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球 马琳璋
佛教传自印度,大约在我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传到中国。到南北朝梁武帝时(约公元526年),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登封嵩山(少室山)山洞里面壁九年,创造了佛教禅宗,达摩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此后,禅宗以心印心,衣钵相成,传到第六代惠能大师。惠能大师把禅宗进一步发扬光大,使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别具一格并盛传于后世。因达摩在少林寺禅修功成,所以少林寺成了禅宗的祖庭。
一、什么是禅?
所谓“禅”,即是佛家的禅修,也就是禅定的意思。作为禅定,按照唐代玄奘法师的说法就是“静虑”。关于静虑,《俱舍论颂疏》卷二中有如此说法——问:“何为静虑?”答:“由定寂静,慧能审虑,故虑体是慧,定有静及生慧虑,故名静虑。”静虑结合就是禅。而六祖惠能又说:“外不执着物象就是禅,内心不乱就是定。”
禅宗以参究的方法,以彻见心性本源为主旨,将佛教深玄的理论提现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佛教通过禅走向世俗人生,世俗人生也通过禅得以了解佛教、了悟佛理。
按照佛家的说法,禅遍布宇宙,古今一如。佛祖释迦牟尼是禅修的大成者,被尊为佛陀。相传佛陀在灵山大会上,拈花示众,默默无语,当时众人不解其意,唯有大迦叶尊者会心地微笑。于是,便有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修就这样传承下来并得到弘扬。大迦叶尊者在西天应是禅宗的初祖。后来,达摩到中国传教,他把禅宗带到中国,在少林寺的一个山洞的石壁前静修,“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九年后其影像嵌入石壁,达摩成为在中国禅宗的初祖。《大智度论》中说道:“佛以智慧为母,禅定为父。禅定能收摄散乱的心,令智慧发挥作用。而智慧能够观察到万事万物的真实相貌。”又据《坛经》中,惠能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根本。定慧是一体,不是二。定是慧的本体,慧是定的功用。当智慧发挥作用时定已在其中,当禅定进行时智慧已在作用。”由此可见,禅宗是根本的法门,参禅的人只要掌握了这个根本法门,就能见性成佛。
禅修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直传到六世惠能,惠慧能以后,禅宗人才辈出。禅宗蓬勃流布人间,法法相传,灯灯相续,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而少林寺也成了禅宗的祖庭。
二、禅宗是怎样影响少林功夫的?
禅的实质就是“静虑”,在修炼时要做到“一心不乱”,最后达到“明心见性”。实际上,宇宙中处处都有禅的存在。这里,禅修可身修也可意修,而显、密、道、儒、武、养中均有禅。练武之人,讲的是武中之禅。
达摩的禅修是只身在石洞内,面对石壁静思静虑,面壁九年最后修炼功成。后来,有很多修禅修的人也按照他的模式进行静坐,可是,有很多僧人因常年参禅打坐而精神萎靡不振。达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创造了少林十八手,这就是少林功夫的最初形式。少林禅修由静坐而到活动肢体的动功,这亦是武术的动静结合,也就是少林功夫由禅而产生的源头。
少林功夫是讲究“拳禅一体”的,拳是动,禅是静,少林功夫有了动与静的结合,传承了禅修的宗旨。六祖惠能曾说:“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由此可见,他不主张身体静止不动,而是注重心不动,注重无念,无相、无住,注重明心见性,注重生活中禅修。而少林功夫正是继承了他的衣钵,在静修中由静生动,在修炼中力求“一心不乱,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就是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纯朴而未被污染的心灵。而少林功夫的修炼,如果要达到上乘的境界,也一定要有“一心不乱”和“明心见性”的意境,才能成功。
少林功夫由禅修的静坐而由静生动,继而发展为蹦、纵、跳、跃的武术,使其有了内外兼修的功能。练功之人周身之筋脉灵活,骨肉坚实,气血行动可以随呼吸而贯注,一运可以从头顶到脚,再运又可使气血由脚上升到头顶。而全身上下,手臂、下肢、直至指尖、臂膀、胸肋、腰肾之间。
禅修对我国传统武术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是少林功夫受到禅修的影响,心意拳也是如此。在《六合心意拳谱》中,有“立法与平素一样:头顶天,足抓地;先定心,心定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无物;无物气心,气心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心气神相通;万气归根,合成一气”之说,这就充分说明了禅修对心意拳以及中华传统武术的影响。
三、禅修之“静”与武术之“动”的关系。
无论哪门哪派武术,都要讲究动静相间。所谓静,古人说:“静则生气。”这是所有内家拳必须要懂得的道理。少林功夫是“拳禅一体”的,禅修就是静。正因为中华传统武术中有动有静,因此,武术才能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变幻无穷,才能有实战搏击格斗的功能。少林功夫以动为主,而练习少林功夫还要有坐禅静修(打坐),还要有站桩,然后再练习套路。因此,少林功夫也就有了养生的作用,主要从调身、调息、调心这三个方面着手。
所谓调身,就是气贯丹田。中华传统武术中,凡静坐或者站桩,均是气贯丹田。只有气贯丹田,练功者才能身强体壮,才能站立如桩,不动如山,这样才能与敌人实战时立于不败之地。
而调息,就是呼吸。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练习拳术,只有加强呼吸,才能增加自己的气力、功力。
调心,就是呼吸锻炼时不能胡思乱想,要集中精神。如果思想松弛、散乱,气必凝阻而成为障害,不但功夫没有练成,有时反而会把身体练出疾病。因此,我们在练习中华传统武术时一定要记住:要渐进而不可猛进,要有恒心而不可半途而废。还要注意,练习武术之人要节戒色欲,不能狂饮暴食,要静心凝气,涵养谨慎。只有这样,才能“周身之筋脉灵活,骨肉坚实,气血行动才可以随呼吸以为贯注,如欲运气达于指尖、臂、胸肋、腰肾之间,意之所动,气即赴之”。
在少林功夫的修炼中,静有很大的作用。“静生气”,意思是锻炼只有在入静的状态下,才能生出“气”来。而人没有气,生命就无法维持,武术也就没有功力而言。从古到今,凡武功高深的武术家,大多是在练功之余进行盘膝静坐,利用这一静坐形式对自己的思想进行静虑,由此修炼自己的元神、元气、元精。如此,才能使自己的武功达到上乘境界。
其实,武术的功能不仅仅是实战搏击,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养生。禅宗的主要方式是打坐,打坐正是养生。养生者,养其性情也;打坐者,收敛此心,不使放去也。昔日,达摩面壁九年,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口无所语,无思无为,不尘不垢,所以得成正果。神光立雪不动,乃见善学达摩处。达摩曰:“心不缘境,住在本源。意不流散,守于内息。神不外役,免于劳伤。人知心即气之主,气即形之根,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我们在进行武术的实战搏击修练和养生健体的修炼时,都要借鉴禅修的方法。可以这样说,武术的实战与搏击,实际上乃是一动一静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