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周伟良
少林寺一一这座站在历史与现代交汇点上的千年古刹,以及围绕它所演绎而成的种种文化现象和故事传闻,不但在芸芸众生间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学者视野中的研究对象。毫无疑问,由二十世纪末有人提出的“少林文化学”,到二十一世纪初酝酿成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少林文化研究所”,以及这次“少林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充分反映出“少林”一词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且正在逐步形成一门由多学科参与的学术领域。
一、少林武功在“少林学”结构中的文化地位
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本人认为“少林武功”一词在概念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少林武功”指:历史上由少林寺僧人整合、传承的以各类武技功法和训练方式等为有机内容的传统艺业者,以及包括由历史衍承而来的社会习武群体,因高度认同少林武功文化的心理驱使,而在习武活动中自觉认宗归祖的一种文化事象;所谓狭义上的“少林武功”则指:历史上由少林寺僧人整合、传承下来的以各类武技功法和训练方式等为有机内容的传统艺业者。对于这门由多学科参与的学术领域,是冠以“少林文化学”好,抑或“少林学”合适,学者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展开讨论,但问题不是很大,因为具休内容上两者不会相左甚多。不过,就“名定而实辩”的名称而言,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即赞成由饶宗颐先生所提的 “少林学”。君不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文化热”的持续高涨,社会上将“文化”作为标签滥贴滥用的情况一时盛行,以致学人间有了“文化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揶揄。因此,尽管少林寺在历史上早就享有“禅宗祖庭”及“武中道场”的美誉,完全具备其文化的负载能力,但“少林学”一名,既可涵盖少林文化的所有内容,同时也可与时下种种滥用 “文化”者相区别。
与名称相比较,厘定具体的研究范围及由此建构起其理论体系,显得更为紧要。“少林学”的理论体系究竟如何?199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国少林文化学》在概念上未加界定,著作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宽泛,如嵩山的人文地貌、嵩阳书院、法王寺、中岳庙、观星台和汉三阙等都被纳入其中,有关少林方面的则有佛教、建筑、雕刻、 绘画、少林武功、少林(医药)秘方等。今年年初,由少林寺寄发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征文邀请》函上列有12个方面的内容,将其归纳一下,基本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大致有四类:1.“少林学”总论类,如“少林学”研究对象、目的、价值以及少林学”理论构建等;2.少林佛教类,如“少林佛教文化”“少林禅学”等;3.少林武功类,如“少林功夫”;4.少林文学艺术类,如“少林艺术”“少林文艺”“民俗”。而第二部分则与第一部分发生了分类上的交叉重叠,如“少林典籍”,既可有少林佛学方面的典籍,也包括少林武术和少林医学方面的典籍;又如“少林人物”,既可有少林寺高僧,也可有少林武术名人,他们均可分归到相应的“佛教类”或“武术类”人物中去。“少林学”的理论体系如何建构,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笔者借此谨提出应按其研究范围来进行分类的原则。依此原则,“少林学”的理论体系可分五个方面:1.少林佛学类;2.少林武功类;3.少林医药类;4.少林文学艺术类;5.“少林学”总论类。当然,这五类内容相互关联,但他们各自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的理论畛域,由此而共同支撑起“少林学”的理论大厦。
“少林学”的研究内容无疑是广博的,但在上述的几类研究中 “少林武功”应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寺以武显名”——武功,是明清以后少林寺名闻天下的基本动因。在这历史过程中间,我们不否认下层民众以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价值需要,对少林武名的塑造与传播所起到的作用。同样,在知识精英的视野里,“武”也是少林文化中一道最为闪亮的印记,明人程绍的《少林观武》诗中,“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清楚地表露出当时土族阶层对少林寺以武为特点的价值认识。还有如顾炎武,当他面对“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时,这位一代思想家所感受到的依然是少林寺僧“颇闻经律余,多亦谱武艺”的特点,以致在“奇语惠玚流,勉待秦王至”的吟哦中,寄托了亭林先生对故国山河的深切期望。即便是在严禁民间习武的清代,“少林拳勇自昔有闻”和少林寺僧善武,同样成为朝廷官员的认识定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积极奔走呼吁,将少林功夫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映照出法师慧心独识的理性自觉,另一方面也表明少林武功所占的权重及其具有的深远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禅宗唐宋以降的变迁,世人对于少林寺的认知一般都是基于其武功盛名的影响,并凝结成为一种社会性集体记忆而积淀在意识深处,成为当代少林寺最具社会影响度的文化名片。
总之,历史上少林武功文化的基本场景,是由其原生态文化与衍生出的次生态文化共同构建的,这在少林武功需要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今天,这一研究就更显其时代意义。传说佛祖有次问他的弟子:如何能使一滴水永远不干?众弟子回答不出。佛曰:将其放到大海里去!少林武功所具有的文化载量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可作如是观。
二、有关少林武功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少林武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那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长期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同,也正是在历代习武者的崇奉和实践中,少林武功才建树了自身这座多姿多彩的文化丰碑。今天,我们讨论、研究少林武功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以增进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然而,继承与发展并非是对“吾家旧物”的简单沿袭,而是经过理性审视后的文化“扬弃”和抉择。如果说农耕社会中少林武功的发展主要靠一种原发型的实践积累,那么进入近代社会后,就要求衍变成在理论观照下的主动推进。
