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是福》连载

编者按

心是什么?是一切业的根本。心乱则业恶,心净则业善。每个人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心安是福。

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安是福》一书中的每一章节,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

该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编著,2013年9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心安是福》一书中,不只有佛理,亦有众生之理,世间之理。


(十)

布施:五戒三施,有所舍弃

芸芸众生中,凡愿意接受你施舍者,都是你布施的对象,而不仅仅是行乞者。这是佛之大爱的根本,也是修禅者从施舍中感受快乐的大道。


永信禅话——

布施在佛教当中占多大地位?六度当中,将布施提居首位;成佛四无量当中有舍,舍即施;《佛说十善业道经》中更是对布施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经文云:“世尊对龙王说,如果有人行菩萨道,在不杀生的前提下,将赚来的钱用于布施的话,那么这个人将来必得‘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的果报。”可见,佛对一个既不索不义之财,又乐于布施的人所赋予的功德之大!

布施的形式主要分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

所谓“财施”,是指财富上的布施,包括将金钱与其他实物(如吃、穿、用等物品)舍捐出去,救济缺吃少穿、生活困难的人。当然在佛教的教义上,这还只是外财性的布施,生活在尘世中的凡夫俗子,能够做到外财布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若人家得了你的外财,还需要你的器官、肢体,你会作何反应?我敢说,几乎没有人愿意以布施的名义这么做。毕竟,这关乎自己的生命。而生命,正是我们的内财。施出象征生命意义的器官,就是佛说的内财施。内财施听起来很恐怖:你要只胳膊?拿去就是;你要只眼睛?拿去就是——这些听起来很恐怖的“施”,只有菩萨做得到。

佛祖时代,有一位具寂国王叫恒以,他把自己的所有财物全部布施出去,满足了臣民的心愿后,仍觉得自己尚未满足动物、畜生的心愿,而外财对动物、畜生是派不上用场的,怎么办呢?只有动用自己的内财了,于是恒以就下定决心,前往蚊蝇聚集地,将自己身上的肌肉与鲜血布施出去,让此类众生得以饱食。帝释天神听得此事后,半信半疑,为辨明真伪,他就变成一只黑老鹰,要啄恒以眼睛,恒以却淡淡地说:“如果你真需要,拿去就是。”帝释天神闻言即现出真身,对内外兼施的恒以敬佩不已。

当然这只是一则传说,表达的是菩萨无量的慈悲心。诸位作为众生,要达到菩萨那般境界,难度可想而知,我也不会在此倡导这样的施。我倡导的是什么?假若你在外财上有能力,通过布施去解救那些处于极度困苦中的人,你就是有功德的人;假若你外财有限,甚至你自己还处在亟待他人向你外财施的困境中,那么你未尝不可通过随喜他人,或对他人多报以微笑、陪护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内财施方式,向他人表达你的慈悲心,这同样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财施处处可见,只是你未必能感觉得到。

所谓“法施”,就是通过讲经布道的方式,开导他人,帮助他人脱离苦厄,或者无偿地向他人传授知识技能,抑或是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帮他人摆脱苦厄,走出困境。法施所成就的功德比财施又进了一步,因为财施毕竟是有限的,不管你施与多少钱物,受施者都会有用完的时候。而法施不是这样,通过法施,受益者得到的是智慧的给养,而智慧对于任何人都是终身受用的。

然而,现在尘世间的法施情况并不乐观。世人过度追逐利益,导致法施心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在众生当中呼唤或实现法施精神的回归,难度真不小,这也正是我劝导众生修禅的原因之所在。

所谓“无畏施”,在佛教当中是持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奉持了五戒,别人就不会因为你感到不安、畏惧。进一步讲,你通过修行持了五戒,并不见得人人都像你一样持了五戒,所以社会依然存在不安定的因素,那么你还要在众生感到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站出来,帮助众生,消除众生的恐惧。所以,无畏施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布施,这种布施虽然无形,但却是很实用的。

接下来,我要谈谈舍弃。

舍弃与布施就像硬币的两面,没有真心的舍弃精神,就没有真正的布施义举。

《般若经》中,佛如是说道:“菩萨如布施时,于一切法都无所舍,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于一切法亦无所得。如菩萨众行布施时,于一切法都无所损,如是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于一切法亦无所益,损、益二门相待立故。”这就说明佛对舍弃与布施都是持有一定原则的,而不是闭着眼睛恣意胡来的。否则,仅以纯粹舍弃或纯粹布施来定义,菩萨把寺庙舍掉了,把经书、斋库施空了,还有今日的佛教与众僧吗?

