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历代名人吟咏少林寺的诗作

◎邹相


众所周知,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印度高僧跋陀敕建的寺庙。千余年来,作为禅宗祖庭、武术圣地、皇家寺院的少林寺,受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青睐与关注。古往今来,无数位名人雅士曾到访少林寺,并留下一首首动人的、优秀的诗作。

在唐代,女皇武则天曾先后十四次登临嵩山,并留下《从驾幸少林寺并序》一诗,诗中写道:“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她高度赞美了少林寺为佛教圣地。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的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钟情于山水之间,对少林寺也尤为敬重,他在《经少林精舍寄都邑亲友》一诗中写道:“出巘听万籁,入林濯幽泉。鸣钟生道心,暮磬空云烟。”他将少林寺道业兴隆、晨钟暮鼓的情景细致地刻画出来。号香山居士的大诗人白居易,对佛教寺庙尤为喜爱,他在《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一诗中写道:“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这里的“三品松”就是少林寺常住院内,被武则天封为“三品官”的古松。

唐代进士李颀曾专门写有一首登封少室山的诗,该诗题为《少室雪晴送王宁》,其中写道:“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禅宗祖庭、功夫圣地少林寺,就位于少室山脚下。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形态各异,有“九顶莲花砦”,有“旗、鼓、剑、印、钟”五峰,还有被誉为嵩山八景之一的“少室晴雪”。诗人写的送行情景,就是在少室山雪晴之后,他送别友人王宁。唐代诗人戴叔伦,曾到少林寺参观、游玩,并留下一首题为《游少林寺》的诗,诗中写道:“步入招提路,因之访道林。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诗人叙述了他到少林寺参观游玩的场景,看到石龛上遍布苔藓,通往寺院的路,也显得很悠长,上面白云缭绕。另外,唐代的刘长卿、宋之问等名人雅士,也都留下了吟咏少林寺的诗作。

在宋代,到访少林寺的名人特别多,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曾在《少林寺》一诗中写道:“禅庭松色寒,石室苔痕古。寄寄不逢人,空檐燕方乳。”他将少林寺内的禅意、禅趣、禅境生动地描写出来。东坡居士苏轼在《达摩面壁大师赞》中写道:“少林素壁,不以为碍,弥天同辈,不以为泰。”他将达摩面壁的典故运用于诗中,并提出达摩面壁,其意不在壁,而在心,其心所致,方能破壁的观点。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渔家傲·初祖》一词中,阐述了达摩大师与初祖庵的故事,他写道:“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即是说,达摩大师“只履西归”是非常有禅机的,值得我们去参、去悟。同时,黄庭坚给达摩大师写的这首词,也是对达摩大师一生行化的总结和颂扬,肯定了达摩大师“传法中土”的重要贡献,他还专门在词中写道:“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这是赞叹了禅宗“一花五叶”的法脉传承。

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封为潞国公的文彦博,在少林寺住宿后,留下《宿少林寺》一诗,诗中写道:“六六仙峰绕佛居,俗尘至此暂消除。西来未悟禅师意,北去还驰使者车。五品封槐今尚在,九年面壁昔何如。心知一宿犹难觉,花藏重寻贝叶书。”诗中,作者文彦博谈到自己在少林寺住了一宿,因使命在身,不得不驰车北去,为“西来未悟禅师意”而感到遗憾。诗中的“五品封槐今尚在,九年面壁昔何如”,“五品槐”指的是少林寺里的秦槐,官封五品;而“九年面壁”则指的是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首倡禅宗。这是肯定了少林寺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印证了少林文化的有序传承,以及佛教中国化的循序渐进。这首诗,充分体现出诗人文彦博对少林寺的敬重,对少林禅宗文化的敬仰,以及对“禅悟”境界的推崇,希望自己能达到开悟之境,身心得到解脱与自在。

在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撰写了《少林》一诗:“云林入清深,禅房坐萧爽。澄泉洁余习,高鸟唤长往。我无元豹姿,漫有紫霞想。回首山中云,灵芝日应长。”诗中,他把在少林寺感受到的静处之幽、云林清深、禅房萧爽、清静无尘等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出来。元好问与少林寺住持木庵性英等关系密切,他除了作《少林》等多首五言诗之外,还写了众多文章,如《少林药局记》《清凉寺木目禅师塔铭》等。有一次,元好问在外地见到了子京禅师,见故人而动情,怀念起嵩山下的和尚诗友来,便作诗曰:“南风稳送北归船,留得虚名一指禅。嵩少诗僧几人在?因君回望一凄然!”从中不难看出,元好问与少林寺有着殊胜之缘,与少林寺的僧人们有着深厚的情谊!

