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是福》连载(十五)

编者按

心是什么?是一切业的根本。心乱则业恶,心净则业善。每个人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心安是福。

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安是福》一书中的每一章节,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

该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编著,2013年9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心安是福》一书中,不只有佛理,亦有众生之理,世间之理。


(十五)

空性:四大假合,因缘相依

无一切法,离一切相,最后得“一法不立,万念皆空”的佛理。人一旦得此大觉,去一切妄念,心无挂碍,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即入涅槃,便得大自在。

 

永信禅话——

 

众生当中有很多人感觉自己虽然在修禅,但精神压力仍然很大,烦恼仍然很多,问我怎么办?我说,快快遁入空性法门吧,别再执着于世俗中幻象而无有的实相了。人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就会被欲望、压力与烦恼的不尽轮回拖得狼狈不堪。

然而,初涉学佛修禅的众生,刚一接触到“空性”二字,就像碰上一部天书,既费解又费神,深究起来既费劲又费力。都“空”无一物了,还能引领“万法皆空”,看来这个“空性”真是光怪陆离,神秘莫测,内涵高深,外延博广,以至于不论读古哲先修们的宏论,还是听现世高僧的开示,仍有不少人对“性空”的理解依然处在云里雾中,甚至神经兮兮地与“空性”较劲,却不能自已……

针对这种现状,我想尝试着用比较简要、直白的语言,来诠释一下“空性”。

我将分五个方面描述。

第一,空性指因缘相依,或叫缘起性空。《阿含经》云:“诸法因缘而生,缘尽法还灭。”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互相依赖而成的。比如性别,没有男就没有女;比如方向,没有东就没有西;比如方位,没有上就没有下;同理,可证得人与自然——没有客观存在,就没有主观感受。八万四千门佛法是怎么来的?是佛陀根据万事万物的规律修证出来的,没有佛陀的修证,就没有佛法,佛陀就是佛法的因缘。佛陀有一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所以,佛法不孤起,应缘而生。这就是空性。

第二,所谓万法皆空,乃真空妙有。用大乘佛教中观派奠基人龙树菩萨的“空观”来解释,即是:“不生亦不灭,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这段话是对世间事物质变过程的描述,准确地讲,是指世事万物始终在变化、此消彼长的。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事物,正是由其他事物变化而来,最后还要变成别的事物。比如,你现在很富有,但去世时却带不走分毫。按缘起空性而论,缘起的一切法只是法的影像,而此影像无生、住、灭,因而说也是无常的。此影像的根本性是空性,此影像为空相。所以佛法教导我们,做人不要执着,执着就会感觉到苦,就会心生烦恼,远离福乐。但不执着也不意味着悲观绝望,不要因为认识到人生是空的就落入了顽空,顽空也是一种愚顽,一种固执。

第三,空性不过四大假合。从人生教义上讲,佛教的宇宙观体系认定,人生有成、住、坏、空四劫,而此四劫又是世上一切事物的本性,缘生缘灭,有因有果,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坏。这就是说,人的本性是空的,而不是指人的外相空。比如我们的一辈子,父母亲生下我们时,佛法上说是四大五蕴(四大指地、水、火、风之假合,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五元素)和合而成,按科学说法,是由碳、氢、氧之类的元素构成,然后长大成人,然后衰老,最后死亡。一切都是变化的,常言说的世间幻象,也有这个意思。我们的一辈子,也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过去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生是空的。《心经》当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等描述,也是揭示无一切法,离一切相,最后得“一法不立,万念皆空”的佛理。人一旦得此大觉,去一切妄念,心无挂碍,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即入涅槃,便得大自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空性即涅槃,涅槃即空性。

第四,空性不二。空性不二含义很广,我只提示两点:第一点是由“万法唯心造”推导心性空是本觉、自性、菩提心,而心性空的缘起,只有缘灭可以抵消,不可能会另有一个可以对治所缘的外境法相来抵消。正如《根本慧论》中所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性。”所以说,空性是不二的。第二点是指万法归一,“二”在这里是指分别,归一就是不分别,一切法均平等于真空中,所谓真空不空。亦如空亦色,色亦空,无有,无分别,无我。性空正是要灭掉一切的分别,甚至最后把合一的“一”也消除,如此即得解脱,即到彼岸。反观尘世间凡夫,以分别心主导的二元对立观者俯拾即是,有的人甚至乐于以自己为滤镜,通过否定别人来展示自己是多么的殊胜。这显然是把空性不二的本觉,弄得矫枉过正了。因为矫枉过正,不仅不得法,而且还助长了不健康的分别心,所以入不得涅槃,也是难以得解脱的。

