学术规范制约下,以利益为驱动制造出的少林泡沫,是港台武侠小说和武打片影响下的产物。而作为一门学科,就必须要冷静对待,特别是要在少林文化渊源的评估认定和继承上,要举步谨慎,不可以贸然行事。哪些是真正的少林传统,文献有征,渊源有自,能够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哪些是泡沫,是附会依托的东西,甚至是近些年来在商品经济驱动下,在社会流俗文化泛滥下编造出来的,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界限分明。只有找到真正的传统,才能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对“少林学”建设而言,首先是继承的问题,继承必须是建立在把家底搞清楚的基础上。

再来谈谈创新发展的问题。任何一门学问建立起来时,都需要面对现实求发展,而发展又必须充分考虑到当代条件,不可以脱离实际,食古不化,把发展变成了复古。对少林来说这个问题非常实际,非常具体。我们看到了轰轰烈烈给少林带来的荣誉,这中间有很多正面的东西,但我们也看到轰轰烈烈给少林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少林文化的流俗化。坦诚讲,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都面临着流俗化的危险,有些东西它不被人瞩目时,不热闹时,反能保持原来面貌;一旦热闹起来了,喜欢的人多了,却被严重的商品化了,以至面目全非,大失古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中,文化的商品化并不全是坏事,只是我们要有勇气应对这个形势,要保持清静寂定的禅心状态,在不失本然中善加把握。当然,如何从容应对是大学问,需要认真思考和筹谋。但有一点是可以提前想到的,就是万不能心气浮躁,仓促布局,不能在只顾追求最大效益时,却丢掉了最有价值的东西,丢掉了千年少林的文化积淀和高古品位。

少林寺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明代,佛道文化都在相对衰落之时,许多名寺宝刹日显消沉,少林寺却能保持它崇高的名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林形成了文化交流传统,吸纳各种文化,有禅教与密教等的交流并存,有禅教与武学的交流,还有对中医、养生之术的吸纳等。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寺僧不逃避现实,积极进入社会,保家卫国,匡扶正义,以高尚的武学精神表达对民族的爱,对国家的忠,这正是少林寺之所以拥有崇高声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少林文化精神中最可珍贵的东西。今天发展“少林学”,一定要继承这个优秀传统,把保持吸收多种文化的胸怀,特别是要容纳不同的武学思想,要听得进不同意见,且不可闭寺自守,故步自封。

创新应该从最基础做起。建议一些具体的学术建设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完成,特别是一些基础性工作。没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学”就立不起来,就是立起来了也不牢靠,日久难免东倒西歪。首先,应当尽快组织高水平的学术力量,完成《少林学概论》的撰写工作,要以严肃的学术态度对“少林学”做出科学的学科界定,告诉大家究竟什么是“少林学”。其次,应尽快启动少林历史文化的基本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给所有研究这门学问的人们提供方便。最后,少林武艺的整理一定要尊重历史事实,一定要正本清源,寻求少林武艺的真正源始,不能只为了适应市场,迎合观众,任意编造所谓的“少林功夫”。这类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古董出现多了,便会产生了负面影响。武学是一门复杂而特殊的学问,在当代中国,在“竞技武术”长时间独霸武坛的情况下,真正的武学及其学问早就被边缘化了,武术主流至今仍是“竞技武术”及其群体。对之,我们只能耐心等待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今天少林寺的复兴,“少林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华武学的复兴,意味着中华武学系统的重新建构,兹事体大,少林寺僧俗弟子要当仁不让,以“少林学”的建设为责任,为重振中华武术的尊严而尽一份心力。

(作者系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原载于《少林学辑刊》(第一辑),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