在有关少林武功的学术问题上,民国时期以来就有学者涉足,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研究性论著,其中较有影响的如唐豪先生的《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考证》,徐哲东先生的《少林宗法图说考证》,以及顾承周先生的《少林寺及其僧徒志略》 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少林武术热在海内外的悄然兴起,有关少林武术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其中较重要的论著有唐豪先生的《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1958)、马贤达先生的《试论我国武术史上的达磨与少林寺》(1982)、曾维华等人的《从少林寺的几方碑塔铭文看明代僧兵》(1984)、周伟良的《少林武术源流考》(1989)和《也谈天地会少林故事形成的原因及对传统武术所产生的影响》(1991),以及马爱民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少林武术起源研究》(1999)、程大力的博士论文《少林武术通考》(2000)和周伟良的《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2003)等;另一类为资料性汇编,较有影响的,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无谷等人编著的《少林寺资料集》《少林寺资料集续编》和德虔法师编著的各种少林武术辞典,以及1999年由永信法师主持编著的《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等。另外,如温玉成的《少林访古》(1999)、张国臣的《中国少林文化学》(2000)等著作中,也都程度不一地涉及有关少林武功的历史与文化。亳无疑问,以上成果对繁荣少林武功学术研究和弘扬少林武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存在的不足也是很显然的:首先,现有论著大都囿于对个别事象的考释,而缺乏对少林武功整体历史发展脉络的条贯梳理及其规律性探寻,即使是具体事象,也基本集中在诸如达磨与少林武功关系或僧兵问题上,研究少有突破,因此,原创性成果少。其次,在研究视野上,也有学者人把视角伸向了诸如少林拳技功法及武德、武禅、武医等多层文化领域,但多为资料汇集,学术意义上的审视和甄别不足。另外,由于对少林武功历史规律和文化价值研究的匮乏,就难以对少林武功的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发展走向,提出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
对少林武功进行整体性研究,套用一个当下的流行词,当是个由多方学者参与并应制订出相应规划的“系统工程”。该研究一方面为少林武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少林武功在新时期的健康有序发展阐明走向,另外还对推动我国整个传统武术的时代进程,发挥其独特的启迪意义和实践价值。关于少林武功的研究内容,笔者以为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少林武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资料是任何学术研究的文撑,以往少林武功的研究成果少有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资料建设不足有关。少林武功资料按其形式,基本可分为典籍笔记、拳械图谱、碑刻铭文、档案材料、期刊文集及民间传闻等几大类别。应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挖掘,进行考证分类。同时,应将所有有关少林武功的资料建成数据库,编制成计算机软件。
2.少林武功的技艺功法研究。在少林武功研究中,丰富多彩的技艺功法是少林武功的价值源头和文化渊薮,它反映了前人习练少林武功的实践积累与认知。今天,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最终也应具体落实为对少林武功技艺功法的继承与发展上。就研究内容而言,凡属于武功范畴的,如拳械套路、技击方法、功法手段、训练方式等,均可归入这一类。必须承认,目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十分薄弱的,亟待加强。
3.少林武功的历史研究。该研究主要寻觅少林武功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和衍变规律,其中涉及少林武功起源、少林武功的发展、历史衍变和传播。其中,少林武功在清代和近、现代的发展情况,是该研究的重点,“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语)。因为揆之少林武功历史,可以为少林武功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时空框架。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得好:“真要具体认识文化,莫如根据历史。忽略了历史,文化真面目无从认识。”
4.少林武功的文化研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林武功积淀起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表现为少林武技、少林武德、少林武医、少林武禅等多层文化结构,其中又显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博爱天下的有为精神。归纳、揭示这一绵延不绝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对于我们今天“培育民族精神”、倡导和谐社会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当然,少林武功文化源自传统的农耕社会,因此在某些方面不免沾有那个时代的历史尘埃。通过研究,就是要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理性甄别,以利于今天的继承和弘扬。
5.少林武功的发展战略研究。在我国各项社会体制改革背景下,当代的少林武功正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活动格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武功技法的样式和价值发生质的异化和曲解,以致永信法师在2001年的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为此提出专门议案。因而,如何使少林武功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特征在与现代社会的对接过程中,实现时代转型并又保持其自身的文化品位,这是少林武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已故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1998年香港举办的“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发言中,曾意味深长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在新世纪里必须实现“文化自觉”。这里的“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对本身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的过程和所具有的特色,“目的在于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获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也应该是少林武功当代历程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武学专家。本文原载于《少林学辑刊》(第一辑),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