我们需要搞明白的是,舍弃与布施应该以“财无所顾惜”为前提,能舍、能施一切可舍可施之物,这已可证诸菩萨的慈悲心。至于修行中的众生,佛亦有言,凡舍得、施得者,“无论出家、在家,皆可称为菩萨”。也就是说,只要你对人生宇宙有所觉悟,对世间万事万物空性有所体证,那么你对世俗生活一定有所舍弃与布施,也一定能够功德圆满。

当然,我现在并不鼓励大家舍光了去要饭,舍得老婆孩子在家饿肚子。但有一点需要指出,一个人若真有这份舍心,他就肯定会成佛。一个能把自己的一切都舍掉的人,就有资格接受布施。

更值得提醒的是,佛教讲的布施必须遵循一个大原则:五戒。众生做不到五戒(人人戒酒不现实),至少要做到四戒。如果有人一边谋财害命、贩卖毒品,一边又把赚得的钱舍弃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这不但不能算作功德,甚至还因为恶业重而必招来果报。

有人问,我们都在讲布施,那么,谁是布施的对象?佛教对布施的对象并没有严格的界定。纪伯伦曾说:“凡配在大地上行走的都有资格接受你的施与,因为你给的只不过是多于你生活需要的部分钱财而已。”这就是说,芸芸众生中,凡愿意接受你施舍者,都是你布施的对象,而不仅仅是行乞者。这是佛之大爱的根本,也是修禅者从施舍中感受快乐的大道。



高僧同题开示——

白云禅师


布施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六度法门的第一条;布施是表示“爱”的方式,布施是一种“付出”,又表示缩小自己、扩大心胸而关怀天下之人。布施两字听起来很简单,但对某些人而言,做起来却不甚容易。普天之下,无论哪个国家或哪个角落,都无法缺少布施的运作。如果缺少布施互助的运作,那个国家、那个社会就不是“人类”生活的社会。

学佛者,追求清净的爱,讲究付出的艺术,这便是“布施”。经文中佛陀说,“贫穷布施难”,确实是贫穷布施难。因为贫穷的人,自己资生之物已很匮乏,怎么会有余物布施?尽管很有爱心,也很愿意付出,却苦于缺少生活的物质,像这样虽有布施之心,又有何用呢?所以——贫穷布施难!

但布施除了物质之外,身体力行的奉献也是布施。佛陀所说的贫穷布施难,是指一般人而言,若是学佛的人看透了世间的一切,进而可以广泛布施。佛陀说“一切唯心造”,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是唯心所成,只要有心去做,是难亦不难!

正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位贫婆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换了一盏油灯,如此,她一样可以燃灯供佛,可以布施。另外一位贫女,穷得只有身上穿的一件破衣服,于是把里襟剪下一块来供养佛陀……

在慈济世界中,类似的故事很多,只要有心去做,即使困难,也不难办到。对多欲的人而言,布施确实是很难之事,但对于有心人,则凡事都难不倒他啊!



参悟——

释正进


寺院里出家师父的思想行为,与世俗社会的就截然不同,不能说清净无染,相对来说要比社会洁净得多,因为彼此所求的方向不同、“目的地”不一样。在名和利方面,一个是越多越好,一个是“舍弃”。而这个不断从内心里“舍弃”或者“根除”的过程,要有个始终如一的东西来维持,才能彻底“舍弃”掉。



邹相


常言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这个“舍”的过程,就是放弃。我们大可不必把着眼点放在“得”上,人生并不一定就非要一直“得”,“舍”也一样有意义。正如电影《卧虎藏龙》中,男主人公李慕白说的一句话:“把手握紧,什么都没有,但把手张开就可以拥有一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很多时候,与其紧抓不放,不如选择放弃。因为,放弃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简单来说,布施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因人而异,我们的布施也会有不同。譬如说,对一位沿街乞讨的乞丐,我们可以以财物布施,让其感受到我们对他(她)的关爱;对一位知识匮乏或不明事理的人,我们可以用法布施来对待,引导其认识真我、明晓事理;对一位胆小懦弱的人,我们就应鼓舞其士气,为其找到坚定信心的方法和途径,施以无畏。


本悟


我们面对复杂的人生不能仅仅掌握一套哲学,以为只要懂得了一个道理便可以畅通无阻。其实,取得往往只要心理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想要驾驭好生命之舟,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学会放弃。

把握时机,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是顾全大局的果敢和胆识。面对人生,我们是自己唯一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才能彻悟人生,才能拥有海阔天空般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