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档案资源开发探析策略

◎杨晗  李海涛


新理念、新手段、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无数可能,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其传承方式、现实际遇、社会实践、文化功能等都通过迥异于传统的开发方式,被广泛地传播与接受。在这样的时代机遇下,少林寺档案资源开发要紧贴增强文化自信的任务要求,挖掘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通过推进资源建设、统筹谋划开发、创新升级展示,创造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

一、资源建设:推进资源整合,打通共享主动脉。

少林寺丰富的档案资源是弘扬少林文化的最大优势和基础。以文化自信建设为目标,发挥档案资源优势,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应优化少林寺档案资源的收集,进行系统的资源整合、数字存储和信息记录,并搭建少林寺特色档案文献数据库,形成统一的共享平台。

首先,在资源收集方面,坚持“双管齐下”,既要重视实体档案的收集,又要重视数字档案的收集。对于实体档案,应及时将少林寺下院以及海外文化中心这些延伸区域纳入开发系统中,加强开发联系与合作研究,协助收集有价值的少林寺档案文献,避免“孤岛效应”,当地档案部门保存的地方特色档案,也是需要重视的补充资源。对于数字档案,可运用三维扫描、测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等新采集记录手段深入、全面地收集少林寺古建筑群数据,弥补传统拍照、录音和文字记录手段在信息收集和信息保存上的诸多不足和限制。如敦煌研究院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完成了敦煌石窟206个洞窟的数据采集和10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运动捕捉系统、全息摄影等新技术工具和方法,还能跟踪记录和立体再现少林功夫的招式、动作和技巧。

其次,在数字化建设上,要积极推动少林寺档案中珍贵的古籍、碑刻、方丈与僧众手稿、书信及少林寺参加交流活动和举办重大法事活动的影像、磁带、照片等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转化工作。利用数字存储技术进行保存,不仅方便检索,而且可以减少对原始实物的损害。

最后,可依托其他机构拥有的前沿性、综合性力量,构建少林特色档案文献数据库,在条件允许下建立研究中心、数字档案馆等,推动信息共建共享。我国已有较成功的实践,如云南省档案局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档案的收集,建立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特藏库和数据库,目前已完成18个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潮研中心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合作建设潮汕侨批数据库,于2018年5月正式开通,该数据库对侨批文物进行详细分类、数字化处理,方便了侨批文化系统化研究。

少林寺档案文献内容丰富,其宗教、文化、医学、书法、武术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建设专题数据库。根据少林寺拳谱、武术古籍、口述资料等,可以建立少林武术专题数据库;根据少林寺保留的医方古籍等,可以建立少林禅医专题数据库;根据少林寺碑刻、塔铭、谱牒、照片等记录的高僧大德生平事迹或活动轨迹,可以建立少林人物数据库;根据少林寺记录少林寺僧团出国访问,少林寺方丈出席重大活动的大量文件、照片、影像资料等,可以建立少林寺对外交流专题数据库……将子库结合起来,形成少林特色档案文献数据库,搭建统一的信息集成和检索平台,一方面,将实现少林寺档案文献的数字化集中保存,为开发提供数字资源保障,奠定少林寺档案深加工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将实现少林寺档案资源跨时空、跨地区的提供利用与信息服务,有力地促进少林文化的交流、共享、研究,使少林文化传播、发展迈入新高度。

二、统筹谋划:推动有序合作,建立多方位参与机制。

促进现阶段少林寺档案资源合理、高效、可持续性开发,应立足于全局视野,进行统筹规划,使多元主体有序化参与建设,建立起全方位管理机制。

推动多元主体有序参与,首先应明确开发主体的职能分工。少林寺传承人是少林寺档案资源的所有者,也是开发的积极组织者,需要对开发工作进行规划、决策和监督,还承担了公益性开发的主导作用。具体开发活动,尤其是商业性开发活动可通过外包、授权等方式与其他商业机构合作。商业机构、传播机构、少林寺海外文化中心和下院、其他宗教团体等作为开发的合作者参与开发实践,可整合开发力量和开发资源,扩大开发工作的社会化协同边界。

