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心是什么?是一切业的根本。心乱则业恶,心净则业善。每个人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心安是福。
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安是福》一书中的每一章节,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
该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编著,2013年9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心安是福》一书中,不只有佛理,亦有众生之理,世间之理。
(十四)
忍性:生忍度恨,法忍度世
忍辱不仅是成佛的重要法门,而且也可以历练一个人应有的意志品质,树立高尚的荣辱观与苦乐观。
永信禅话——
在前面以“宽容”为题的禅话中,我简单地提到了忍。按佛教解释,“忍”字应该分成生忍与法忍两层意思。生忍,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做伤害我们的事,诽谤我们,甚至打骂我们,我们都要能忍受,用中国话讲,叫忍辱。而法忍,就是对世间一切非情的状态,如天气冷热、饥饿、疼痛、生活条件艰苦等,都能够忍得住,法忍也叫忍耐。
先说生忍(忍辱)。六度云:“忍辱度嗔恚。”这里讲的嗔是嗔恨,恚就是生怒气、发脾气的意思。修禅之人能以忍面对一切辱,这说明已经修到一定程度了。然而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难度的确不小。因为在尘世的凡人看来,“辱”与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切身利益受到威胁是一个道理,而人格与切身利益关乎人的生命,所以当凡人感觉自己受辱时,嗔恚就随之出现了,甚至由嗔恚导致的悲剧就上演了。
有人问,治嗔恚的方法是什么呢?佛告诉你,除了一个
“忍”字,没有什么复杂的大论可谈。
据《菩萨戒经》所载,佛陀在过去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不论佛陀走到哪里,他们就跟着骂到哪里。对此,佛陀则一概持“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具慈悲而用观察”的态度。这种忍辱、精进的修持,终于使佛陀证得无上菩提。佛陀尚且如此,更何况凡夫俗子?可见,忍辱不仅是成佛的重要法门,而且也可以历练一个人应有的意志品质,树立高尚的荣辱观与苦乐观。
学佛修禅,必须在忍辱的意志上下工夫,才能以忍辱度嗔恚。你若是不能忍辱,就是嗔恚;你若是能咬紧牙根忍过去,嗔恚就没有了。嗔恚没有了,嗔恚的烦恼障道也就不会跑来干扰你的修行了。
生忍是无能的表现吗?不对,《遗教经》中有一句话:“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这就是说,能行生忍的人心中所潜藏的智慧,恰恰是那些爱逞匹夫之勇的人或喜好毁谤他人名誉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一直以来,诋毁我的各种谣言在互联网上就没间断过,传谣者中有心怀恶意之人,也有凑热闹之人,少林寺因此引来很多媒体的关注。当有记者问我如何应对谣言时,我给的回应就一个“忍”字。“不辟谣么?”“至少不以个人的名义辟谣。”我心无挂碍,不嗔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累的反倒是那些挖空心思为我编段子、传谣言的人。比起当年释祖在歌利王那里的忍辱经历,我经受的这些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怎么忍?勤修行。当然,作为方丈,还要致力于少林寺的发展。
我们知道,忍不住辱的人是很容易被激怒的,假如你尚缺乏忍辱的意志,嗔心很重,那么当你的嗔恨心被他人的各种挑衅勾起来的时候,你就会生分别心,就会坐卧不安,就会很烦恼,就会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就会觉得自己的人格受辱是奇耻大辱,继而想辙也要“给对方点颜色看看”,如此不平和的心态,如何避免得了以牙还牙、以恶制恶的悲剧发生呢?
