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

【重庆】吕传彬


有僧人问荷泽神会禅师说:“烦恼就是菩提,不知是什么意思?”荷泽神会说:“可借虚空作为比喻,就如虚空,并不因为明亮来了就明亮,黑暗来了就黑暗,不管明亮或黑暗,虚空本来没有变化。这亮的虚空就是暗的虚空,暗的虚空就是亮的虚空,明亮和黑暗虽有交替,有消逝或产生,但是虚空本身并无任何变化。烦恼就是菩提,它的道理也是如此。有人烦恼,有人超脱,迷和悟虽有所差别,但菩提本心却没有变化。”

此处,所谓“菩提心”就是佛的觉性,即佛性。此一佛性,一切众生本就具备,只是有人迷,有人悟,所以才会有佛和众生的差别,以及种种现象上的不同。比如,有人执着于俗世的一切而烦恼,有人则较能看得开而超脱。然而,不管烦恼也好,超脱也好,迷执也罢,了悟也罢,各自原本的佛性却依旧超然自如,不动如山。

另一则禅宗公案,可呼应并印证上述荷泽神会的说法。

唐中宗时,六祖慧能的入门弟子韦璩任韶州刺史。有次,他轻车简从去曹溪宝林寺拜见慧能,并虔敬地问道:“近日弟子打坐,以清净自己的内心,何以总不得清净之心?”慧能说:“得悟不在打坐,而在心悟。内心清净与内心烦恼,其性无二。心住烦恼而不乱,就是清净。”这几句话犹如狂风般,扫去韦璩眼前的迷雾、心中的挂碍,一语点破他对打坐和清净的执着。

好一个“内心清净与内心烦恼,其性无二。心住烦恼而不乱,就是清净。”此处的“其性”,即是上述所谓的佛性或菩提心。就如虚空般,不管内心清净或烦恼,佛性本身并无任何改变,故说“其性无二”。因此,如果能心住烦恼而不乱,明心见性,心性澄明,自能摆脱烦恼和迷执,随缘自适,清净自在了。所谓“烦恼即菩提”,便是这个道理。

问题是,我们又要如何做,方能心住烦恼而不乱,进而臻于明心见性,心性澄明的境地呢?圣严法师为我们开示一条明路,即“凡事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唯有勇于面对,并懂得放下,真正放下俗世的虚名浮利,荣辱得失,心无挂碍,才能摆脱烦恼和迷执,进而让内心得到趋向真如的清净与自在。

就现实层面来讲,人既存活于红尘俗世中,便不免受七情六欲的羁绊,而时有迷失和烦恼,即使是修道者也不例外。再说,人生更充满许多不可知的变量和磨难,因此,在面对世事的纷扰和横逆中,不管有多大的艰难和挑战,多少的烦忧和苦难,只要一切尽力而为,全力以赴即可。至于成败得失,不妨淡然处之。

诚如星云大师所开示的,“凡事全力以赴,得失无容于心。”然而,得失既无容于心,心不住境,烦恼又从何而生?就此而言,只要我们能时时保持一份与世无争、随缘自适的“菩提心”,便能过一个快乐自在的人生了,不是吗?与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