档案部门、科研院所等主要为少林寺开发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咨询、顾问服务,也可以成为公益性开发的重要合作方。如一些重大开发活动的顺利举办和影响力的扩大,都需要有关政府部门支持与扶助。国家博物馆就曾与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办公室合作发起“民间家书征集”活动,前后征集到3万多封家书,促成了《百姓档案》栏目的播出。其次,完善开发的人才结构。少林寺应通过开展档案教育培训,使传承人明晰少林寺档案开发与少林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树立档案传承保护、档案申遗建档、档案开发等意识,只有传承人具备档案开发所需知识素养,才能从文化空间内部不断地为开发工作提供创造动能和智慧。与此同时,少林寺还需要吸收多领域人才,特别是加大对文创、宣发、技术等类型人才的吸引力,组建档案资源开发的人才团队。

建立多方位开发机制,是协调少林寺档案资源开发全过程,跳出已有开发“瓶颈”的另一项必要举措。第一,完善工作机制。除了国家、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外,需要制定少林寺档案资源开发的具体实施规范,明确开发原则、开发要求和开发管理制度,规范开发行为,实现从总体到部分的开发监管。第二,建立评估机制。少林寺每项开发活动在开始前,应从社会化、市场化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提前为开发资金、技术、人力成本投入提供参考,有重点、有选择的开发,才能实现“成本—效益”的良性循环。第三,构建协同合作机制。少林寺档案资源开发参与者应定期召开沟通会议,尽可能结成开发利益共同体,赢得广泛的开发支持。第四,构建创新传播机制。少林寺应找准少林文化传播的定位,将少林元素服务于国家文化宣传中,发挥少林寺档案资源特色,拓宽少林文化成果传播和共享渠道,推动世界了解少林,了解中国文化。第五,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可以针对少林寺档案资源利用情况开展线上线下调查,在少林寺网站开辟用户沟通板块,提供邮箱收集用户建议,构建开发效果评价的反馈途径,以指导开发工作更好的改进,激发和保持少林寺档案资源的开发活力。

三、创新升级:挖掘档案内涵,构建新传播格局。

将少林寺档案资源转化成“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是进一步激发少林文化活力,使优秀传统文化从社群走向大众,从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实现少林寺档案资源的创新转化,需要强化内容创新与宣发创新“两大支撑”,提高优秀开发成果生产效率与惠及范围,形成少林文化传播新格局。

在少林寺档案资源的内容创新方面,可以从已有成果、开发技术和开发受众三大方向寻找解题思路。

第一,提高已有开发成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实现开发内容的继承性创新。延续性、系列性的档案资源开发往往可以延长档案产品与服务的生命链,实现开发效果的增值和叠加。如少林寺连续十年举办的机锋辨禅活动,继承了禅宗祖师传教辩经的传统与坐禅问道的宗风,可以在少林寺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古今辨禅的系列推送,形成持续性影响。将少林寺档案蕴含的特色元素制作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列性文创产品面向中外游客,不仅可以进一步打造少林文化品牌,实现软性传播,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以上海为例,截至2017年底,上海全市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总数已超1.2万种,2018年全年新开发文创产品1085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逾4900万元。

