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心是什么?是一切业的根本。心乱则业恶,心净则业善。每个人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心安是福。
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安是福》一书中的每一章节,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
该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编著,2013年9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心安是福》一书中,不只有佛理,亦有众生之理,世间之理。
(十三)
宽容:周遍含容,世间大同
“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以宽容的心态善待一切,时时心平、处处气和,必要时作相应的退让,既能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能提升自己的人脉与气场。
永信禅话——
一提到“宽容”二字,很多人乐了:这个也用得着禅修吗?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做人之道啊!阿弥陀佛!我要在此反问大家,如果所有知理的人,都把理这个东西变成真正的义举了,当下世界岂不是真的太平了?世界之所以不太平,正是因为众生没有佛教的“六度”,众生的思想随着世俗在流转。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句话本是一代伟人作为维护国家尊严的誓言,可是凡夫俗子却为一己利益,纷纷以此为由,大言不惭地与他人锱铢必较。古人说的“有冤必申”也被现代人发展了,发展出下句话“有仇必报”。假如大家都以这样的心态处世,何谈宽容呢?再想想,大家都不愿意宽容别人,却迫切需要别人用宽容来善待自己,这世界能太平吗?
佛教倡导“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证明佛教教义在众生当中并非曲高和寡,因为佛法本来就是从众生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回过来度众生觉悟的。问题是,如果你不潜心修行,或者只是假装在修行,那么再透彻的道理,到你那里也难以实现!你身在世俗间,吝于自度,心被世俗同化,情绪、欲望都跟着世俗流转,转来转去,却只思而不悟,情绪、欲望自然要受世俗当中负面东西的侵蚀,于是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自利、损他的不洁之念上,心界也越来越窄了,叫你舍弃、放下什么都像歃血割肉那样难,与人相处中更是惹不起、碰不得……如果众生都为自己谋取私利,谁的心里还装得下“宽容”二字呢?自己不生宽容心,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宽容你呢?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人都知道宽容是造福之道,却还有那么多冤冤相报的事在社会上发生?一句话,事关自身利益时,憋不住那口气啊!
而佛教要告诉我们的是,当我们真心修禅且到一定境界时,这口气根本不用费力去憋,因为我们有菩提在心,有慈悲本怀,有无量的大度,根本不会生气。《华严经》中有句话:“法法相即,周遍含容。”这其中,“含容”的意思就是指包容、宽让,“周遍含容”就是没有什么不值得你包容、宽让的。
那么,佛教的宽容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一个字:心;两个字:容心;三个字:包容心。合解:有容乃大。
给大家讲两则禅宗公案。
第一个是慧明禅师的。有一天晚上,禅师正在室内读书,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猜想可能是个小偷,于是就对弟子说:“快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弟子心领神会,走到邻室,对小偷大声喊道:“喂!不要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了。”
小偷一惊吓,没顾上拿钱,转身就逃走了。
慧明禅师却以责备的语气对弟子说:“你怎么可以那么大声向客人喊话呢?一定是你把人家吓着了,可怜他连钱也没拿啊!天这么黑,他要是没钱吃饭就糟糕了,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
弟子只得遵从师命,在寒冷的深夜里,到处寻找那个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的小偷。
第二个还是与小偷有关。这则公案说的是,有个小偷光顾一位归隐山中修行的禅师茅舍,却空无一物。禅师见状,脱下自己的外衣给小偷披上,并说:“这么冷,你还来探望我,别挨冻了。”后面会出现什么情况,我就不必往下说,大家猜都能猜得出来。
可是再想想,如果禅师选择抓贼呢?以他的功夫,那肯定不在话下,问题是,这样做仅仅是惩罚了他,却没有改造他,弄不好还会遭到他们变本加厉的报复。
也许有人会说,公案毕竟离现实太远,不具有说服力。那么,当下我们是怎么对待那些对少林寺存有非议的人呢?
大度,最大限度地容许那些对少林寺持各种奇怪妄念的人,并且绝不和他们打“口水仗”。至于被传的那些是是非非,后人自有公道。
我不止一次地告诫我的弟子,不要以为宽容别人就是委屈自己,实际上,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就像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为人造福也是为己造福一样。
毫无疑问,少林寺的宽容就是佛的宽容。众生乃未修的佛,也是未觉悟的佛,故而未解宽容与福报的因果关系尚无可苛责。但如果是你有意修禅,那么,宽容心则非修不可。
怎么修出宽容心?办法有三:
一、铭记佛教乃慈悲为本怀,成就自觉自愿地宽容他人的心性。
二、时刻提醒自己,宽容心只适合自度,不适合度他。自度的宽容,才是提升我们自身素质的不二法门。古人说:“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以宽容的心态善待一切,时时心平、处处气和,必要时作相应的退让,既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能提升自己的人脉与气场。
三、充分理解宽容的禅义在于“容”。所谓有容乃大,有多大呢?与佛教的慈悲本怀一样,上不见高,下不见底,宽不见边——无穷。同时,还要学会明辨“容”当中的容纳、容忍两层含义:容纳是接受,容忍是忍耐。两层含义集于一义,谓之包容,也叫宽容。
宽容,乃禅道也,亦得福报矣!
高僧同题开示——
印顺长老
我们在人间,没有一个人是单独的,都会和人有关系,所以,修学佛法不但要使自己得到好处,也要让许多人得到好处……大家相处在一起,要了解每人的个性不相同、想法不一样,能力、知识也不同,但是各有所长,也有所短。所以,我们要彼此尊重、互相宽让,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惟贤长老
我们或许都知道禅宗很讲究宽容、慈悲和关爱,而且禅宗还认为,宽容的爱是爱的最高境界。
有句话叫“爱的极致是宽容”,其意义是相当深刻的。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颗宽容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那些误入歧途的人,重新找回自己。
宽容的爱不但能唤醒陷入迷途的人,而且还能让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只要你心中装满了爱,就可以为他人带来快乐,也能够让你自己的生命变得崇高。
慧律禅师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作是坏人。
参悟——
正修
一个人之所以不能包容别人,是把世间东西分得太清楚,都有我相我执,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就无法包容别人。修行好的人知道众生有各种习气,例如某人看起来很骄傲,不太答搭理人,就认为这种人不好,但他也是众生。骄傲不理人是他的习气,也是一类人,与你不同类的人而已,也不见得坏到什么程度,你要有这种想法,就能包容他,这是属于慧的层次。大的包容心是无所不包的,像菩萨一样,对各类的众生都能包容。学佛要愈学心愈开放,愈来愈宽大,能包容的愈多,对世间能够观到如梦幻的成就,包容心就会愈大。
邹相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自胜者强”,即是通过退步、通过妥协来战胜自己,这更是强者所为。只有那些冥顽不灵、心胸狭窄之人,才不愿意主动让步,去谦让和宽容别人。
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种种不愉快的事情和难以相处的人。我们大可不必恶语相向,或是唉声叹气、无可奈何,不如退一步,“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效果自然不会太差。
当我们明白了退步不仅仅是一种谦虚、友好的做人处世方式,更是一种高尚的品行和修养时,就能明白“退步原来是向前”的内在深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