第五,空性无我。这也是属于“不二”的范畴。即在空性中,没有我人、自他的分隔和对立,自然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做伤害他人的事,更是以利他待人。这是持戒波罗蜜多。然而尘世间有很多凡夫,一生的行为都在想着自己的名誉、地位、财富,最好周围所有的人、一切事物都要围着自己转,根本不考虑如何为他人发善心,有些人甚至口是心非,一边修禅,一边干着与佛教相违的事。也正是基于此,我等同修才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方式向众生宣讲佛法,宣讲大乘佛法的教义,以期为洁净社会乃至众生的空性观,献上各自的微薄之力。

本题禅话的最后,要校正一下许多人对“空性”的误解。

有些人对“空性”产生了误解,认为“空”不就是没饭吃,没衣穿,没成家,没立业,没房住,没车开,什么都没有,连佛也没学吗?那我就要说了,假如你觉得空性是一无所有,那么就是陷入邪见了,这种邪见,比云里雾里的人还要可怕,因为你绕弯子了。

从学术角度讲,空性是一个大命题,但它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可以不从学术的角度去深究它,但不能不去分享学术探讨与佛界证悟给世人带来的成果。毕竟,它不仅有利于你如实修行,而且从波罗蜜多里,你可以在心住寂静中,充分体味到实相的本来面目。

 

 

高僧同题开示——

慧律禅师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只有“万法皆空”是绝对的。处处相,处处无相,处处缘起,处处性空。譬如说,这是一张卫生纸,因缘生,它就存在,有一天因缘灭了,卫生纸就不存在了。借着父亲、母亲的因缘而生,有一天死亡了,因缘灭,就没有我们了。所以缘起,处处缘起,处处就是性空。所以万法从小到大,从小东西到大东西,没有一法不是因缘生、因缘灭,没有一法不是缘起,没有一法不是性空。所以,这样我们就能观照万法皆空,我们若是有这一层智慧,这样清醒的头脑,就不会被假象迷惑。

修行人只有八个字,可以决定修行:一、决定不求,无所求;二、决定无所着。决定不求,决定不着,此人必定成道,这个人一定会成道!

为什么?因为我们求也没有用。我们求,求到最后,我们还是得不到东西。所以,不求,才是真正的得法、得道;不着,才是真正的求道!

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是平等不二的。我们今天虽然是凡夫,但是只要肯修行、肯觉悟、肯下决心来听经闻法,实实在在地来解决我们生老病死的问题,就算是听到一句、听到两句,或是看一本佛书,对我们的解脱也很有帮助。

所以说,想要解脱,第一,观无常;第二,观死亡,时时刻刻,我们都要面对死亡;第三,观世间不可得;第四,观无我,一切法无我;第五,观万法皆空,观照万法皆空,无相可得。世间都是暂时性的,只是暂时性的而已,没有一样东西是永久的。

 

 

参悟——

释延王

 

义玄禅师《万法空相》的精义:真正的佛没有外形,真实的法没有外相。

你们只知道在空幻的事物上下工夫,即使求到了,也都是野狐精,并不是真佛,是外道的见解。

真正的学道者,并不求成佛,不求成菩萨、罗汉,不求取三界美妙之境。迥然无物,独自超然,不与外界牵扯。哪怕天翻地覆,我也绝不疑惑;哪怕诸佛就在眼前,也没有一念欢喜;即使三途地狱出现,也没有一丝恐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空相,变化就有,不变就无。三界从心而起,万物由识而生,都是梦幻空花,何必去辛苦追求呢?

神会禅师解释所谓的虚空,就是本来没有动静变化,不因为光明来了就光明,黑暗来了就黑暗。明的虚空也就是暗的虚空,暗的虚空也就是明的虚空。光明与黑暗虽然往复变化,但虚空本身并没有变化。

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道理。迷与悟虽然不同,但菩提本心并没有任何差异。虚空无限量,但不可说无限量;虚空无边际,但不可说无边际。大乘佛教也是这样。所以,佛经中说,虚空没有中间,无边无际。诸佛法也是如此,没有中间,无边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