明代,吟咏少林寺的诗作尤为众多,如著名文学家李梦阳的《少林寺》,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太保朱衡的《宿少林寺》,民族英雄、抗倭名将俞大猷的《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少林寺》,等等。李梦阳在《少林寺》一诗中写道:“唐碑汉碣藓字剥,猿啼虎啸萝灯红。独坐悠悠息尘想,少室影下月出东。”诗中,李梦阳写到他傍晚而入山谷,在空荡荡的秋山中只能听到悠扬的钟声,向远处望去,烟云从深涧中流出。从室内向外看,松窗含山,美轮美奂。他在院中漫步,欣赏唐碑汉碣,有苔藓可证其古;虎啸猿啼,有红灯可减其怖,别有一番情致。诗人以其独到的视觉、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少林寺的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让人心生敬意!俞大猷曾亲授少林寺武僧少林棍法,与少林寺僧人关系密切,他在《诗送少林寺僧宗擎》中写道:“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颠。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诗人忠告少林寺僧人宗擎,不要以为武艺在身,就以物质利益为重,要懂得超然物外,方能独得禅心。俞大猷负有奇节,以古代贤人豪士为自己的楷模。此诗重情重义,传达出诗人俞大猷与少林寺僧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官至工部尚书的朱衡在《宿少林寺》一诗中写道:“初祖开初地,香台控碧岑。双泉泓德水,五叶散珠林。”诗人称赞达摩祖师首倡禅宗,为中国传下大乘禅法,并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双泉泓德水”意在赞大乘禅法的纯净空灵,“五叶散珠林”意在赞禅宗的昌盛——先是“一花开五叶”,后成为“五家七宗”的局面。明代大理寺卿吴三乐曾在重游少林寺后,写了一首题为《九日重游少林寺》的诗,诗中写道:“少林佳丽地,乘兴又重游。九日禅堂静,千年古洞幽。”诗中以景起句,说少林寺是一个绝佳的去处,诗人乘兴重游少林寺。少林佳地,风景秀丽,故地重游,何其欢喜!紧接着,诗人写到九九重阳日当天,少林寺的禅堂静谧,诗人的心也如静水般清明、澄澈。古刹清幽,历经千年,幽静依旧,积淀着生命的厚重。在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任登封知县的傅梅,在《过少林寺》中写道:“二室巑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他在诗中将少林寺的法脉传承、禅武文化,阐述的非常清晰。

在清代,到少林寺参观游玩的官员、文人雅士更是不胜枚举,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诗作。1750年9月30日夜晚,乾隆皇帝在少林寺住宿,留下《宿少林寺》一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这首诗,是乾隆皇帝的得意之作,诗中体现出他对少林寺的赞美,以及他的一颗清净洒脱的禅心。除这首诗之外,乾隆皇帝还写了《少林寺》和《题面壁石》两首诗,同时,还为少林寺的殿堂题写了五块匾额、四副楹联。清代著名文学家景日昣,在《观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一诗中写道:“少林古碑密如栉,高下竖卧各为质。松柏掩映发幽光,大半出自名人笔。”他对少林寺的敬仰与爱慕之情溢于言表。此外,毛奇龄的《游少林寺》、叶封的《少林寺》、顾嗣立的《初祖庵杂咏三绝》等,也都从不同角度吟咏了少林寺的厚重历史、博大文化,以及僧众安心办道的景象。

在当代,周恩来、赵朴初等名人先后创作出吟咏少林寺的诗作。如周恩来在《达摩洞》中写道:“面壁十年,佛光身形入于石内。破壁升天,引来身后万千佛徒。”这是他对达摩面壁典故的赞颂。在《风雨岚山》中,他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再次选用了达摩面壁的典故。赵朴初在《题少林寺日本两禅师撰书三碑》一诗中写道:“一花五叶何荣敷,灯灯相续耀天珠。洞上宗支更繁衍,乔柯自与凡木殊。”他盛赞少林寺在法脉传承和宗风发扬上保持得很好,希望少林寺能续佛慧命、绍隆佛种。1992年4月12日,赵朴初和夫人陈邦织女土一行到少林寺视察指导工作,受到少林寺僧众的热烈欢迎。时任少林寺住持的释永信法师,热情地接待了赵朴初一行。在少林寺立雪亭前,赵朴初瞻仰着亭内二祖慧可的塑像,当场作了一首诗:“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这首诗,肯定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为少林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古今名人吟咏少林寺的诗作中,我们既能直观地了解到少林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禅宗文化,以及少林寺本有的禅、武、医、艺文化,亦能感受到其作为千年古刹的清幽与清净。每一首与少林寺相关的诗词作品,都能给人以启迪,让人心生欢喜。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吟咏少林寺及少林僧人的优秀诗作传世,让大家一起感知这座千年古刹的非凡与殊胜之处。

(作者系少林寺官网主编,少林寺《禅露》主编,少林文化学者。先后出版《禅心乡韵》《且听风吟》《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