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学”建构设想

【北京】宗舜法师


我个人认为,“少林学”的提出,标志着少林文化的思想和内涵得到了一种新的升华。这种升华要求“少林学”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阐释、清晰的概念表述和完整的体系建构,以及全面的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少林学”这个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可。

第一,我认为“少林学”它可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少林佛学;2.少林武学;3.少林医学;4.少林艺术学;5.少林传播学。

传播学是我新提出来的一个想法。其中,少林武学、医学、艺术学实在都不是我所长,所以我仅就少林佛学和少林传播学的建构,提供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我认为,少林佛学可以包含这样几块内容:1.少林禅学;2.少林戒学;3.少林佛教管理学;4.少林文献学。

为什么用这四个内涵来概括少林佛学呢?主要是考虑到佛学的分类可以非常细,那么作为“少林学”,它必须要突出自身的特点。如果每一个学科都平均用力给予太多太杂的内涵,就不容易凸显少林佛学和其他佛学的区别所在。所以,我建议这四个内涵也都要有所侧重,并非平均用力。

第一是包含在少林佛学里的少林禅学。我个人建议要侧重于五宗七家里面的曹洞宗研究,提出这样一个意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目前,禅宗研究是成为学术界教内教外的一个显学,大家都在纷纷地做这个研究。如果“少林学”仅仅把禅学大的范畴提出,大家都来做禅学研究,并不能凸显少林的特色。而少林寺从唐代以后,特别是金元,以曹洞宗承作为家风,所以在过去尤其是在明代左右,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山头代表当时曹洞宗的传承,那么东南是以福建鼓山为代表的,东偏北一点的江苏是以金山曹洞禅法为代表的,在北方就是以少林寺作为代表的。这样一个传承和家风一直延续到清末到民国,它的曹洞传承并没有断,所以与其少林寺在把五宗合并研究,不如鼓励做全面研究,侧重点突出曹洞宗研究,这样才能形成“少林学”里面禅学的特点,也能够实现少林家风在新时代的一个凸显。

从我们现在调查的资料看,曹洞宗现存比较完整的资料还是鼓山一系的,那么鼓山有关曹洞宗的资料数量大致在五百到六百万字,零散地汇集到一起的话,这个数目应该是在八百多万字左右,所以这个曹洞藏应该是有一定篇幅;第二个是因为它并不是一个非常浩繁不能实现的工程,所以我觉得编辑曹洞藏显然是可行的,而且可以把它作为少林禅学的一个特点。这是第一点,有关少林禅学的提出。

第二个少林戒律学。我个人建议要侧重说一切有部戒的研究,何以如此呢?虽然慧光律师这个人的名气比较大,他是以弘扬四分律为主的,但是作为在少林寺传戒的另外一位义净三藏(四大译师之一),他一辈子是弘扬“有部律”的,那么弘扬“有部律”在少林寺传戒很有可能少林当年所传就是“有部戒”而非“四分戒”。

有一个历史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关中戒坛和洛阳戒坛对立的关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义净三藏是“海归派”,南山道宣律祖是“本土派”。“海归派”是不大瞧得起“本土派”的,所以义净三藏在他的相关著作里面,对关中道宣律祖的戒坛加以很多嘲讽和批判。他认为没有看过印度原始的戒坛是闭门造车,做出的戒坛完全是不如法的,所以他在洛阳东都另立戒坛,和关中南山的道宣唱对台戏。根据有关义净三藏所作的少林寺《戒坛记》和《铭文》的解读,特别是张建伟先生写了一个《唐少林戒坛铭考》,写得非常详尽,运用的资料非常全面。

少林寺在唐代的传戒应该是传承了印度的那烂陀寺的戒坛来的,是最正宗的戒律。这个戒是义净的毕生所学,用了毕生的精力在弘扬“说一切有部戒”,关于这一点王邦维先生是这方面的权威,将来如果要做这个研究可以听听王先生的意见。

我觉得,如果再把精力放到大家都在做的弘扬“南山三大部”上,用大量精力去研究《四分律》如何,不如把大家都忽略而且一直都没有用很大精力去做的“说一切有部戒”的传承和相关情况做一个系统研究。这块儿的研究做得人并不多,成果不多,还大有文章可做。少林寺戒坛的恢复,也应该参照义净三藏当年提出的印度戒坛的戒法,这样可能更符合唐代少林的真实面貌,也能凸显唐代戒坛正宗的地位。所以,我觉得少林寺的戒律学在各宗戒律都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侧重于有部戒的研究。

