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读书

【陕西】李勤安


在一座千年古寺,持卷细读,得益于那年这里有个国学堂,我被师兄喊去做义工。佛门净地清规戒律不比俗世,闲暇时分读书自然成为不二选择。

娃娃们在朗诵《弟子规》《百家姓》等传统启蒙读物,我选择的是《金刚经》《六祖坛经》等,还有一些儒、道的经典。读佛家经典是了解,是学习知识,毕竟,好多典故、成语出自佛经。

古寺曾被用作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我曾经在里面上过四年半学,小学的后半场和初中的上半场。因缘聚合,离开学校近四十年又回到起点。当年,基础没打好与大学无缘,否则,我可能不会有“回炉”的机会。

时光匆匆,岁月白了少年头;古寺依旧,还保留着几分学校的模样。只是少了琅琅读书声,修行人特有的缓慢、轻柔,连风仿佛都是轻的,生出许多幽静。找一个地方开读,时有时无的檀香味儿萦绕,敲击法器的声音隐隐约约飘进耳际,这样的环境里,读书的效率蛮高。怪不得古人喜欢古寺展卷痛读,体验过后方知其中的乐趣。

一页页读完,一本一本读完,终是慧根浅薄,福报不足,最终记不得多少,更难达到国学堂门前学以致用、谨言慎行的境界。读的时候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对,享受!读到妙处忍不住小声叫好,或者一笑,很想效法古人墙壁上题诗一首抒情,惜乎没这个才情,如今也不兴往粉白墙上胡乱涂抹!

古寺读书,一声鸟鸣、晨钟暮鼓往往把我从书里拉回现实。于是,眼睛会离开书本,伸个懒腰,让思绪的小鸟自由飞翔。

以前,我读了大量的魏晋小品,里面有好多与和尚的小故事,主题就是批判,一本正经、直截了当,最高明的是带有几分禅机……

搞出这些故事,无须思考,就知道是在阐述外来文化的到来,对本土文化就是入侵。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眠,自己的地盘别人不得染指?是保护,也是本能。何况,两者对世界的看法天差地别,对立、排斥、攻击,乃至大打出手在所难免。面对压力,佛教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积极改造适应,与本土文化互相借鉴、融合,最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下,古寺里办起小小的国学堂,佛教和儒家共处一室,这在以前就是佛家讲的不可思议,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就是大因缘。 

佛教经典中,我最喜欢品读《心经》和《金刚经》。前者很短,二百余字,一位年轻的出家人给大家演示,一口气唱诵完毕,悦耳动听。后者我读过十几遍,一些句式很特别,也有特点,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背诵不难。不过,我志不在此,感受而已,只记得开始是“如是我闻”,这是所有佛经的开头。不久在喜马拉雅听书,知道佛经和《论语》一样,都是弟子们整理的。

古寺读书,饱了眼福,愉悦了心灵,顺便胡思乱想,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多年后的今天,国学堂已成过去,但寺院读书的美好却留在记忆里。有时想起,心情顿时美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