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比丘尼

比丘,是指在寺院出家并已受具足戒的男子。通常说,比丘在出家前先皈依佛教,对佛法有一定的认知后,然后依从师父出家,修学佛法。在年满20周岁之后,由寺院出具证明,去戒场受三坛大戒,然后才能成为正式的比丘。

“比丘”一词,原是由梵语翻译过来的,有三重意思。

一是“乞士”。即是说比丘如同乞丐一样,一边必须向社会群众乞求施舍饮食,来维持自己的色身生命,一边又必须向慈悲的佛陀乞求(佛)法食,来维持增长自己的智慧法身,求得解脱。

二是“破恶”。这里所说的“恶”是平常人所说的“烦恼”“苦恼”。比丘出家后,就要依从戒、定、慧三学,来息灭内心的贪、瞋、痴等种种烦恼,最后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

三是“怖魔”。按照佛教的说法,在六欲天,有天魔存在。天魔希望所有的众生都成为魔子魔孙,并且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比丘,目的就是要跳出三界,不再受三界轮回之苦,以解脱为目的。出家后用功修行,天魔外道也就不能够扰乱,这样天魔所住的魔宫就会受到震动,魔王也就会生起怖畏之心,所以称为怖魔。


比丘尼,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年满20周岁,在寺院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净检。在东晋升平元年(357)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尼。

据《大爱道比丘尼经》中记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在我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出现比丘尼的开始。

关于比丘尼的戒律,依《四分律》所载,比丘要守250戒,比丘尼则要守348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