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相
何谓少林文化?少林文化是少林僧团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根源性、唯一性、包容性和共享性。目前,“少林文化,人类共享”的理念,已赢得国际主流社会响应。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就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并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而经过千余年传承与发展的少林文化,同样具备这五个突出特性,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特别是对人类身心健康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少林文化对健康科学的创新与发展,有着助推作用。健康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它研究如何促进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该学科集合了医学、营养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学和生物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健康科学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如何保障、维护和提高人类的身体和精神健康。而少林文化内容中的少林禅宗文化、少林功夫文化、少林禅医文化、少林禅艺文化、少林禅茶文化,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促进人类身心的健康,与健康科学的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少林禅宗文化倡导孝道及身心的和谐
少林禅宗文化集中国禅宗文化之大成,形成具有少林文化特色的禅宗文化体系。少林禅宗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和合,“和合共生”“众生平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合,有利于保持社会各阶层的稳定与团结。一个健康的人,必然是身心调和、气定神闲;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拥有和谐文化、奉行和谐理念、洋溢着和谐精神的社会。
在宗法思想的影响下,自唐代以后,中国禅宗强调“孝为成佛之本”,对父母要恪守孝道。这,也是佛教禅宗中国化的直接体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他强调,孝敬父母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而禅宗丛林所遵循的《百丈清规》,则从制度上保证了僧人孝敬父母的可能性,规定父母疾病或逝世时,僧人均可以请假探亲或奔丧,为父母尽孝道。少林禅宗文化与中国禅宗文化一脉相承,在融入少林寺本有的特性过程中,将禅宗崇善向善的特质发挥到极致。如,少林寺至今还坚持清明祭祖、寒衣节扫塔祭祖的习俗,缅怀先祖,追忆故人。而少林寺的历代祖师大德,也都是弘善扬善、重视孝道的典范。
少林禅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倡导身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大自然的和谐、人类的和谐、地球的和谐,它既具备众缘和合的内蕴,又具备佛教慈悲为怀的特质。故而,少林禅宗文化是促进人类身心和谐、倡导社会和谐、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文化资源。
二、少林功夫文化凸显佛教慈悲忍辱思想
在少林武术戒约中,有很多戒约凸显了佛教慈悲忍辱思想。如在少林寺福居大师所传的《少林罗汉行功短打》中,有这么一条戒约:“横逆相加,只可理说排解,勿妄动手脚。即万不得已,亦须打有轻重,宜安穴窍,免致伤人。”即是说,习练少林罗汉功之人,不可轻易施展拳脚,要懂得劝化人,在万不得已出手时,也要懂得分寸,以免伤害到别人。
在《少林拳术秘诀》中,记载了少林寺觉远大师制定的习武戒约:“与契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即是说,习练少林拳术的出家人,在外出游化时,碰到在家人,要以忍辱法门对之,不能轻易使用所学的功夫。在《少林秘诀》中,记载了这么一条戒约:“济危扶倾,忍辱度世,吾宗既皈依佛门,自当仍以慈悲为主,不可有逞强凌弱之举。”这同样是佛教重视慈悲忍辱思想的明证。
少林功夫还有“八打八不打”的规定,这亦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想使然。何谓“八打”?即是指攻击之后不至于给对方造成严重伤残,又能有效控制对方的八种部位,包括:眉头双眼、唇上人中、穿腮耳门、背后骨缝、肋内肺腑、撩阴高骨、鹤膝虎骨、破骨千金。何谓“八不打”?即是指击中八个部位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引起对方伤残乃至死亡的部位,包括:太阳为首(不准击打与踢击太阳穴)、正中咽喉(不准击打、锁制咽喉以及锁骨)、中心两壁(不准击打心窝部及左右两侧)、两肋太极(不得随意击打腋窝下两侧软肋)、海底撩阴(不得随意击打或撩击裆部)、两肾对心(不准踢打身体两侧的肾脏要害)、尾闾风府(不得踢打尾椎骨部位)、两耳扇风(不得对两耳施用“双风贯耳”的打法)。“八不打”中的八个部位,均是人身体的脆弱部位,若击中,很容易给人以致残或毙命的危险,选择“八不打”,既是一种良好的武德修为,又彰显出佛教慈悲济世的理念。