第三,少林的佛教管理学。我个人认为,释永信方丈这么多年以来,已经摸索出一套把旧的制度和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互补的工作。所以,少林目前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是值得作为新时代佛教的管理学,也值得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来研究。我建议侧重于研究旧的制度和新的管理模式,把新旧进行互补,形成一个自身独有特点的少林模式。

第四,少林文献学。少林文献学主要着重梳理少林传承的历史文献,把各方面的文史资料做一个汇编或一个长编,而且这一块资料我建议少林寺要及早、全面地向学术界公布和开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鼓励大家利用这个资料来进行“少林学”研究,否则以我们目前手上所有的资料是不完整和片面的,所以昨天听到一些法师汇报的相关材料整理,让我们感到很振奋,我们也希望这块儿的材料给相关的学者们进行完整提供。

这是关于少林佛学的建构,我觉得可以突出少林禅学、戒律学、佛教管理学和文献学四大块;而禅学侧重曹洞研究,编辑曹洞藏;戒律建议侧重“说一切有部戒”的研究;佛教管理学侧重丛林制度以新的管理模式的互补研究;文献学就是把少林文献进行梳理、汇编,向教育界、学术界进行公开公布,这是关于少林佛学的一点想法。少林武学、少林医学、少林艺术,我就没有资格发言了。

第五,少林传播学。少林传播学包含的内容主要是文化这方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值得进一步考量的。少林传播学可以包含四个内容——

1.以通俗弘法活动推广人间佛教理念。作为一个寺院,它必须承担通俗弘法,满足信众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活动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合适的时候满足广大信众基本的弘法需要,所以说把这个作为最基本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可以借鉴一些周日的佛学讲座,居士们的夏令营。少林寺的禅堂也修好了,过去丛林是冬禅夏讲,冬天坐禅,夏天讲经。像这样优良的寺院传统,都可以归纳到以通俗的弘法来推广人间佛教理念。

2.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人格修养。“少林学”是一个开放的“学”,它所包含容纳的面是非常广的,如道、佛、医、武、艺,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可以概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范围里面,不仅仅只限于佛教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旗帜打起来。这一块可以超越信仰,既信佛教的人士也信非佛教的人士,尤其是用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格修养这样一个目标的,可以从心智管理、传统文化的推广这个角度,来进行一些高级管理班的培训,做这样的事情也是少林传播文化的一个途径。

3.以开展慈悲济世行动实践菩萨精神。这一点我非常同意永信法师提的慈济的事业佛教不能不做,但是不能完全把慈善作为佛教的一个主题,否则的话我们变成一个慈善机构,而不是一个佛教机构,那就完全有点本末倒置了。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如果不落实到慈悲济世中间,又显得我们在这个方面缺位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把慈悲济世的行动作为弘扬少林文化的一个传播的途径,并且作为一个窗口,把它归纳到“少林学”里面是有这样一个用意的,通过我们实践菩萨道,让社会认识少林,了解少林文化。

4.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承、传播少林文化。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各种媒体(纸质的媒体、声光电影的媒体),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来传承和传播少林文化。这些媒体形式包括拍电影、拍电视剧、办杂志刊物、佛乐组织和武僧团等等。我们昨天提出编一个“少林学”的专刊,囊括少林文化或少林文化研究的内容,可以用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来传承和传播少林文化。我在“少林传播学”这一块提出了以通俗弘法活动推广人间佛教理念,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人格修养,以开展慈悲济世行动实践菩萨精神,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承、传播少林文化四个建议。

当然,构建完善的“少林学”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刚才所说的,仅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我觉得目前少林寺当务之急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比如说创办某一种学术的期刊或学报、成立相关的研究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的研讨活动、交流活动,只有这样我觉得这两天的研讨会才能将达成的共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否则,会议开完之后,共识还是悬在那里。

这就是我关于“少林学”建构的一点肤浅的构想,希望得到大会上各位法师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指正。

(作者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本文原载于《少林学辑刊》(第一辑),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