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关鑫
《从容录》第五十七则中记载:“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著!严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州云:恁么则担取去!”
“一物不将来”,为一则禅宗公案。“将来”,意为带来、执持。“一物不将来”,即指没有任何执着。
这则公案的大意是,严阳尊者当年曾请教赵州和尚:当修行已到没有任何执念,这时候该如何继续呢?赵州说,放下。严阳不明白,说,已经没有任何执念,到了空的境界了,什么都没有了,放下什么呢?赵州说,既然放不下,就担起来吧!
据说,严阳尊者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开悟。
到底是放下,还是担起呢?每一个人都想参透其中的玄机,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严阳一定把“一物不将来”真的放下了。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遇禅理,这就像释迦如来二十九岁时弃名抛妻,接受苦难的修行,三十五岁时则连修行也不谈,放下了名利,放下了苦乐,放下了对修行的迷与信,超越人我界限,这才在菩提树下开悟。
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觉得,无论“色”还是“空”,都是修行的最初阶段,是凡俗之人叩开佛门的启蒙。能抛弃色身,抛弃光怪陆离的世界,放空自己,对于凡人来说,已是一大进步。
由色入空易。由色入空,就是打扫,就是抛弃,就是远离,跟今日此时之前所有的人和事告别,包括名片上的头衔,所有的荣耀,所有的悲伤……洒扫之后的空,就是修行者的极致所在,等到抛却最后的色身,便可以脱离轮回之苦,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进入极乐世界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却落入迷与信的樊笼。只要还有进入极乐世界的执念,就与修行背道而驰。所以,这个极乐世界与修行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
由色入空,不是佛的本意,由色入空后,还要由空入色。佛家所谓的空,是一种空灵、虚无,是宇宙的奇点——它看起来一无所有,却包容巨大,囊括寰宇,只是因为它广阔无边、无穷大,万物才被它包容却不会满溢,不但不满溢,还要化成奇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万物的“色身”构成了奇点,因此它也就无所谓满与空,这种空,亦是色。
修行者追求的“空”,如果只是“放下、抛弃”,就太过浅薄了,穷其一生的修行,说到底就是为了打开自己。眼界要打开,见识要打开,胸怀要打开,对“色”和“空”的认识更要打开。只有打开自己,才会格局扩大,虚怀若谷,才会达到“空”的境界。所谓的“空”,不是空空荡荡,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万物化于心中,万物入我心中而不留痕迹。“空”不是排除,不是倒掉,而是消化吸收,是化有为无,是把自己的小宇宙打开,找到那个凝聚了万物的奇点。
赵州之所以令严阳“放下”,是因为严阳执着于“一物不将来”,并未真正解脱。真正解脱者,就应无一切执着,连“空”也要放下。
既然放不下,索性担起来吧!担起来,不是修行的大忌,而是修行的另一个层次。这就好比垃圾,倘若倒掉,只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存在方式改变了,却并不能完全消失。真正的处理方式便是化解,一部分进行再利用,一部分彻底消失。
修行,不止要放下,还要拾起,还要化解,还要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