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鲁故事

清朝时期,尤其是康熙执政后期,对少林僧人习武的抑制,是有其社会背景的。汉人自古就有正统情结,在当时的一些汉人看来,清朝皇室是“蛮夷”,无权做中华之主,天下理所当然应该是汉人的。在这种正统情结下,很多地方秘密成立的“反清复明”组织,似乎都能从明代少林武僧英勇善战的故事中,找到某种精神符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天地会和白莲教。

天地会的成员无论武技是否出自少林,都自称“武从少林寺学”。天地会对外称“洪门”,所谓“洪门”,实则取自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天地会门人用诗歌的形式与少林寺“拉近乎”,其中有首诗在南方相当流行:“凶猛洪拳四海闻,出在少林寺内僧;普天之下归洪姓,相扶明主定乾坤。”

天地会组织还煞有介事地编造了一个“火烧少林寺”的故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说:康熙时,西鲁造反,清兵去了没打过人家。于是,皇帝下榜昭告天下,能征服西鲁者,封万户侯,赏万两金。少林寺武僧撕了榜,出征西鲁,大胜而归。此后,有人诬告少林武僧谋反,康熙皇帝不分青红皂白,派大军夜袭少林寺。趁着僧侣熟睡之际,清军一把火烧了少林寺。

其实,根据清朝的历史记载,少林寺根本没有被烧过。天地会组织的杜撰,也可以理解,毕竟天地会的力量太弱小了。面对清朝帝国庞大的军事力量,天地会组织希望武艺高强的少林武僧被自己的故事感动,然后出手协助自己“反清复明”。他们幻想少林僧兵能像1553年抗击倭寇那样,用武力战胜一个王朝。除了天地会,白莲教也同样利用“少林武功”为自己壮胆鼓劲。

到了清代末期,少林武术已经成为匡扶正义的文化符号了。作为文化符号的少林武术,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具有政治倾向性的民间教门,还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学作品。少林武僧的形象,逐渐生动地出现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凉道人的《听雨轩笔记》、刘鹗的《老残游记》等小说中。到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少林武僧的形象就随处可见了,少林武术也成了最强武功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