传统的少林功夫,是少林寺历代僧人经过1500多年的传承和锤炼而成,演练方便,实用性强,有利于提升人们的身心健康。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说:“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由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少林功夫传承人大智大勇的气概。”可以说,少林功夫是少林武术和禅宗智慧融合的产物。少林功夫中蕴含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想,更是让后世敬仰,让习武者敬重,在习练少林功夫达到习武健身、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培养了人们慈悲忍辱、广结善缘、圆融和合的品质,有益于身心健康。
三、少林禅医文化以禅修为髓,重视调理身心
少林禅医,起源于少林寺,形成于少林寺。少林医药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历史上被尊为少林医宗。少林寺的历代高僧大德皆禅、武、医兼通,爱国利民,名闻于世。少林禅医的养生方式表现为:以功法为导,以医药为用,以禅修为髓,重视调理身心,并以提升生命力为归,其根本作用在于激活潜能,锻炼脏腑,改造体质,强健身心。
历史上,少林寺涌现了大批知名僧医。北魏后期的少林高僧洪遵和志刚被尊为活菩萨,分别撰有《少林寺针灸秘抄》和《少林医僧宝囊》。隋代少林僧人子升善武好医,尤其对气功和点穴治疗的内容,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人体常用的六十八穴的部位、取法、疗法及配方,开列了一百多种常见病的点穴治疗指要。公元1217年,东林志隆禅师出任少林寺住持,创建了少林药局,以少林医方服务本寺僧众及百姓,享有盛誉,被称为“佛门医宗”。自少林住持志隆禅师时代设立少林药局后,福裕大和尚在住持少林寺期间,倡导“主伤科兼修内科、儿科,医众僧兼俗疾,方为普渡众生”的僧医方针,使少林药局获得长足发展。明代时,少林寺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医疗机构和完备的医事制度,设立医座(僧医的最高官职)、药局司(专门管理草药的采植以及药剂的制作)等,同时还开设寺医学堂,培养专科僧医,悬壶济世,利乐有情。
近年来,在释永信方丈的关心和指导下,少林寺组织僧医和中医药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理和挖掘,2000年4月,《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珍藏本历时三年终于问世;2011年,由释永信法师、李良松教授主编《中国佛教医药全书》(全101册)面世。2011年5月28日,释永信方丈倡导并在少林寺组织举办“首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将论坛会址常设少林寺,每年举办一次,围绕重大佛医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此后,“中国佛医高峰论坛”在少林寺圆满举办九届,使少林禅医走上学术性的高端平台,并产生了国际影响。来自国内外的医药界专家学者汇聚少林寺寻宗求源,探索佛医、禅医未来的创新与发展。
少林寺以传承少林禅医文化为使命,以弘扬传统医术为己任,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为有情众生提供具有佛教慈济精神特色的医疗服务,也为人类的身心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1500余年的历史传承中,少林禅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和包容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国际号召力。
四、少林禅艺文化传承艺术精品,滋养身心
少林禅艺文化的范畴很广泛,包括禅诗、禅意书法、碑刻、绘画、建筑、雕塑等。书画是中国传统书写绘画方式,当佛教与书画艺术相结合之后,便产生了佛教书画艺术。在少林寺,有不少名家题写佛教文化、少林文化题材的书画遗墨,传至现在,仍被广大书画爱好者青睐,爱慕不已。
在早期的佛像雕塑中,往往以印度艺术为范本,甚至直接取法于印度佛像的造像和雕塑艺术。而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使得佛教越是在中国不断发展,佛教的雕塑艺术越是中国化。在少林寺的很多佛像雕塑中,明显体现出佛教中国化的特点。
又以少林寺碑刻为例,少林寺现有历代碑刻塔铭六百余通(品),其中既有南北朝时期的,又有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既有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乾隆皇帝御书碑,又有黄庭坚、米芾、蔡京、蔡卞等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碑、苏轼的画作《梅碑》,武则天的祈愿碑和还愿碑等,还有唐永淳二年(683)王知敬书写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天宝九年(750)崔琪撰文的唐《灵运禅师塔铭》、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宋代参寥书写的《三十六峰赋》、元代日僧邵元撰文的《息安禅师碑》、明代的《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碑》、明代金忠士书写的《题达摩面壁》草字碑、张钦的《千崖万壑》、日本国沙门德始书写的《淳拙和尚碑》及《宜山竹》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另外,少林寺还有历代塔额、塔铭305通,早至唐朝,近至现代,品鉴每一幅作品,均给人以禅意横生、禅趣无限之感。
艺术精品,不仅承载着艺术家的心血和思悟,还能滋养身心、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少林禅艺文化很好地传承了包括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精品,在滋养身心的同时,也让人进入和顺、自在、安详、禅悦之境!
