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602—664),为中国唐代著名高僧,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玄奘法师俗姓陈,他的家在缑氏之陈堡谷(今属洛阳偃师),即在少林寺西北的十五公里处。今有唐僧寺,作为对他的纪念。
玄奘十三岁时在洛阳出家,二十一岁于成都受具足戒,二十八岁(唐贞观三年)西行求法,历尽艰辛,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回归长安,居弘福寺专力译经。唐太宗还曾劝其还俗,未果。648年,太宗在玉华宫召玄奘,玄奘请太宗为他翻译的《瑜伽师地论》作序,太宗答应,这就是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现刻石立于西安碑林。唐高宗显庆元年(656),武后生子,即后来的唐中宗,玄奘赐号为“佛光王”。满月时,高宗下诏,请玄奘为他剃发受戒。
玄奘一生共译佛经七十四部,共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后人赞之曰:“自大教东流,翻译之盛未有如法师者。”
唐代早期的少林寺,仍为禅学重镇。入少林寺以修禅观,为高僧大德企羡之事。德高望重的三藏法师玄奘从西天回国后,也曾于贞观十九年和显庆二年两次上书皇帝,请求到少林寺修习禅观并译佛经。少林寺是“翻《十地》之所”(道宣《续高僧传》卷4《玄奘传》),所以他一再表示“意愿栖拖,为国翻译”。
显庆二年(657)九月二十日,玄奘法师给唐高宗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他先陈述了一番佛理及修佛艰难之状,所谓“菩提路远”“生死河深”,茫茫三界,浩浩四生,心迷意醉,终逃不出“火宅”,实可悲哉。接着,他又回顾自己的经历,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自少年求法,寻访师友,西迈诸国,多年译经,已感身力皮竭。顷年以来,更增衰弱,甚感伤嗟。他诚恳求道:“但断伏烦恼,必定慧相资,如车二轮,阙一不可。至如研味经论,慧学也;依林宴坐,定学也。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惟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絷意马之奔驰,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窃承此州嵩高少室,岭嶂重叠,峰涧多奇,含孕风云,包蕴仁智,果药丰茂,萝薛清虚,实海内之名山,域中之神岳。其间复有少林伽蓝、闲居寺等,皆跨枕岩壑,萦带林泉,佛事庄严,房宇闲邃。即后魏三藏菩提流支译经之处也。实可归依,以修禅观……使得绝器尘于众俗,卷影迹于人间。陪麋鹿之群,随凫鹤之侣,栖身片石之上,庇影一树之阴。守察心猿,观法实相。令四魔九结之贼无所穿窬,五忍十行之心相从引发。作菩提之由渐,为彼岸之良因。外不累于皇风,内有增于行业,以此送终,天之恩也……”
玄奘上表的第二天,唐高宗即回复了一封亲笔信。大意是说:看了来信,知你想晦迹岩泉,拖虑禅寂,非常钦尚。而法师已是“津梁三界”“汲引四生”的大家,又何必入少室修炼呢!请不要再提入少林寺修禅观的事了!
由此可见,玄奘法师欲归少林寺的一片真情。但唐高宗已经把他看作不能离左右的高僧,不准其请求。而我们从玄奘的请表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少林寺的禅法已经很有名气了。玄奘法师大半生奔波、坐译,主要致力于法相宗,而晚年对禅观有如此浓厚之兴趣,可见禅宗对中国高僧的浓厚吸引力。再者,玄奘法师之表可以说明,少林寺确实为后魏时著名的译经之地。如果唐高宗能准玄奘法师之请,则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更能增其光辉。
现在,少林寺与唐僧寺隔山相处,来到少林寺,岂能忘记玄奘法师与少林寺之间的一段佳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