其实,这恰恰是一种缺乏意志力的无能表现。真正能够忍住一切辱的人,他的身上会有一种很强大的人格力量,这种力量也许只用于在沉默中自勉,但这已足矣。毕竟,佛教生忍的目的并不是鼓励你在沉默中积蓄力量以等待爆发,生忍不需要爆发。所以,我不赞赏韩信的“胯下之辱”,也不赞赏勾践和宋江,他们的忍辱不是为了修养,而是潜藏着更大的仇恨,这种仇恨在沉默中发酵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必生大事。我赞赏的是放下分别心的生忍一切。一个人能修行到生忍一切,就自然会消除烦恼,抵消嗔恨,心里就是海阔天空,而不是等待死亡。
我们不难想象,假如一个人连别人对自己的羞辱都能忍,那么,世上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我们也不难想象,那个曾经羞辱过佛陀的歌利王,为什么会成为佛陀第一个度的对象?那是佛陀对歌利王表示的谢意,因为没有歌利王对他的羞辱,他就很难修炼出无上的涵养与修养。
忍的第二层意思,是法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忍耐。
和生忍一样,能否修法忍,也是考验我们意志力的一道法门。《优婆塞戒经》卷七中将法忍称作“世间忍”,亦即“就是能忍饥、渴、寒、热、苦、诱。”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里,即使社会再文明,也回避不了现实生活中一桩接一桩的琐碎事和烦心事,对我们法忍心的干扰。比如你在念佛打坐时,瞌睡来了怎么办?比如你上饭馆吃饭,菜做得不合胃口怎么办?比如你住的房子太窄小,却有朋友要来和你挤一张床怎么办?比如你没做错事,上级却委屈你了怎么办?比如你乘公交车,被女士的高跟鞋踩疼了脚怎么办?再比如缺吃、少穿、贫穷、失业、美色诱惑等,总之,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勾起你的分别心,勾起你的挂碍感,如果你这些都忍不了,就自然会卷进喧嚣,卷进世俗。只有像佛陀那样,逢事当忍则忍,才能不虚我们付出的一番修行。
我们讲法忍是一种修养,修养到位还是不到位,就看你的一念心。例如,上饭馆吃饭,菜不好吃,你修行圆成,自觉法忍;若是你修行尚未得法,一念心为忍,一念心为忍不住,就会数落厨师。
又如持戒吃素,有的人以为闭关七天跟着佛吃素,可是没两天忍不住要吃肉了,你又如何完成得了闭关修禅?
世俗间常有人这样说,修佛圆成的人说话总那么悦耳,相貌总那么慈祥,此话不虚。不管你是谁,若要学佛持戒,就要以忍作为基础,没有能忍的决心,你就持不好戒,也得不到佛的真觉,就更谈不上“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的境界了。
高僧同题开示——
宣化上人
释迦牟尼佛还有一段忍辱经历,就是在因地的时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来割截他的身体,把他的手脚节节肢解,忍辱仙人还是不嗔恨。但歌利王不相信,忍辱仙人说:“我若是没有嗔恨心,我的手脚还会重新长出来,恢复如故。” 说完这话,果然他的手脚也不需要请接骨的医生,也不需要像现在的医生用针缝,什么也都不需要,这手脚又都完好如初,长好了。
于是乎,歌利王心服口服,佩服这位忍辱仙人是真正行忍辱法门。由于这个缘故,忍辱仙人又发愿说:“你虽然割截我的四肢,对我这么不好,但若是我成佛的时候,我就要先度你开悟,先得道。”
慧律禅师
能觉他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五度如盲,般若如眼。修行佛道的人,心地一定要柔和,要注意无争、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参悟——
显明法师
佛教讲“生忍”、“法忍”、“无生忍”。无生忍就是相应,与经义相应就是无生,这时妄念也就不生了;妄念不生,则一切境界不生。无生之法,印可于心,所以般若的思想要在文字后面,求它的不二法门,求它直心立断的地方。
邹相
《华严经》中说:“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明代憨山大师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醒世歌》)这都是在教导我们,做人不能太过于刚强、刚烈,要有忍辱柔和的胸怀。
“忍辱”是六度般若之一,也是我们学佛修行的一个次序。因为忍辱,玄奘大师历经重重坎坷,经受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因为忍辱,鉴真大师几次东渡日本,最终将佛法甘露带至日本;因为忍辱,虚云大师历经劫难,最终将禅法发扬光大,泽被后世……忍辱的力量是殊胜的,在忍辱中,我们能静思己过、不谈人非,照顾自心;在忍辱中,我们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韬光养晦;在忍辱中,我们能面壁修心、淡定自若,寻得自己的真如本性……不难发现,其实,忍辱本身就是一大福田,为我们培植了无量功德!
“宽却肚皮需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需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作此《忍辱偈》,以教化众生不管遇到世间再多的是非与爱憎,都要不以为意,不让其扰乱了自己的心智,而要以忍辱、宽容、理解和接纳的心态来应对。“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只要我们能心无挂碍、心无所住,就能证得圆满的果位,就能一身轻安。这是多么积极向上的态度与豁达的情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