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文化遗产是“少林学”建立的一个标志

【北京】田青


少林艺术博大精深,从它的雕刻、书法、建筑这些有形的艺术包括从少林功夫里面体现出来的崇高的审美价值,都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我想谈谈另一个题目,与“少林学”相关的,这个题目是《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少林学”建立的一个标志》。

我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可能有些学者没有注意到,少林寺从2004年开始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个名录做了大量工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个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开始的,它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由于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西方主流文化在借助强势媒体的力量以一种席卷全球的态势对所有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对全人类造成了一种一元化文化要统一的状态。各国的有识之士,主要是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我们所谓人类大同其实并不一定是现在大家所呈现的、所看到的经济一体化甚至文化一元化。当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时候,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样的世界并不是理想的世界。

应该这么讲,现在二十多岁的、上过大学的青年,很多都喜欢吃汉堡包、麦当劳、看NBA篮球赛、看世界大片、上互联网,这种文化的一体化已经对这个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造成了一种非常大的冲击。而我们国家这几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建设,在给我们每个人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和利益的同时,背后也有一个很大的负面,就是我们在这种经济的飞速发展、迅速的奔跑之中,在不断地遗弃东西。按照这样的速度、按照这样方式奔跑,也可能跑到终点的时候,我们出了一身大汗,甚至已经全身赤裸了,但是东西却都被丢掉了。

我举个例子。我是搞艺术的,知道山西是个戏剧大省。有一个数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搞全国戏剧制的时候,这个省还有48个地方戏,包括完整的传统剧目、传人、名角、一系列的文化体系,仅仅二十年的时间只剩下21种了。二十几种地方戏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有几百年的历史,就在我们眼前、就在二十年里无可挽回的丧失了,一个传人也找不到了,一出戏也唱不了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说是当代知识分子每个人都应该关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到超市买食品有没有毒,是不是绿色食品?但是这种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丢失问题,应该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搞了一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2000年公布了第一批23个,2002年公布了第二批27个。第一批有中国的昆曲,第二批有中国的古琴,这两个项目都是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申报的。从2002年开始,全国各地的文化厅都非常重视这个事情。

少林寺的释永信方丈提出把“少林功夫”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因为联合国申报这个名录有特殊要求和规定,首先是按照联合国的要求做一个文本,这个文本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要用最简练的、概括性的语言把申报项目的文化价值、独特性、在人类文化当中的地位阐述出来,同时还要具备濒危行。比如说,“卡拉OK”就不用保护,因为它有野火烧不尽的感觉是不用去保护的,所谓保护,最简单地讲,就是一定要有价值,同时要有面临濒危的危险,这一点少林功夫和少林文化都具备了,它的价值和独特性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做得很多弘扬方面的工作,包括今天开这个会议,表面看起来是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觉得少林功夫的濒危性和其他剧种的灭亡不同,它的不同在于大家不重视,而在于鱼龙混杂。

说到现在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隔绝现象,应该说是既有忧心也有放心,怎么讲呢?忧心是看到这个现实和现在青年人表现出来对佛学普遍地一种隔绝,但是要说放心,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是有坚定信心的,而且从历史上看,中国作为有着一二百年屈辱史同时又有几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大国,我们每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近二百年来,几乎都经历着一个相同的历程。林语堂讲,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就是上个世纪前半叶留洋的那批知识分子,年轻时候说英语、穿西装、拿文明棍,过了五十岁开始穿长衫,手里拿本《楚辞》。我觉得林语堂的总结,实际上总结了在一个既有丰富历史、同时近代又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的土壤里成长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心路历程,就是年轻的时候都崇洋媚外,等有了一定的积累,尤其真正到了西方,真正到了它的文化里,反过来对中国文化重新来寻根。其实,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相似的一种东西,除了特殊的机缘,你从小都到少林寺,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但一般在大城市长大的,恐怕都有这个过程。我自己见到很多年轻人,尤其国外的,最近有一些港澳台和西方的年轻人都报考我负责领域的研究生,对佛学、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产生兴趣,在这一点上,我想一方面的生命力和魅力,会使绝大部分的青年人最终还会有一个寻根的历程。

联合国的第三批名录公布之后,它改了一个章程,各国缔结了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公约》,下面的工作是由各个政府来做。我们文化部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做这个工作,准备公布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工作已经做了大约有一年,各省文化厅报上来的有1300多项,这是通过各省筛选之后报到中央之后有1300多项。现在我们经过三轮的选择、专家论证,第一批是800多项,后来大家觉得多,又精选到600项,然后送到有关部委征求意见,各个部委认为600项还是太多。对于这个,无论是领导还是专家也都有不同意见,一派人的意见认为中国有如此丰厚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在各个方面,从艺术、音乐、舞蹈、戏剧一直到风俗、民俗、节日,以及民间知识、口头传说、史实,等等,太多了,觉得几百个是应该的。

但也有一个观点认为,如果太多了就不值钱了。联合国三批一共批了90个,面向全世界。我们也研究了其他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比如说日本、韩国。韩国作为一个单民族的国家,从1954年开始,搞了一个无形文化牌的(活动),每年公布,到现在有130多个。专家们也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韩国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这么一个小国就申报了100多个,而我们这么一个大国,有56个民族,有个500、600个不算多。我还觉得,第一批应该把中国最好的、最优秀的、真正具有国家级水平的文化遗产公布出来,这个申报也是一个保密工作,在公布之前不可以讲。但是关心少林功夫的,可以这么讲,因为少林功夫申报世界名录的时候是候选的第一项,所以入选国家级名录应该理所当然,没有问题,第一批无论有多少个,也不会没有少林功夫。

(作者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文原载于《少林学辑刊》(第一辑),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