第二,数字人文技术为实现少林寺档案资源的纵向探索和横向关联提供了新渠道。运用数据挖掘、文本关联技术对数字化之后的少林寺古籍、碑刻、文书档案进行整合分析,可以发现档案资源之间的隐含关系。例如,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分析少林寺塔林的布局,结合碑刻、古籍记载,挖掘出少林寺法脉传承谱系,形成少林禅宗家谱,厘清少林寺师徒传承与“家庭”联系,满足僧群追溯根源,学者研究文化,公众好奇心与兴趣等不同层面需求。如,加拿大图书档案网提供的加拿大各土著居民的图书档案资料,便包括了记录家庭历史的家谱。运用虚拟现实(VR)展示技术、3D显示技术、多媒体影像技术等可以举办网上3D少林寺档案遗产展览,构建少林寺文化空间的虚拟环境,将静态的壁画、书画等进行互动展示,使受众足不出户,便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少林寺悠久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图景。如,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便推出动态长卷《清明上河图》,实现了古画作品视觉传达设计转化完美演绎。利用AI技术、GIS、语音合成技术等,还能实现对少林文化空间内档案资源的智能识别和解读。如,国家文物局与百度公司共同启动的“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充分融合多方面的技术能力,让文物“自己开口说话”。

第三,从分众传播视野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群体的个性需求,倒推少林寺档案资源的内容挖掘,是突破原有档案资源开发框架的有益尝试。针对专业受众,可将现有的编研成果转化成电子读物,提供无偿或有偿阅读。在编研内容选择上,应从简单介绍向少林禅武医艺专题档案汇编深入;针对青少年群体,可将档案中反映少林寺武术要领、少林寺习武用武历史的部分,转化成简单灵动的“语言+绘画”图本的形式提供给青少年利用,将少林武术影像加工成网络课程在学习平台播放,加强素质教育;针对中老年群体,可从少林寺医书古籍中提取养生保健等少林医学内容,加以现代科学佐证后,录制成音频、视频,通过公众号、电子书发布;针对白领阶层,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向城市白领推送禅修打坐基本方法、功夫瑜伽招式动作、素食素菜做法等等;针对居士信徒,可根据档案整理少林寺历史上高僧大德的语录和思想形成推送,开设展览展示和讲解少林寺保存的佛教经典。

在少林寺档案资源的宣发创新方面,应以展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并符合国际标准的档案精品为目标,为构建文化认同提供更直观的精神享受。首先,应升级已有的传播方式。将少林寺官网设计成响应式网站,完善交互式界面设计,方便移动终端用户浏览。完善少林寺建筑、碑刻、塔铭等历史档案的多国文字、语音解释,翻译少林寺档案汇编成果,让外国受众更容易理解档案涵义。提高少林寺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能力,及时对接政府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文化活动和社会热点,充实推送内容。

其次,利用新媒介开辟新的推广渠道。进入全媒体时代,只有洞悉传播风向,把握传媒热点,才能赋予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机遇。可抓住微博、短视频风口,拍摄表现少林寺圣地风景、传统生活、禅武医艺、佛教智慧的优质短视频、Vlog,借助国内外主要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力量定期发布,讲好少林寺的前世今生,传递好足以引起精神共鸣的思想、情感。例如,我国拍摄古风美食短视频的知名博主李子柒,在国外强势“圈粉”,Youtube上的粉丝数近800万,100多个短视频的播放量大都在500万以上。

其积极配合国内外政策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助力档案精品“走出去”。例如,可以选取每个朝代的具有突出书法艺术价值的少林寺石刻档案珍品,制作成高仿(复制)品、精美图册等作为出访礼物,在“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节、文化周上举办书法档案精品展等。还可以把握政策机遇,申报国家和世界档案文献保护和开发项目,提高少林国际影响力。当前,少林寺档案资源契合“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规定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标准,更要积极开展申遗工作,推动构建少林寺档案文献申遗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少林寺档案资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石。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开发少林寺档案资源,对内可以弘扬少林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开发样板,对外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服务于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号召。针对少林寺目前存在的开发问题,本文从资源建设、统筹谋划和创新升级三大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为少林寺档案资源开发实践提供了参考。

少林文化是无数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与之境遇相同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例如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敦煌文化等,这些文化同样面临着时代变革的考验,只有迎合新时代文化需求,赋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功能,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为实现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真正实现中国的“精神雄起”。