五、少林禅茶文化源远流长,泽被后世
历史上,少林寺的僧人一直有饮茶、种茶的传统。相传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一苇渡江,至少林寺后山终日面壁,疲劳至极,昏昏欲睡,双目难睁。达摩大师一怒之下,扯下眼皮,扔出洞外。没想到,过些时日后,在他扔掉眼皮的地方长出两棵茶树,长势旺盛。一日,达摩大师正在用膳,山风骤起,树叶飞进他的钵盂里,让他食后精神倍增。于是,茶树叶成为达摩大师九年面壁参禅的伴侣,禅茶一味,难解难分。自此,少林寺僧开始种茶、采茶、饮茶,世代相传至今。
少林寺碑林里,现存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秋,少林寺首座僧洪洽撰文并书丹的《施茶碑记》碑。碑文中记载了许昌信士在少室山采茶,并连续六年向少林寺施茶,功德圆满。该碑全称为“轩辕关将军庙施茶六季完满功德铭记”,碑中提到的少林茶园,可能就在“轩辕关将军庙”附近,今已难寻遗迹。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概括了饮茶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饮茶十德”包括:一、以茶散郁气;二、以茶散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去病气;五、以茶树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行道;十、以茶可雅志。
少林寺僧人经常饮药茶,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选择适宜的中药泡茶,从而达到健胃提神、益寿延年的目的。少林僧团在长期的参禅悟道、烧水泡茶、供佛施人、举办茶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严谨而规范的待客茶礼仪式。传承至今的少林禅茶会,见证了少林寺僧众庄严有序、威仪具足的待客茶礼。
2013年,少林问禅之“少林禅茶会”分别于8月17日、18日晚上六点半至九点半进行,地点在少林寺慈云堂露天庭院及碑廊。场地庄严大气,文化氛围厚重、浓烈。八十台茶席分布于观音阁下,古碑之间。期间,来自国内外的禅师、辩手与各位嘉宾、善信约四百人,共同问禅品茶、听琴会友。通过少林禅茶会,有利于人们了解佛教中的茶文化,以及禅茶一味的内在深蕴。
在禅宗丛林中,禅僧们为了更好地参禅,也开始在修行中饮茶,他们对茶的研究、理解和追求,不同于世人。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禅茶一味”由此产生。少林禅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序传承至今,对人们的自身修行与境界提升,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可谓泽被后世!
少林文化的普世价值已经为世界公认,并已取得良好的舆论影响力。近年来,少林文化通过多种渠道不断“走出去”,在国际上掀起一股股“少林文化热”。少林寺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在海外举办各种论坛、对话、交流活动,开展少林功夫段品制培训,举办海外少林文化节、少林功夫考功大赛等,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少林文化为核心,深入当地主流社会和基层民众,推广、扩大少林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持续在海外各国的主流社会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倍受海外民众的喜爱和青睐。
国家和民众对少林文化认可、少林文化能够“走出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少林文化对人类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概括而言,少林文化已然让数千万海内外民众从中获益,心生欢喜!
(作者系少林寺官网主编、少林寺《禅露》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