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法之修:谈修持如何起步

【贵州】刘先和


佛法修持如何起步?这是当今诸多有意修持佛法人所面临的一个十分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庞大的居家学法人群,对此问题的反应更为强烈。笔者以自身修持体验为引,特作此文,与学修者们共勉。

佛性人之具有,本不在修,但因佛性被生命屡世所积的愚痴妄想所遮盖,又不得不采用修行的方式去除障碍,以亲见佛性。这正如当初释迦牟尼佛在入道时的感叹:“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入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恒作种种颠倒执着,以致轮转生死海中,受大苦恼,久不能出,真是可怜可惜啊!”佛的感叹,贯穿其说法的一生,因为感叹中透视了佛一生说法的两大因缘:一是告诉人们生命的真相;二是指示人们如何亲证真相的根本。这正是佛法无上智慧的体现,也由此证明佛学是认知生命,解脱生命束缚的智慧之学。

到底该如何实修佛法呢?释迦牟尼佛在《佛遗教经》中开示:“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佛祖清晰告知:自心真心在定。故一切修行法的要旨是定,这就是初学者判断是否善法的最基本的准则。

对佛法学修者而言,学修的目的:一是获得智慧;二是真正了知宇宙及生命真相。要达到此目的基本途径与举措,就是定。由定向前,才能实现亲见真心自性;由定向前,才可能具无上智慧。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开示:“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体。光是灯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六祖坛经》)由此,一切有志于修持佛法,有求于大智大慧的人,修行定法是不可逾越的必修之课。

对于定的认知,其实人们是十分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定力强的人往往比较稳重,不浮躁;定力弱的人,往往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又如,在与一些佛教界人士打交道时,有时会自觉和不自觉地感觉到一些高僧一眼看上去气质非凡、与众不同,给人一种特别受信赖、受依靠的感觉。这些高僧,为什么会给人以这种感觉呢?其实,就是定力给人的一种特殊感应。而平常之人就不具备这气度,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心思浮躁,心猿意马,妄心一刻也未曾安宁过。散乱之心,必现非安之相。

在诸多修行法门中,禅以治散乱为最长,故禅宗一向注重定法修行。一部《六祖坛经》共十品,其中专讲禅定就占有两品。惠能大师对禅定有详尽开示,如:“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这就将如何是定,如何是真定以及定与自性之关系,诠释得明明白白。经中除此专品讲禅定之外,惠能大师在整部经中多处讲到定法。

定境中是一种什么状况呢?从古到今,对此教授者极为罕见。虚云大师怀无上悲悯之心,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对此作了描述。虚云大师开示:“须知禅宗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悟心地。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净。以疑情不断故,不是无知;以无妄想故,不是有知。又虽无妄想之知,乃至针杪堕落地皆知之,但以疑情力故,不起分别;虽不分别,以有疑情不断故,不是枯定;虽不是枯定,乃是功用路途中事,非为究竟。”虚云大师的要点有二:一是疑情不断;二是不分别。因为有疑情,故妄心依疑而止,直至“疑至极处”,石破天开,方见光明。虚云大师指出“不是枯定”,此意体现了大师的良苦用心。因为有不少人对定有偏知偏见,认为定就是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觉。在他们看来,植物人有生命,然而其对什么都无反应,都无知觉,以为这就是定。这无疑是对“定”的误知误解。针对人们的误知,虚云大师开示:定中非知,也非无知,不是枯定,定境“是功用路途中事”。对此,惠能大师也曾有开示:“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注法,道即通流。心若注法,名为自缚”。(《六祖坛经》,下同)他还说:“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思量、深参两位觉者对定的教诲,人们理应对定法有所正见。

如何实践入定呢?反思人们不能定是因思念太多,妄念不止,身心散乱,漏失习重。故前人教给种种办法,要旨在先将万念变一念。比如念佛号、参话头、数息、止观等等,由此“依他”而收心一处。《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国禅宗祖师达摩大师讲“外离诸境,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惠能大师的“三无(无念、无相、无住)”,这些教理及方法都是方便之门,入法之道,都可应缘选择实践。由此万念至一念,一念至无念。

修行定法是一件极不容易之事,非一蹴而就。最大不易是人们习力大重,业障太深。时下,国泰民安、社会昌明,给人们的学修带来了诸多相应机宜。但也明显存在诸多困境:一是离佛住世已有2500多年,当世佛教尽管十分红火,寺院金碧辉煌,信众多多,香火兴盛。但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悟性者少。二是当今现代科技十分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五蕴受用多姿多态,空前丰富。人们自我价值意识膨胀,私欲无限胀大,妄心无边。在如此人心贪婪,社会浮躁的时期,要洁身自好,安于当下,不贪世间受用,修出世之法,显然是一件极难之行。

定法难修,除了心难定之外,还有一难体现在身见。这是因为一期生命是一个业力不断的连续体,生命体含有累世所积聚的业力。业力作祟必然会表现出身体的一些障碍,由此一上坐,身体必有诸多不适,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麻,难以有定。故有心求法者,过身体这一关也必受苦。既要立志求法,获大智大慧,面对这一切障道,唯有迎难而上,知难而克,树大舍大得之决心,具大死大活之气度。更何况一切有为皆是虚妄,一切受用都是虚幻。一定要懂得放下!

(作者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禅露》《曹溪水》等刊物,以及香港、澳门、新加坡等佛教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